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性视域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问题

更新时间:2024-02-1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2445 浏览:48197

摘 要:本文以对我院学生进行主体性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问卷调查,找出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更好的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关 键 词:主体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问题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8631(2010)04-0083-02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使人的价值不断升值的过程.人的全面发展既是人的价值最充分体现,又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理想境界.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独立的主体性人格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使其人格得到和谐完善的发展.青年大学生是思想政治教育重点对象,因为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近些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说明党和国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同时也标志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多年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轰轰烈烈展开,改变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的呼声也在理论界掀起热潮.但是显而易见,改革的实效性并不尽人意.从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和结果上来看,实效性并不令人满意,大学生主体性人格没有得到充分发展,主体性功能弱化.本文通过对我院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来探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问题.

一、调查结果

(一)从客观的角度来看

有75.6%的学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定位不是很合理,正对性不强.因为只重视了方向性和目标的统一性,没有重视层次性,有82.3%的学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存在空泛性,有89.4%的学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错位,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有82.6%的学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手段单一,有78.9%的学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程度不足,存在形式主义,有80.2%的学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估机制不合理,高达90.9%的学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受环境影响,比如: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乃至经济环境影响.

(二)从主观的角度来看

有80.1%的学生认为从思想政治教育学习过程看学生学习是被动学习,有77.5%的学生认为从思想政治教育学习价值取向看学生学习有功利化趋势,有75.4%的学生认为从思想政治教育学习活动看学生学习是有惰性的,有78.9%的学生认为从思想政治教育行知看学生是不统一的,有75.4%的学生认为心理健康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主体性视域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问题

客观方面的问题

1.从思想政治教育定位看只重视方向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念、道德观念对其成员施加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1]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作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发挥着传达社会主义主导思想理论和价值观念,进行社会意识导向的重要作用,过分站在政治高度上,政治色彩过于浓重,而忽视思想政治教育广泛而丰富的内涵.“使我联想到中国寺庙中供奉的神明,高大而威严,人们在乞求神明保佑的时候投下的零星硬币如同对乞丐的施舍,这足以说明人们对神明貌似尊敬,但实则轻蔑带有极大的功利性.”[2]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同样出现了类似的境地,所宣传的社会意识如空中楼阁高远缥缈,似乎已经抛弃了深厚扎实的现实基础.大学生表面上是认同,但其真正的思想内涵,理想信念并没有深入到大学生内心之中.

2.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看只重视统一性理想化,不重视层次性,针对性不强

“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给高校思政工作带来了一定冲击,入学人数以及规模大幅度扩大.鉴于入学模式的变化,由选拔式到大众化,入学门槛的降低,能上大学已不是梦想.受教育者自身的素质的巨大差异,就是说我们现在面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发生改变不像过去有严格的选择性,”[3]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具有复杂性,自我意识突出,情绪指数突出等一系列特点.简单的归类式目标体系实际上落了空,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3.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看存在空泛性、悬空性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往往都是为了主义而讲主义,缺少根据大学生身心特点发展而逐步深化教育内容,很少关注学生的内在需求和成长的渴望,很容易使学生认为这些内容如此遥远,与自己好像无关.

4.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看存在错位现象,方式手段比较单一

以教师为中心,把学生当作被动的客体,显然这与双主体教育主题是相悖的,以课堂为中心,满堂灌,学生脱离了实际现实,以课本为中心使学生的知识面窄,阻隔了学生广泛阅读,不利于学生进行深刻思考,不利于学生进行学科研究,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教育者是唯一主体,“由于受教育者被当作客体,其人格、地位、尊重不够,常常视为被打造的工具,填充的容器.其主体性被否定,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也只是“陪读”的角色.”[4]“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居于不同的地位,地位不平等必然导致受教育者被边缘化,而在这种不平等关系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其效果肯定不会理想.”[5]

5.从思想政治教育定科学性看程度不足,形式主义严重

高校中团日活动等各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确实开展了不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走秀活动接连不断.“运动战”不少只是对上,应付上级领导检查,以完成心得笔记,思想汇报数量作为衡量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标尺.只对上,不对下,不甚关心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形成和发展,较少考虑大学生思想基础和思想政治需要.

6.从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机制看也很不合理

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标准僵化、具体评估方法表面化.

7.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看有弱化趋势

首先,家庭环境影响.家庭教育中家长意见成为中心,部分大学生主体意识仍然不清楚.当代大学生主体是八零、九零之后,大多数独生子女,正处于由半社会人向社会人转变时期,生活优越,没有经历艰苦的生活环境,社会阅历浅.在孩子成长的历程中,过分受到父母及老一辈人的溺爱,易造成不良个性.应试教育下家长更看重的是孩子的学习成绩,忽视了对孩子德育教育.这些孩子一旦环境改变,很容易产生心理疾病.

尽管大学生气质、性格已基本定型,情绪趋于稳定.但近几年来,高等学校的调查研究表明有不少大学生存在心理障碍,表现为胆怯、任性、执拗、自傲、自卑.

其次,社会文化环境影响.传统文化中消极因素影响是多方面的.中国社会历来尊崇官本位思想,形成崇尚权术,传统社会中家族本位,使学生在学习动机和动力方面表现出来.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减弱了学习动力.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往往是以功利为导向,目标在于有一个理想的职业,满意的社会地位,充足的个人财富,可以为家人带来家族利益.

再次,经济环境影响.改革开放三十年历程,多元文化的相互冲击产生了多元价值取向.比如:网络的发展,一方面,它可以开拓视野增长知识,成为获取信息了解社会,沟通的重要途径和载体.与此同时,各种、不健康的信息也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动摇.

主观方面的问题

1.从思想政治教育学习过程看学生学习是被动学习

学生认为学校开设思想品德课是要我学,而不是我要学.所以经常是被动学一些理论,而不是主动去了解、理解、从而提高政治素养,视思想品德课为任务,一种外在要求.

2.从思想政治教育学习价值取向看学生学习有功利化趋势

部分大学生认为“政治”学习只是“入党”评优,认为政治理论学习只是为专业做点缀,思想政治表现好,相关课程成绩优秀,入党评优也就一切顺利.学与不学都是一样,学习价值取向表现出功利化,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部分学生在发展党员前期表现突出,思想上进,发展成为党员后,表现平平,发展前后表现出言行不一致现象.

3.从思想政治教育学习活动看学生学习是有惰性的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由于教学手段呆板、单一,学生只是在“静听”,师生之间缺乏交流互动.学生进行主动思考提问太少.有些学生甚至在课上两不误,干与课程无关的事,看小说、讲话、打瞌睡、收发短信等等.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时,有的甚至一个耳朵进一耳朵出,结果存在脑中的知识如过眼云烟,根本不持久,起不到思想政治素质提高的作用.

4.从思想政治教育行知看学生是不统一的

大学生把学习政治理论知识和现实的学习生活截然分开,把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划分开来,知性与德性素养分离.

5.从心理健康程度看不够重视、不容乐观

心理健康与思想政治工作有着重要密切的联系.健康的心理能起到巩固促进良好思想品德素质的作用.如果精神萎缩、心胸狭隘、情趣低下的人很难会有坚定的政治方向,良好的思想素质.

注释:

①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②吴非.不跪着教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③尹建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学生主体性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


④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人民出版社,2006.

⑤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人民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