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人为本提高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实效

更新时间:2024-03-0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9164 浏览:34914

【摘 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创新工作思路和方式,联系社会发展和学生实际,探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内容、队伍建设、管理理念等方面的创新模式,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

【关 键 词 】思想政治教育 低效路径 人文关怀

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解决这一根本问题的主要途径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党始终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党的十七大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为明确的要求:“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这些论述既明确了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又对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我们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一步指明了方向.然而在实践中,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新时期遇到了低效发展的困境.所以,必须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路和途径,坚持以人为本,用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走出低效困境.

一、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思想

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大学期间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党的教育方针的严格要求,也是大学生成才的内在需要.

大学生是青年中的优秀群体,是我们党的事业的后备力量,高校必须把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首位,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法和途径,与时俱进,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教育学生、武装学生,帮助学生塑造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不断提高政治素质.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创新思路,解放思想

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新时期的大学生,思想复杂,主体意识增强.同时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价值及社会思潮相互交织、相互激荡,冲击着我国社会的主流文化思想,挑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尤其给涉世未深的青年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消极影响,加大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严重削弱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深入学生思想和生活实际,密切研究大学生成长的国际国内环境,解放自己的思想,尊重大学生的独立性和主体地位,摆脱传统教育模式,创新教育内容及评价机制,加强与学生的沟通,调动学生主动进行德育修为的积极性.

(二)创新思想政治课教学

思想政治课教学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但现实中并没有受到学校高度重视,学校对教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陈旧、单一,在选人、任人和考核人等重要考量方面重学历、重科研,轻思想政治素质的倾向突出.另外,作为思想政治教育重要主体的政治专业教师,受社会大环境影响,不愿直面自己的职业,有低于其他专业研究或教学人员的自卑之感,在日常工作中,多表现为马虎、应付等现象,只把这一工作看成是一个普通的职业,没有认识到其特殊性及重要性.要想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高校在选教材、选教师方面必须创新.信息与经济全球化时代,知识与政策的更新迅速,教材的编写显得较为滞后,因此高校要选择高质量的符合学生实际的最新版本的思想政治教材.同时,选拔专业水平高、思想政治觉悟高的教师担任思想政治课教学.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和教学及评价模式,树立“授之以渔”的教育观念,改变“填鸭式灌输”的教学模式,倡导探究式合作式自主学习方式;改变期末“一考定终身”的评价模式,建立多元发展评价机制,将遵纪守法、社会实践、助人为乐等纳入政治课教学成绩,既重视结果更重视过程.

(三)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

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的方式处理人际关系.”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工作.高度重视受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遵循的基本逻辑原则.所以,以人的尊严、需要、价值及发展为核心的人文关怀理念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运行的必要支撑,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又是育心、育德的心理交流活动,所以心理疏导也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用的有效途径.在实际工作中,改革思想政治工作空洞的说教,真诚为大学生办实事办好事,把工作做深、做细、做实,把引导学生与怎么写作学生结合起来,将关心融于教育中.使大学生复归人性、回归生活、彰显个性、走向幸福,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最高境界和终极目标.

二、坚持以人为本,创新大学生管理机制

(一)尊重学生,关爱学生全面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工作.高度重视受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遵循的基本逻辑原则.思想政治工作中,要改变传统的把学生作为管理对象的做法,在强调学生共性的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引导学生全面发展,用满腔热忱爱护学生,用真情对待学生,用鲜明的党性和立场影响学生,用良好的品质带动学生.坚持以平等的态度、的作风、疏导的方法,了解、尊重、理解和关怀每一位学生,关心他们的物质利益、实际困难和精神追求,唤醒他们的主体意识和主人翁的责任感,塑造学生独立完美的人格,充分挖掘他们的潜能,使其身心获得全面发展.这也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


