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储安平的政治意识和道德观念

更新时间:2024-04-1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161 浏览:11403

1932年夏,储安平从光华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宜兴的庚桑洞中养病.在洞中,他陆续写作了10几篇文字,于1936年定名为《给弟弟们的信》,交上海开明书店出版.这些文字文风流畅,内容通俗易懂,虽然在学术或哲理方面的价值有限,却是非常宝贵的文献资料,从中可以一窥早年储安平对政治和道德的理解程度.

最明显的表现是,储安平此时已经具有一种非常强烈的政治意识,对自由主义和制度已完全认同.他对中国政治走向的总体判断是,中国正在走上通往政治的大路,代议制是实现政治的最佳方式.代议制的成功与否,取决于人民的政治意识是否发达,其表现有两方面,一是人民在选举时踊跃参加认真,二是民众平时以健全的舆论形成最大的力量来监督政府.为什么民众要监督政府?因政府的权力由民众赋予.这赋予不是永远的赋予,若政府不能遵从国民公意,民众可随时收回赋予政府的权力.储安平的政治观,虽然都是常识,但可见他对西方政治基本原理已经有所了解.储安平在光华读书时期的成绩单上显示,他修读过《卢梭民约论》课程,因此,他谈论政府与民众的关系,得自卢梭的《社会契约论》.


但是,储安平论述政治,兴趣点并不在论述自由主义的各项要求,也没有再多谈约束政府或保障个人权利,他更注重的是国家观念和对公的强调.他看到中国拥有千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和4亿人口,气候宜人,物产丰富,却不是一个世界强国.最重要的原因是中国人民没有民族精神,缺乏国家观念.他将民族观念的缺失主要归咎于孔子和儒家,认为孔教的中心思想是宗族观念而非国族观念.这使得几千年来的中国人只知有家,不知有国.这也使中国人不善于过团体生活,缺乏公共道德,无人关心公共事业,不愿参加集体活动.正因为人人为己,才不能结合为良好的团体,使中国的政治迟迟不上轨道;不肯为公,才不能保家卫国,使中国积贫积弱,屡遭东西方列强的欺侮.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储安平总的思路当然是渐进改革.具体答案是,每个人都讲义务、尽责任、增强道德精神.他似乎认为,要解决政治和国家富强的问题,政治制度的改变或法律条文的完善都只是细枝末节,最主要还是每个人都高度自觉,从小培养自己的道德人格.所以,储安平《给弟弟们的信》,核心在于强调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在公共方面,他认为理想的现代公民应该公正地参加公共事业,遵守国家法律,不引用私人,不浪费公帑.如果从政,行为必须坦白、光明、负责,孕育一种刚正之气,不谀陷,不阳奉阴违,不口是心非,不争权夺利.对国事发言时,必须是善意的批评建议式,而不是恶意的谩骂式.在私人方面,应该有强健的体魄,高尚的情趣,良好的涵养,豁达的心胸,以及知行合一的精神.只有从小注意培育人格,逐渐养成浩然之气,才能真正成为未来中国的合格公民,承担起实现国家富强和政治的重任.

储安平在《给弟弟们的信》中全面否定儒家思想,认为其与现代社会不合,但过度强调个人修养的重要性,恰恰和儒家士大夫分享着同样的思路.儒家本身就是一种修身学说.从孔子到朱熹,几乎都认为,修身是治国平天下的根本,君子必须由个人的修身,进而领导政治,推动社会,使社会达到完美之境.储安平当然对儒家的修身观不感兴趣,但却从现代政治学的公民知识出发,同样给了修身以最重要的位置.他对通过提升道德来改变中国社会,亦抱有一种极度乐观主义的态度.这种乐观主义,对权力制衡和法律规约只给予有限的注意,带有乌托邦倾向、道德至上倾向和集体主义精神,实际是一种卢梭式的“高调观”,蕴含着走向民粹主义、权威主义甚至极权主义的危险.

《给弟弟们的信 英人法人中国人》

储安平 著

江西教育出版社2012年10月版

《帝国的消亡:当代俄罗斯应从中汲取的教训》

【俄】叶季盖达尔 著

社科文献出版社

2013年1月版

经济学家叶季盖达尔从介绍世界历史上各个帝国衰落的情况开始,呈现1980年代苏联经济状况,抽丝剥茧似的分析了苏联由国内食品短缺、货币危机、金融失信、石油下跌、政策失当而引起的经济恶化,是如何一步一步演变为危机和政治失控,最终导致苏联消亡的.

《开放力:基业长青的经营王道》

郭宇宽 著

中国商业出版社

2012年12月版

本书作者提炼出“开放力”这一核心概念,并以苹果、百度、网易、万科、万达、新东方等数十家中外企业为案例,分析其经营中的得失,为当下企业经营提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经营方略.作者指出,唯有保持开放力,才能从蓝海中胜出.

《我们如何拯救过去:梁漱溟谈中国文化》

梁漱溟 著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13年3月版

梁漱溟(1893~1988)是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位儒家”.本书是梁漱溟长子梁培宽先生整理编辑的作者文稿,内容主要是议论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及其对中国人的民族性格塑造的影响,并用中西比较的视角,观察两种文化的根本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