新课改用心改

更新时间:2024-02-1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1979 浏览:103841

摘 要:新课改背景下的教育教学已近一年,从上岗之前的各种新教材培训到实际的新课程教育教学,从思想理念到具体实施方案都经历了很多变化,有诸多感想.以新课程必修2《遗传与进化》为例,从遗传和变异、进化的内容编排体系、课程设置的思想理念、教学方法等方面,对新旧教材进行对比,谈谈教学体会.

关 键 词 :新课程;旧教材;内容的编排;课程理念;教学方法

人教版新教材必修2《遗传与进化》打破了以知识为主线的呈现方式,既有一定的继承性又注重创新性,内容加大了,显得丰富而全面,体现了时代性和选择性,章节单元的划分共7章,相对一个问题的展现更加集中、独立,同时更强调学习科学的兴趣探究,每一节的内容都以“问题探讨”并附上插图形式引向主题,以实验或事实提供证据而得出结论.旧教材这个内容的设置为一本书中的一章,以知识的结论形式依次呈现相关内容.新课程注重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既注重知识本身,也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和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的教育,更强调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关于科学、技术、社会的关系(STS).下面谈谈新课程必修2《遗传与进化》的教学体会.

一、内容编排体系的区别

旧教材遗传变异内容设置在必修第二册,是在必修第一册生殖发育知识的后面,单列的一章“遗传和变异”,其中第一节内容为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DNA分子的结构和复制、基因的表达、遗传的基因分离定律、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然后是生物的变异,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人类遗传病与优生、生物的进化(生物的进化单列一章).新教材的此内容是一本书,编排体系分为7章,依次是遗传因子的发现,包括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第二章为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包括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基因在染色体上、伴性遗传,第三章为基因的本质,包括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DNA分子的结构、DNA的复制、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段,第四章为基因的表达,包括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基因对性状的控制,第五章为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人类遗传病,第六章为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包括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基因工程及其应用,第七章为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包括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现代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与生物进化、隔离与物种的形成、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二、教材编排思想理念上的差异

旧教材强调的思想是知识的体系,以知识的结论方式依次呈现相关内容,更注重的是如何有利于学生接受有关的知识,如何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明显的特点是很直接地告诉学生,使学生理解掌握,旧教材更强调的是传授,学生理解掌握所传授的知识并形成体系,然后学会运用.比如,旧教材的遗传变异一开始便告诉学生DNA是主要遗传物质,DNA是生物有机大分子,接下来让学生知道DNA分子的结构、如何传递遗传信息即DNA的复制,DNA是遗传物质能控制性状,如何控制性状的即基因的表达(此为遗传的物质基础),然后才到遗传的基本规律,基因的分离律、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告诉学生生物界的遗传规律,雌雄异体生物特有的遗传现象伴性遗传.遗传是相对的,变异是绝对的,再告诉学生使其知道变异的类型,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遗传变异知识体系形成后,传授学生有关人类遗传病与优生的知识,最后是生物的进化.

新教材在内容编排思想更加体现了“探究―结论―再探究”的思想根据科学探究的方法及历程来进行编制的,每一节均以“问题探讨”引入新的内容,以实验或事实提供证据得出结论,强调知识的同时更注重探究的技能,强调结论的同时更注重探究的过程与方法,也更加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亲自参与探究,不管是理论上的探究还是实验方案的设计,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感受,亲自思考并参与,这对于培养学生的价值观是极其重要的,告诉学生要知道哪些知识和通过探究思考后得到哪些知识、体会,后者更为重要,这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创新的兴趣及能力,也易于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被动地接受知识肯定显得无成就感也无乐趣.

