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导学模式应用于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利弊合理的策略

更新时间:2024-04-0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3051 浏览:148023

“学案导学模式”的教学精髓是学生在老师有效指导下进行的自主学习,该模式着眼于学生对当前知识的掌握及其相关技能的发展,同时关注于其潜在能力的开发及其未来的发展.其教学策略主要包括:学习基础是和谐的师生关系,核心是培养创新思维,前提是教师导学,主要方法是讨论质疑,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包括了讲授、启发、自学辅导、实验探索、问题讨论等.笔者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活动中经常采用学案式教学模式,主要是因为它以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和谐共进的新形式为追求,更符合现在高中物理新课标的理念呈现.

一、学案导学模式应用于高中物理课堂实践中发现的利弊

(一)四大利点

实践发现,该模式应用于高中物理教学有四大优点.第一,利于提高学习效率.该模式能帮助学生系统全面地把握知识内容,减少教材阅读和作业中的困难,有利于准确理解,提高学习效率.第二,利于提高课堂效率.该模式突出了学生学的主体地位.学案就是学生的笔记本,课堂上有需要补充记录的内容就记录在学案的空白处.学生有时间对学习内容进行思考,老师有时间进行拓展练习,大大提高课堂利用率.第三,利于提升教学质量.学案式教学促使绝大部分学生参与到物理学习中,提高了课堂的有效性,使教学质量得到稳步提升.第四,利于物理学习的延伸.对于一些内容繁琐、不能三言两语说清楚的作业,学案可以方便、快捷、准确的布置给每位学生.从而使物理教学与科学、技术、社会更好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开放的学习空间,使学生体会到所学知识的实用价值和社会价值.

(二)三点干扰

实践中发现,学案导学模式在物理课堂中仍有需要完善的方面.主要有三点疑惑:第一,经费来源的不确定性制约了学案教学的开展.学案式教学需要印发大量资料,由此产生的纸张、油墨等相关费用是不可忽视的开支.第二,教师相关经验的积累度影响导学案教学的开展.学生活动时教师的指导是否及时到位,合理有效,将直接影响教学进度.第三,实验教学的特殊性制约了学案教学在物理教学中的开展.实验教学中,由于学生动手进行实验操作的能力参差不齐,教师讲解需要一定时间,加上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常出现实验现象未能如约呈现就下课铃响,亦或是勉强完成实验没有时间进行总结的情况.

二、高中物理教学中学案导学模式有效实施的几点探索

(一)设计学案应着眼合理高效

“学案”的设计是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环节.结合物理学科特点及学生实际情况,笔者在设计“学案”时,从“教为主导,学为主体,以学为本,因学论教”的原理出发,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有步骤、分层次地从知识、能力到理论的运用逐步加深.五步走实现导学案教学的高效性.

第一,明确教学目标——建立知识框架.学生根据明确的学习目标确定探索内容及主攻方向.根据适当预留出的部分内容,鼓励学生总结概括,建立知识框架.

第二,把握重点难点——找准最佳方案.引导学生在相互交流,释疑讨论的过程中解决重、难点,逐步找到“会学习”的最佳方案.

第三,设计问题——培养应用能力.设计学习方法、活动方式的指导及疑难问题的索引、提示等环节中,注意让学生掌握方法性、规律性的东西,逐步由“学会”变为“会学”.


第四,及时小结反馈——加强师生交流.学生层次不同,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较大差异,及时解读学生表现加以正确引导,对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思维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第五,课堂检测——注意运用与升华.精心设计有“阶梯性”、“层次性”的检测题目,使学到的知识能及时得到巩固、消化和吸收,进而转化为技能、能力.最终实现发展各类学生的潜能,升华学生理性认识的目标.

(二)导学案课堂的实施策略

第一,以案导学.学生以“导学学案”为依据,以学习目标、学习重点难点为主攻方向,主动查阅教材、工具书,思考问题,分析解决问题,在尝试中获取知识,发展学生的自学智能.

第二,多效解疑.对于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个体发言、同桌探讨、小组讨论、全班辩证等多种讨论方式,充分发挥优秀学生的带动作用,多角度、多层次地辨析,尽可能互相启发,消化个体疑点.

第三,归纳总结.可采用两种方式处理学生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疑点.一是点拨.在学生相互讨论解决疑点的过程中教师参与其中,适时点拨;或是某个问题、某个组已经解决,其它组仍存疑点,教师可让已解决问题的小组做一次“教师”,面向全体学生讲解,教师补充点拨,这就是讨论的继续.二是精讲.对于难度较大的倾向性问题,在学生渴望释疑的心理状态下,教师针对其疑点,快速确定讲解的内容,抓住要害,讲清思路,明晰事理,并以问题为案例,由个别问题上升到一般规律,以起到触类旁通的教学效果.

第四,形成网络.学生归纳总结本节课所学的重点内容、规律和解题思路、方法、技巧,把知识梳理成线,形成网络加深印象;要突出易错易混易漏的知识薄弱点,引起全班同学的足够重视;教师及时反馈,评价学生课堂表现,发挥导向作用.

第五,知识迁移拓展.紧扣目标,在基本要求当堂训练限时限量学生独立完成的基础上,给学生内化整理的机会,以开放的学习思路,拓展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从而把新知识纳入到个体的认知结构中,进而形成个体的创新能力.实现逐层分化,立足教材,超越教材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