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体会

更新时间:2024-04-1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2351 浏览:104581

教育的真谛在于教会学生学习,教学的实质就是教学生学会学习.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历史教材,同老版本相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课标下的历史教材对于教师课堂驾驭能力有了更新的要求,如何用好新教材教材,上好新课程,精选好练习,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和解题能力,已经成为我们大家值得研讨的课题.那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做到教师指导下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一个活跃的课堂学习气氛.结合初中历史教学实践,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四点:

首先,提高学生学习阅读历史知识的兴趣.

历史学科在初中时不属于重点科目,学校,学生也都并不能重视.面对这种情况我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若能找到“话题”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学生就会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学习,最终达到学习的目的.

指导学生就课堂获取的信息,再通过各种手段和媒体获取其他的历史信息,组织学生进行对史实的辨别分析得出更深刻的结论.例如讲到春秋时代时,我顺便提了一下《左传》里面的典故:齐国崔杼弑杀齐庄公,杀了之后,立景公为王,自立为相,新君上位,总要粉饰太平,于是令史官记录.太史记录:“崔杼弑君”.这样写崔杼当然不愿意了.杀了重写,太史官的弟弟已经明白哥哥死掉的缘故的情况下又是写了相同的记载.下场当然是一样了.太史的三弟承接两个哥哥的职务,仍旧是如实的记录下来这件事情.崔杼没有办法,这才罢了.而南史氏听说这件事情,听说太史尽死,赶忙刻好竹简,带着写好的史料要去.到了之后,听到书已经写成,这才罢休回来.给同学们讲这样的故事,是为了告诉同学们历史的严肃性和真实性.同时不定时的穿插一下典故,同学们不会将历史理解为简单地时间和事件的记叙,从而在学的过程中学到历史知识.


其次,要充分发挥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

教育者的责任就是去点燃、发动和激扬学生的潜能和动力,一旦把动力激发出来,把积极性调动起来,潜力就会无穷无尽,学习这就会乐在其中,乐而忘返.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必须学会引导学生要注意学会归纳和整合每个阶段历史.把每个历史知识的来龙去脉弄清楚以后,让学生找出各知识点之间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对某一个历史阶段要形成系统知识结构,如“开元盛世”所形成盛唐现状可以根据要求指导学生从政治、经济、军事,民族关系、对外关系、思想文化等方面进行归纳,最后形成对唐朝盛世为主题的横向、纵向认识和理解.归纳过程要注意指导学生从时间、背景(政治、经济等角度)、影响等方面记忆.

要注重指导学生阅读课外历史.良好的阅读书本的能力对学生解题能力会起到辅助作用.我经常给同学们推荐的是老师的着作,同学们可以在笑声中找到自己需要的答案,同时亦可以将自己的历史课们做一次结合.读书是为了学习,因此我们留下疑问,在书中寻找答案,然后组织讨论.引导学生一起明辨是非,得出正确结论.

再次,侧重历史课堂教学的核心内容.

重点的突破环节,也就是这节课的核心和关键环节,教师的精讲,在一定程度上就成为了这节课的画龙点睛之笔.精讲就是教师在讲授时,用精炼的语言,将教材的重点、难点,疑点,从课本上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

我们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整节课都是围绕学生展开,提出疑问,发起讨论,得出结论就需要老师进行主导式的提炼,总结.例如,我们对三国时代魏蜀吴三国鼎立到魏国最后能统一中国的原因进行讨论.同学们很多都读过《三国演义》,因此在对问题的结论上多少有一点偏差.在同学们得出结论后,我做总结性的发言,首先告诉同学们魏晋能够统一的必然因素.比如,曹操实行的军垦田减少了民众赋税,统一北方后稳定了后方,有利休养生息.这个才是真正的雄才大略,蜀国诸葛亮七次对魏晋征战,劳民伤财,不利于国家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的休养等通过老师的引导,纠正同学们自己对历史人物认识的偏差,更能在学习中认识到民生的重要性,这才是我们的教之道.

最后,巩固理解知识点,博闻而非强记.

近年来,历史中考命题淡化了纯知识、纯记忆的内容知识.能力考查题特别是思维辨识能力考查题的比例不断上升.无论是主观性试题,还是客观性试题,都很难从课本上找到现成答案,其命题原则就是立足于对教材基本知识内在本质的揭示.只靠熟记基础知识或者打题海战术,是远远达不到获得能力提升的目的.这就需要的是我们多读,多思,多问.找到内在的知识链接.

初中历史教学,需要的不仅仅是老师主动引导,更需要的是学生有兴趣,会学,爱学,能学.通过老师的引导和学生的努力.历史教学就会有复杂变得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