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对话.展望

更新时间:2024-04-0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9569 浏览:91647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6101(2010)01-0144-3

2009年10月31日至11月1日,由中国比较文学教学研究会主办、盐城师范学院承办的“中国比较文学教学研究会第四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在江苏省盐城师范学院隆重召开.来自全国80多所高校及相关研究机构的100多位从事比较文学教学和研究的学者出席了本次研讨会.本届年会的中心议题是“反思对话展望――新世纪的比较文学课堂教学研究”.

高屋建瓴的大会发言

开幕式后,年会进入大会主题发言议程.大会主题发言由潍坊学院刘献彪教授主持,汪介之教授和复旦大学杨乃乔教授担任评议人,5位学者从比较文学教学现状出发作了主题发言.


陈悖教授首先发言,他以《规范化与多渠道――比较文学本科教学的反思与前瞻》为题首先指出近年来,比较文学本科教学出现理论要求偏高偏深,分清层次、制定规范成为当前比较文学本科教学的燃眉之急.那么如何确定比较文学本科教学的规范陈教授认为第一要明确本科生教学与研究生教学的区别,分清两者属于不同的层次;第二要恰当地考虑比较文学本科教学的目的要求.他介绍了教学体系的三种类型:“例证型”、“综合型”、“宏观比较型”.陈教授进一步指出,以上三种体系也仅仅是当前比较文学教学的经验总结,并不是终结,讲授者还可以继续实践,进行新的探索.

近年来,上海师范大学国家重点学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教学改革取得了瞩目的成就,该学科首席学术带头人孙景尧教授以《本科阶段比较文学概论教学中的一些尝试》为题,向与会代表介绍了该校比较文学学科教学改革的一些尝试.该校将“比较文学概论”与“外国文学史”两门课程,置于世界文学和当今全球化的理念下予以互补生发,并将比较文学原理与方法,有机融入外国文学的教学之中,建成了系列课程链.与此同时,将本科生与研究生教学结合,将课堂教学与课外辅导结合,将书斋学习与田野调研结合,既增强本科生沟通认识中外文学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又造就研究生做心怀国民并道德文章兼备的比较文学学人.

比较文学的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和实践论是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四个基本问题,天津师范大学孟昭毅教授在题为《比较文学教学的四个维度》的发言中,将其称为贯穿比较文学本科教学全过程的四个维度.孟昭毅教授认为它们相互之间互有补充、相辅相成,在讲述每个问题时必须相互支撑.孟昭毅教授最后总结强调,虽然“文元定法”、“诗无达诂”,比较文学教学尚无统一的范式,但从上述四个维度的相互穿插中进行思考和讲述比较文学是最基本和非常必要的.

大学本科的比较文学课程具有既不同于文学理论又不同于文学史讲授的混杂特征,北京语言大学高旭东教授在题为《比较文学课教学与其它文学课教学的差异》的发言中认为,大学本科的比较文学课与文学理论课相比,具有文学史的特征,是国际文学关系史;与文学史课相比,比较文学课又具有文学理论的特征,是吐纳世界的总体文学,这种混杂性给比较文学课程的任课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比较文学方法论是比较文学学科长期以来关注的焦点,广州大学刘介民教授题为《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知识系统》的大会发言,详细阐述了自己对该问题的理解.他认为比较文学方法论,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部分:比较文学理论之自身、比较文学内在之研究法以及比较文学外在之研究法.刘教授指出以上三方面的内容,彼此之间既有区别又有密切联系.

总之,5位教授的大会发言各具特色,显示了他们对比较文学学科建设和课堂教学的最新思考.

别开生面的观摩教学

本次年会除了对本科阶段比较文学教学的目标、过程、规范和手段展开研讨外.还突出了对比较文学课堂教学的研讨.11月1日上午,会议分成四个模块组,邀请部分高校教学经验丰富的一线教师开设了4节比较文学教学观摩课,进行现场教学,并随即进行相应的分组回馈点评.

第一组观摩课主讲人是天津师范大学黎跃进教授,主讲题目是《比较文学的可比性》.黎教授首先提出什么是比较文学的“可比性”,黎教授以方平的论文《王熙凤和福斯塔夫――谈“美”的个性和“道德化的思考”》作为实例,介绍了在“可比性”研究中如何选择合适的比较方法和角度.由此,黎教授提出什么才是比较文学的“可比性”,又该如何把握这种“可比性”的问题.刘介民教授重点分析该课教学存在的问题,他指出上课开始阶段,授课者对可比性的概念介绍不够.

第二组观摩课主讲人是北京语言大学陈戎女教授,主讲题目是《比较文学本科教学的四种实验思路》.陈教授向听众重点阐述了一种可行的比较文学教学方法是把研究类型、研究方法和典范的研究个案结合在一起讲解,以研究个案带动每一种研究类型的人门介绍和深入学习.陈教授认为,具体的研究个案使本来抽象难懂的学术研究鲜活起来,理解也相对容易一些.山东大学鹿国治教授指出陈老师非常强调原著与外语片断研究,有实证精神,能将学术研究和教学实践相联系.上海师范大学刘耘华教授建议陈老师授课时所举例子和比较文学原理可以结合得更紧密,所举例子并不需太过复杂.

第三组观摩课主讲人是南京师范大学陈瑞红副教授,主讲的是《艺术(文学)与宗教的关系》.陈老师首先分析了艺术(文学)与宗教的起源上具有同源性,然后从内在体验和思维模式上阐述二者所具有的相通之处.北京师范大学王向远教授在回馈研讨会上,给予陈老师的课很高的评价.

第四组观摩课主讲人是扬州大学肖淑芬教授,主讲题目是《<筒爱>解读》.肖老师以歌德的“打开窗户,让阳光多照进一些!”为导入语,鼓励同学们打开窗户把国外先进文学引进来.

总而言之,4堂观摩课各具特点,各有精彩.所有与会者都对授课老师所付出的劳动表示感谢,在肯定各堂课成功之处的同时,善意地提出各自的改进设想.

精彩纷呈的分组讨论

与大会主题发言、观摩课交相辉映的是小组讨论.研讨会于11月1日分小组展开深入而热烈的讨论,回应了大会的主题发言并进一步延伸阐述.

中国比较文学教学研究会第四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于11月1日下午在盐城师范学院闭幕.闭幕式上,王向远教授对4位老师的课堂观摩课做了总结讲评,王教授强调:大学课堂教学要强化学术性,大学教师的理想境界应该是“用自己的书、讲自己的话”,要在不脱离学科范畴的前提下,讲自己独到的研究心得与研究成果.人文学科教师的授课,不可以过度依赖多媒体等技术手段,应该练就“讲”的功夫,将普通的“讲课”提升为富有学术含量的“讲座”乃至富有艺术性的“讲演”.王教授的富有学术思辨性的总结讲评发言受到了与会代表的广泛关注.孟昭毅教授通过点评总结观摩课,进一步深化了大家对比较文学教学方法革新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的认识.刘献彪教授最后致闭幕词,他指出,本次年会在研究会的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因为它第一次把观摩教学引进了年会,真正体现了研究会的宗旨,且必将对促进中国比较文学教学研究向纵深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