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的对话感情的交流

更新时间:2024-02-2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5207 浏览:117453

作文批改是令语文老师最痛苦的沉重负担.同行们常说:宁可在讲台上多讲几节课,也不愿批那些令人头晕脑胀的学生作文.因此,批改作文要么图快分等,打优秀、良好、中等应付差事;要么粗略地扫一眼简单下个结论了事.这样做显然不会有好结果.如果老师能做到认真批改,呕心沥血,以情感人,其效果必佳.因为老师面对的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感情的人表达的真实感受,所以作文批改应该是老师和学生进行思想感情交流的过程.只有师生进行思想感情上的交流,老师将真诚、友爱、尊重播进学生的心田,才能引起共鸣,才能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变被动写作文为主动写作文,这样才能写出生动、感人的文章.


当然,学生的习作最初的确是语句不通,疙疙瘩瘩,令人厌烦的.可是后来就会变得动人心弦,这个结果不言而喻,是老师与学生共同劳动的结晶,而这里面老师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老师若是对学生的作文只是“重点突出”“首尾一致”“语句通顺”“层次不明”“条理不清”等概括化、模式化的语言评价,批的人厌烦不已,读的人更是对这言辞枯燥、千篇一律的批语心生厌烦.而这怎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又怎能有优秀的作文出现呢?学生在文学方面的天赋会被扼杀在萌芽状态,他们一听写作文就会浑身发冷、唉声叹气、缩手缩脚,见到作文题目就“老虎吃天,无从下口”.这时老师充当的是的角色,苦不堪言.其实,每个学生的作文都有长处.有的在大处有的在小处,若是老师细心地找出长处,加以鼓励、赞扬,对学生的作文给予指点,那效果就会截然不同.即使他的作文技巧很拙劣,当老师给他布置作文时,他也会欣然接受,且跃跃欲试.

因为,此时老师的批改,是对他作文的真正评价,是老师读习作时的一片真心,一份热情.老师那具有总结性、指导性的批语,是一盏航灯,指导他前进的方向,带给他力量,让他体会到旁人无法体会的喜悦.来自老师的评价能让学生产生被理解、被重视的感受,也许一生都难以忘怀.批作文时,指出不足后,晓之以理,启发引导,通过评语引起学生动脑、启发思维.如学生写《我庆幸,人生中有了你》,文中记流水账的多,详略不够,语言平淡,显得干瘪,人物形象不够鲜明.对于此文,闪光点是事情真实,感情真挚.就找这位学生面批,首先肯定他的优点,再说明不足,然后引导怎样写,借鉴已学的课文中的语言、刻画人物的方法,让他二次作文.修改文比原先有了很大进步,对此及时表扬,他就有信心写了.发现学生的长处时充满真诚的赞美,注意鼓励.如学生习作《双休日里》的内容是看到一位骑车的被撞倒在地,肇事者已逃逸,旁观者中却无人打请求救助,从而发出人人要有爱心并学会换位思考的议论.我给出这样的评语:关心生活,关注社会,并不是成年人的特权.通过这一篇《双休日里》看得出来,在你的心中,不仅装盛着童真和书本、学校,而且还有关注社会的心事.这一篇文章,一波三折,尤其心理描写很突出,结尾的议论升华了文章的主题.在课堂上我又读给其他学生听,这样不仅鼓励了这个学生,其他学生在以后的作文中也体现了对生活、社会现象的思考,挖掘出很深刻的主题.如此的评价,使习作水平低的学生看到希望,充满信心,水平高的学生则想要更上一层楼.

作文是学生思想感情的真实流露.批改作文时,老师应充满热情,充满希望.叶圣陶先生说过:“批改不是挑剔,要多鼓励,多指出优点.”老师给学生作文下个评语,打个成绩,这不是结果,而是因势利导,是爱护、激发学生的兴趣,不应该是“灭火器”.如果在评语中学生得到的是关心,是理解,是老师真诚的夸奖和肯定,是中肯的批评和指导,那么学生作文的兴趣就会被激发出来,写作的热情、就会被诱发出来.通过老师在作文本上的勾画,学生会体会到老师的一片苦心,得到老师的鼓励和指导,才会写出由衷的回批,下篇作文就会当真注意.如一位学生因书写速度快,字迹潦草,作文批改时,老师提到这一点,他在后一篇中有所改进,但是积习已久,一时难以完全改正.因此,他在另一次作文回批中这样写道:“屡教不改,实为惭愧,请老师看下篇!”此话由他说出,如立军令状.下篇作文中,这位学生果然有很大改进.这样做,变学生被动改错为主动改错,细小处如此,大处就更不用说了.师生这种心的交流,情的互换,就会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使他们享受到创造的乐趣,感到被人关怀的自豪.学生就不会对写作有厌烦感、恐惧感,就会用脑去写,不怕写不好,就会主动写出一篇篇的作文,然后自己在私下掐指等待老师发作文本.那种急切的等待是一种渴望被阅读、被评价,渴望成功的心情.而这种情绪恰恰是写作的一个重要条件与动力.老师掌握了这一点,也会产生一种渴望,特别希望知道学生正在写的文章中有什么内容,写的是否有进步,上篇的不足是否改了,回批会写些什么等.有了这种渴望,语文老师就会觉得原本枯燥无味的作文批改也可以是快乐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