孟德尔被誉为遗传学的奠基人,孟德尔揭示出的基因分离定律与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被科学界普遍认定后,遗传学就迅猛地发展起来,新教材的第一章为遗传因子的发现,这一章的标题名很科学,尊重科学历史,遗传因子是孟德尔提出来的,后人把其改称为基因,这比旧教材的标题基因的分离定律、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内容再用孟德尔的实验证明得出结论更科学.孟德尔用一对相对性状作杂交实验,分析提出检测说、验证得出有关的结论(略),再分别用两对相对性状作杂交实验,分析提出了有关的结论(略).然后从细胞学的研究角度进行分析(旧教材的减数分裂与有性生殖细胞的形成是在遗传学之前就已传授讲解),发现生物在传宗接代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有规律、亲代与子代的染色体保持恒定.即减

数分裂和爱情作用.萨顿等科学家大胆地运用类比推理的研究方法提出了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理论检测说,后经摩尔根及其学生通过果蝇作杂交实验,由于特殊的性状与性染色体的关系而得出结论,即基因位于染色体上,在此基础上引出伴性遗传.已经知道基因在染色体上,那么基因是什么物质,有何功能呢?从DNA是重要的遗传物质、DNA分子结构、DNA复制,一条染色体上有多个基因而且呈线性排列,一条染色体上有一个DNA分子,得出基因与DNA的关系即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段,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基因对性状的控制即基因的表达,只有基因表达后才能控制相应的性状,遗传是相对的,变异是绝对存在的,引入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知识为生产力怎么写作,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育种这方面体现了知识的运用,最后到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及物种的形成,这种编排方式充分地体现了科学探究的思想“问题―探究―结论,新问题―再探究―结论”,这样有利于学生思考,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的科学思想、能力和方法. 三、教学中的做法及思考

在必修2《遗传与进化》教学前,用一节课的时间把目录所列的知识和编排的思想理念,即为何这样编排给学生进行了分析,使学生形成一个粗的框架,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了解科学知识的探究方法,在教学中严格按照新教材编排的思想进行教学.有的教师在上新教材时还按照旧教材的编排顺序和教学方法.比如,在减数作用和受精作用一节内容时,就过早地把DNA的数量变化进行讲解传授,而DNA的数量变化应该在后面的章节讲解,学习DNA的复制后学生自然明白.有的甚至干脆把新教材的章节顺序打乱,完全按照旧教材的老一套知识体系进行知识传授,这很明显违背了新课改的思想,在教学过程中,还有许多教师倾注于知识的传授,不断地尽可能地灌注更多知识而忽略了学生能力的培养.我认为作为必修教材而言,应更加注重能力和方法,必修课本知识相关的知识不能加得过多,更不能过深,这样不仅偏离了重心,而且也加重了学生负担,使学生可能惧怕而退缩,这种做法在短期效力可能不错,通过加补、反复练习可能在平时的考试中能体现出一些优势,但从长远来看、从学生的发展来看是错误的,这无形中又重走了老教材的路,严重违背了新课改的思想.在教学过程中,我的教学方法是课堂前15分钟左右交给学生,结合给出的问题进行预习(大多用课本的问题探讨、本节聚焦为目标进行)这个预习实则一个粗探讨研究的过程(由于学生其他学科的作业布置相对大,没有预习的时间和习惯),有些教师一上讲台便开始引入、讲解,由于学生对有关的知识非常陌生,更谈不上探究,通过预习有了一个初步了解探究以后,再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分析,这样就达到培养的目的.本书涉及的科学探究方法最典型的有:检测说演绎法―以孟德尔的豌豆实验为例;类比推理法―萨顿提出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建构模型法―DNA分子的结构,这些方法的传授理解远比知识的传授理解重要得多.


四、反思与困惑

作为一名教师,应充分认真地体会新课改的思想,切实转变教学观念,改变陈旧的教学方法,着眼于学生的未来,有利于学生可持续的发展,从以前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创新思维的指导培育者,积极研究教学方法,不能单一地把学生接受知识的多少作为教学目标,应把学生学习能力、学习的方法、探究的思想和方法放在第一位,让学生在学习探究的过程中休会到过程的快乐与成功的喜悦,应积极地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避免单一重复,充分减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轻松快乐,勇于思考、成就学业.

通过一年的新课改教学,有如下一些困惑:我个人认为教材内容及编排都很好,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探究,但课后的基础练习还仍然沿用旧教材的题目,且新教材内容有的提法与旧教材不同,最好重新按照新教材的内容编写;知识拓展题一般都比较难,综合性比较强,如果全部详细地进行解答会花很多时间,现在的做法是几乎不讲;课本内容多,相对课时较少,应如何科学地取舍,现在的教辅及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试题有的偏深过难,平时不加大训练又无法提高考试分数.

(作者单位 贵州省凯里市第一中学)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