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初中历史教学之中德育的反思

更新时间:2024-02-0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1313 浏览:46373

【摘 要】初中历史教学在整个初中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新课标也提出,课堂教育不应只是传授知识,也应引导学生塑造良好的思想品德.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必要的,也是重要的.历史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正确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关 键 词】初中历史德育教育必要性重要性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从古到今,一直很注重后辈的德育教育.如今学校的德育教育成为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引导学生树立高尚的社会品德、积极主动投身社会实践,成为高素质人才是素质教育的一大目标.学校的德育教育主要是指对学生道德品质的教育,简称德育教育.然而,我国现在还处于应试教育阶段,离素质教育还有一段距离.处于应试阶段的教育,更多的是注重知识的传授、学习能力的培养以及考试能力,往往忽略了德育教育,这是教育工作者值得反思的地方.历史教育作为一门以史实为基础的学科教育,主要的教育目的是以史为戒,以史育德.初中历史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感知我国的传统美德,树立正确的道德思想.

一、历史教学中德育教育的必要性

1.青少年在思想道德方面存在的问题.新世纪的青少年,有更优越的学习和生活条件,他们思想活跃、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因此,表现出与其父辈们截然不同的精神风貌.但在这些条件下也会对青少年的思想产生一些负面的影响.


(1)自我意识的膨胀.一些青少年自小就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家长的过分溺爱以及纵容,致使孩子自我意识的膨胀.表现为自私自利、我行我素、容易冲动、缺乏对他人的理解和关爱等,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人生态度.这种自我意识的膨胀对青少年的成长非常不利.

(2)民族意识缺乏或偏激的爱国思想.社会多元化发展,青少年容易受一些不良行为或思想的影响,对社会对他人存在不理智的认识,缺乏民族意识或存在狭隘的偏激的爱国思想,表现为对国家和他人漠不关心,或对社会不满、存在偏激的爱国行为,如暴力打砸泄愤等.民族意识的缺乏或偏激的爱国思想都是不正确的思想认识.

(3)极强的功利意识.处于青春时期的孩子,思想还未成熟,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容易受社会风气或他人的不良影响,形成极端的个人主义,如金钱至上、名利至上等不良思想充斥于心,变得极具功利性.

2.德育教育势在必行.根据青少年存在的的上述问题,进行德育教育势在必行.历史学科中渗透德育教育具有独特的优势.从历史事件中折射出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品德情操等,均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思想,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历史教学中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1.增强民族意识和激发爱国热情.学习历史,了解我国古代的兴衰历程和近现代的改革发展,从中吸取教训和总结规律,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和激发爱国热情,从中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和民族观,激发学生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

2.有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历史教学的德育培养,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之形成健全的人格.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帮助其健康成长.

三、历史教学中进行德育教学的方法

1.科学渗透德育教育.教师的教学目标都是根据教学大纲中的要求制定的,不同的章节内容,所要达到的目标也不尽相同.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计划,将德育教育渗透到历史教学中,并将其作为教学的目标之一,才能真正实现历史的德育教育.

2.多样教学方法的应用.学生理解能力的差异,历史内容的差异性,教学条件的差异性等决定了历史教师必须采取多样教学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如多媒体的应用、表演式教学、角色互换、演讲式教学等.另外,讲解内容的多样化也是多样教学的重要方面.例如,在历史教学中善于将乡土历史与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联系起来,不但丰富了课堂教育,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学生在乡土历史教育中,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和祖国.

3.注重情感价值观教育.做事先做人,所谓的“做人”就是要有良好的价值观,正确的情感态度.教师是学生情感价值观塑造的重要引导者,而课堂教育又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的重要平台.这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以及高尚的道德品质都有重要影响.例如,在讲解林则徐虎门硝烟的历史事件时,教师怀着一颗崇敬的心对林则徐大无畏的民族主义精神进行评价,学生受教师情感价值观的影响,同样会高度认同林则徐的高尚品质,并心生崇拜,以此为榜样,从而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热情.

综上所述,处于初中阶段的青少年思想品德还未定性,这决定了历史教学中德育教育的重要性.而且德育教育是可以灵活运用到历史教学中的,教师应把握好教材,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并注重自身的情感价值观,去感染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