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中的德育教育反思

更新时间:2024-03-1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799 浏览:21031

中图分类号:G63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925X(2011)09-0107-01

摘 要:小学阶段的培养,是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教:育基础,在学生内心养成一个高尚的思想品德和良好教育的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高尚的思想品德如何在一个人内心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在于小学阶段的教育,特别是低年级的教育,是给学生打好良好教育基础不容错过的最佳时段.好的思想行为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让学生每一件事情尽量去亲身经历和通过每一节课的优良教育等等,长期熏陶才能形成.

关 键 词:小学教育德育教育小学阶段

1小学德育工作的理论基础――否定之否定规律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的发展是通过其自身的辩证否定实现的,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周期性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的发展过程.小学生良好思想意识的形成也是一个辩证否定的过程,具有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德育作为转变小学生的思想,形成小学生良好德行的教育,是一项耐心细致而又复杂艰巨的工作.在教育过程中,为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心理素质,巩固思想教育成果,学校可采取“分层递进”,“适时“回归”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具体说,就是根据学生身心成长规律,将《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教育内容按照从少到多、从易到难的顺序分解成各个部分.每个学年突出1~2个主题,逐年增加,循序渐进,形成6年各有侧重的思想教育模式.在“主题教育期间,学生的行为表现都比较好,不良习惯大量减少,好人好事大量增加.这种现象在“主题教育”过后的一段时间内也还会保持.但时间一长,随着教育主题的改变,家庭、社会中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学生对原来所受的教育会“淡忘”,一些不良行为又会发生.因此,学校教师要时刻注意观察学生的思想行为动态,适时将前一阶段学生所实践的德育内容重新提出来,让学生加深理解,进一步巩固.这种“回归”教育,在小学阶段要进行多次,从表面看来是德育内容的重复,而实质是使学生通过进一步实践,进一步体验,通过两次否定过程,受到从外到内的精神熏染,从而使道德规范升华为道德信念、道德行为凝固为道德习惯.


2小学德育的现状

今天小学德育仍处于一个“穿新鞋走老路”的困境中.学校德育与学生生活、与现代社会的要求还存在着较大的距离.一些学生缺失基本的荣辱观,用家长的钱写玩具,打游戏,还沾沾自喜,不爱劳动,在学校尽量少干或不干,遇到非干不可的活时,要么随便应付,要么想方设法让别人干,在家也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不爱学习,成绩差,不以为耻,歪理多多.什么事都以自己为中心,不顾及别人的感受,说检测话,脸不红,心不跳.这种现象的存在与我们当前小学生的德育教育结果是密不可分的,具体表现如下.

2.1德育有“不真实”和“虚高”的意味.

传统道德教育往往把一些特殊境况中的人和事作为教育范例,让孩子们仿效、学习.这样的道德观阻碍了孩子们“向善”“求真”的道路,造就出许多“真小人”和“伪君子”.君不见小学作文中常出现的“一件有意义的事”中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写了“捡钱包”“帮盲人过马路”“公共车上让座”的怪现象.教育工作者都习惯性地采用传统的以简单而笼统的“概念”“范例”去要求、评价学生的教育方法,其实效性就可想而知了.

2.2德育忽视了受教育的主体性.

德育是一个促进受教育者主体精神生长的过程.换句话说,德育真正效果要靠外因促使内因.不去关注不同情景下受教育者主体需要和不同主体价值取向的差异,超越教育对象生理、心理特点的德育,是无法达到预期效果的.

2.3德育资源缺乏整合.

学校有一套高高在上的理想化德育境界,每个家庭有一套具有明显家长特征的道德标准,社会上更有随着时间变迁而变化的道德规范,这三者没有很好地整合.其直接后果是:学校老师的五天教育,只要家长的一句话,社会上发生的一件事,就会被全盘否定.

3小学德育教育的改进措施

学校教育中道德和智慧是相辅相成的,既然我们认识到了德育在小学教育中的问题,那么我们就有责任去改正.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我有信心而且坚信其他的教师也会致力去改变这种状况.针对这些问题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考虑.

3.1提高德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

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强调:“要抓住机遇,大力推进德育工作,切实有效的把德育工作做到学生心里”.各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开展以德育为主题的教育活动,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强化德育的功效.

3.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实践中培养道德品质.

良好的道德品质只靠书本知识和教师传授作用是很小的,只有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并将其应用到实践中,让学生亲自体会,才能收到实效.当今学校德育工作的一个缺陷就是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把学生培养成有素质和责任感的人,就必须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发挥他们的主动能力和创造能力.

3.3让家长参与到学校德育工作中来.

让家长走进校园,定期举行家长会或组织家长到学校进行观摩活动,让家长在观摩过程中发现孩子的优缺点,以便引起重视,增强育人的责任感;让教师走进家庭,组织教师对学生进行家访活动,不仅使家长了解学校的德育教育要求,也使学校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德育教育状况.通过学校和家庭的双方互动,使学生的道德品质得到提高.

3.4寓德育于知识教育之中

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是学生的主要任务之一,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兴趣与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道德品质密切相关的,要充分发挥文化知识的载体作用,文化知识本身就蕴含着德育教育,对学生的道德品质、道德观点有着巨大的影响作用.此外,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是互相渗透的,实行多层次的教育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