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更新时间:2024-02-1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794 浏览:11184

摘 要:在学生求学过程中不仅要学到知识而且要学会学习的方法,学会做事.本文阐述了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参与探究活动,将“讲—练—评”教学模式转变为“练—讲—评”模式,并精心设疑,激发学生思维,从而最大限度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科学素养.

关 键 词 :引导;亲历;过程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8437(2012)02-0118-02

布鲁纳曾说过“教一人某门知识,不只是要他把一些结果记下来,而是要教他参与知识建立起来的过程.”也就是说学生不仅要学到知识,而且要掌握学习这些知识的方法和手段,这是新课改核心所在,是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为了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学会做事,教师就应该从日常做起,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最大限度引导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结合教学实际,我就如何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参与探究活动

在教学中,老师发挥的是主导作用.但在现实中,往往存在这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导”得超前.即学生还没去主动探索之前,或者还没有遇到困难之前,教师为了使学生能顺利地掌握所学知识,过早地给学生提示、解题、引路,这样就没有给学生创造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时间和机会.二是“导”得过多、过细.在教学中教师大包大揽,留给学生讨论探究的空间太小.这样以来,学生自主学习、讨论探究的习惯很难养成,知识看似掌握了,但不扎实,没有真正变成自己的积累,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没有实质性帮助,因此我们在课堂上应多进行探究活动,把需要解决的问题让学生通过探究得出结论.例如,在学习了原电池的概念和用途之后,学生很有兴趣想知道如何可以自己组成电池,形成原电池的条件是什么,这时老师鼓励学生大胆以铜锌为电极,稀硫酸为电解质溶液的原电池为基础提出设想,然后进行实验验证.总结起来,主要分为以下情况:

学生通过观察电流表是否偏转再认真分析哪些情况可以形成原电池,得出形成原电池的四条件:(1)必须有两个不同的电极(金属与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2)两电极必须插入电解质溶液中(3)自发发生氧化还原反应(4)形成闭合的回路.

学生可通过多种模式的探究活动,如以下三种:

(1)问题——设计方案——实验——表达与交流——反思

(2)问题——设计方案——表达与交流——实验——表达与交流——评价


(3)问题——原理——制作——表达与交流——评价

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中探索出规律,亲身经历和体验探究活动,不仅获得知识、技能和方法,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增进科学理解的技能,提高了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初步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

二、改变教学模式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最终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知识及知识的内在规律.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总怕学生掌握不好知识,采取“讲—练—评”教学模式,这样的课堂,师生的信息交流是单向的,学习的空气死气沉沉,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即使勉强能记住一些知识,但缺少灵活性,学完、考完之后,也就忘记了,培养出来的是一群循规蹈矩、听话顺从的“乖孩子”和只会应试的高分低能儿,禁锢学生能力的发展.教师可以试着调换顺序,改用“练—讲—评”模式.具体的做法是:课前预先设计与知识相关的习题,课堂上,先让学生有目的地自学如通过阅读课本或查阅相关资料或联系以前知识先练.通过练习,学生了解自己掌握的情况,找出不足的地方.教师主要起主导的作用,不直接告诉答案学生,而是帮助学生如何得到信息,如何提取有效信息和运用信息解决问题,再集中评讲,强调注意问题和知识的内在联系、外延.

例如,烯烃和炔烃的命名学习中,先将课本的例题稍微改动,给出以下有机物进行命名:

(1)CH3-CH等于CH-CH3 (2)CH≡C-CH2-CH3

(3)H3C-C等于CH-CH等于CH-CH3 (4)HC≡C-CH2-CH-CH3

那么学生有目的的阅读课本,联系烷烃的命名方法,写出答案,同时发现自己还有哪些是不理解的.老师通过学生的情况,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如不标碳碳双键、三键的位置或标错,有两个以上双键或三键表示个数错误,主链的选取特别有支链在内的,当支链位置与双键位置等距离时的编号等,之后引导学生再次阅读课本,遇到上面这些情况时的处理办法,最后小结烷烃和烯烃命名的相同与不同,同:坚持“长、近、简、小、多”原则;不同:(1)长:主链含双键或三键在内的最长碳链(2)近:编号从离双键或三键最近的一端开始编号(3)写名称必须标明双键或三键的位置和个数.

通过改变教学模式,学生有目的地学习,由不懂到自学半懂再到全懂,即掌握知识,又提高学生的兴趣,使知识不枯燥,并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启发思维,形成科学的态度和方法.

三、精心设疑,建立生成点

思源于疑,学起于思.有了问题,经过思考,学生的思维才会活跃,爱恩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老师要根据知识的重要和内在联系精心设计问题,安排好设疑的层次和梯度,让学生不断提出疑问,造成悬念,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主动解决问题的愿望.例如,在学习Cu-Zn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时,我们可通过实验设疑,实验的顺序为:

在实验的基础上学生提出以下疑问:

(1)为什么①②实验锌逐渐溶解表面有气泡产生而铜表面没有?

(2)为什么③实验中铜表面有气泡产生而锌表面没有,逐渐溶解?

(3)④中接入电流表偏转说明什么问题?

然后引导学生解决疑问,①②实验是活泼金属锌与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而铜在金属活动顺序表中位于氢之后,不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实验③中形成原电池,活泼金属锌溶解,失去电子,沿着导线流向铜表面,电解质溶液中的氢离子移向铜表面,得到电子生成氢气.

让学生设疑,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层层逼近,不断激发思维,打开学生思维大门,使学生感到新颖,开启连续思考的大门,形成持久的驱动力,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活跃课堂气氛,有效地调动每个学生思维积极性,登上解决问题的高峰.

四、把总结留给学生

课堂总结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巩固、扩展、延伸、迁移,有利于提高学生构建知识的能力和水平,既能提高学生综合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又能使他们重温知识的发生过程以及自己的学习探究过程,所以教师应把总结留给学生,不要怕学生总结的不好,漏、错或答不到点上,不足的地方教师可以补充完整.例如,在具体学习了浓度、温度、压强对化学平衡的移动影响后,需要找出共同地方,总结归纳为勒夏特列原理,这个原理比较重要也比较抽象,如果教师全盘包办,直接给出,反复讲解,反复强调,那么学生就只能死记硬背,既吃力又不讨好.所以教师可以把这一环节留给学生,先列出下表重温参加化学反应物质的浓度、温度、压强对化学平衡的移动的影响

通过重温知识学生就自己总结出共同的地方:当改变影响平衡的条件之一时(如温度、压强,以及参加反应的化学物质的浓度),平衡将向着减弱这种改变的反向移动.水到渠成,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把总结留给学生,提高学生的分析、归纳、知识迁移的能力,使学生从错综复杂的的材料中找出有用的知识,形成规律.

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不但不会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反而提高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使学生自学能力、思维、实验能力得到提高和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真正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对学生的今后发展定会产生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