(二)树立怎么写作至上的理念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把教育对象当做“物”来对其进行社会政治思想和道德规范的强硬灌输和简单说教,忽视受教育者的个性和差异性,过分强调对受教育者的管理和施压,使受教育者自主性和创造性受到压抑,导致教育价值无法实现,教育效果不理想.要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克服传统片面的管理方式和做法,尊重受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作正确的定位,彻底改变传统思想政治工作的管理意识,强化怎么写作至上的理念.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倡导平等,将创新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当做思想政治教育走出低效困境的有效途径和良性运行的必要支撑.要真诚对待每一位学生,把他们当做怎么写作的对象,当做自己的亲人、朋友,改变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动辄训斥的不良现象.用高尚的人格、热情的态度、科学人性的方法赢得大学生们的接纳和尊重,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才能实现. (三)辩证对待互联网,趋利避害,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

互联网作为一种新的传播载体,给思想政治教育增加了新平台.但也对其实效性带来新挑战:首先,巨量信息对思想政治教育所产生的“否证”效应.网络提供的巨量信息,不仅鱼龙混杂,而且因其未定论而难以评价,更为严重的是其中有诸多信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产生“否证”作用.如果正面引导的多个目标如果均出现“否证”,或一个目标被反复“否证”,那么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必然会削弱.其次,网络信息抢先性带来的先入之见.网络信息传播迅速,在主流价值形成之前,各利益主体所做出的不同判断,很容易对涉世未深的大学生产生先入之见的引导,使其思想混乱,迷失方向.最后是网络的虚拟性和开放性无法真正掌握学生实情.网络的低约束性,使其存在大量难以预测的因素,无法进行完全管理,网络交流的间接性,使得人们可以不受约束地实施网游,而不必担心受到制裁,这也严重地制约了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进一步提高.

但在“上网”成为大学生时尚、网络文化成为校园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今天,把网络赶出大学生的生活已经不可能,也非明智之举,只有因势利导,积极搭建网络平台,及时对大学生进行正确引导和疏通,开通交流通道.高校要着力于创新网络管理的工作新机制,充分利用信息科学技术和网络的积极功能,通过学生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使用,改变过去的粗放式管理,进一步提高学生管理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同时,利用该平台,及时了解大学生思想动态,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深入的思想政治教育.

三、坚持以人为本,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思路和做法

第一,充分发挥学校团组织、党组织的作用,让学生的心里有家,不孤单.同时构建一支由政治专任教师、辅导员为主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团队,形成合力,加大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力度,提高成效.第二,有计划地组织贴近学生实际的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形式丰富的校园文化,让学生体验自我价值,增强自信心和责任感,使其大学生活充实不枯燥.第三,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的主阵地主渠道作用,创新课程,精选任课教师,改变把政治仅当作学科知识传授工具的传统做法,把政治教师当成学校德育骨干来培养和对待.通过政治教师的创新教学实践,将枯燥无味的思想政治说教化为各种活动和实际生活诸方面,获得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诉求,使其人格获得极大尊重,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获得生活的极大幸福感.第四,成立和健全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就业指导中心等,充分发挥其疏导作用.千方百计帮助学生处理好学习成才、交友择业、健康生活等方面的具体问题,引导他们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人格,增强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做好就业指导和帮困工作,充分利用国家助学贷款、奖助学金等资助政策,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帮助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积极主动联系社会用人单位,召开招聘会,帮助学生缓解就业压力,放下包袱,端正学习态度,健康快乐地度过大学时光.第五,创新学生德育评价机制.把学生的德育成绩纳入德才兼备的育人计划,采取学分制,且实施动态多元的综合评价考核机制,将思想政治课考试成绩、社会活动、生产劳动、助人为乐、勤工俭学等都纳入其中,学生主动而为,获得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价值回报和幸福体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率也必然会得到极大提高.

“教化之本,出于教育”.教育的根本是理想人格的培养,没有人格培养的教育是教育的失败.立德树人,育才为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非常重大且艰巨,我们将不断努力,探索前进.

【参考文献】

[1]程天权,立德树人. 育才为国[J].思想教育研究,2008(01):08-09.

[2]费尔曼.生命哲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11.

[3]王滨,宋劲松.人文关怀: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思路 [J]. 思想教育研究,2008(02):13-14.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52.

[5]秋石.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J]. 求是,2006(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