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城市圈体育旅游开发

更新时间:2024-01-1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3149 浏览:106838

【摘 要】体育旅游作为满足旅游者体育健身需求、丰富观光度检测旅游活动内容的一种休闲度检测方式,能实现旅游产品的多元化延伸.如何适应旅游消费市场发展,探讨并构建符合实际的体育旅游开发模式,深度挖掘特殊旅游资源并打造体育旅游资源的新品牌,将是武汉城市圈发展体育旅游所面临的新课题.本文基于共生理论的视角,从共生单元、共生界面、共生模式和共生机制四个方面分析了武汉城市圈体育旅游资源的共生关系,并提出了武汉城市圈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和整合的战略措施,以促进武汉城市圈体育旅游的发展并带动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发展.

【关 键 词】体育旅游武汉城市圈共生理论

体育旅游是指人们出于体育需求或体育兴趣等体育相关动机(健身、娱乐、休闲、增长见识、参加或观看比赛等),离开其常住地前往异国他乡的旅行和逗留活动,以及由这些活动所引起的人、地、事三者之间的关系和由这些关系所引起的现象的总和.

一、共生的内涵与构成

1、共生的内涵

“共生”一词的概念源于生物学,是指动植物互相利用对方的特性和自己的特性一同生活相依为命的现象.共生理论和方法在二十世纪中叶以来开始应用于社会科学领域,主要是医学领域、农业领域和经济领域.

“共生理论”认为,共生是自然界、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共生的本质是协商与合作,协同是自然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之一;互惠共生是自然与人类社会共生现象的必然趋势,等等.运用共生现象普遍性的观点来看待人类社会中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的关系,就会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把握这些关系存在的客观性,从而按照共生原理不断推进其向优化转变,从而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旅游“共生”是指在旅游市场环境中旅游地之间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寻求双方或多方的共存共享和互惠互赢,构筑一个统一和谐的整体,从而获得任何单个一方无法达到的高水平和整体的最大利益生,实现旅游个体或组织经济效益的提高、规模的扩大和范围的扩张.

2、共生的构成要素

从一般意义上讲,共生由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和共生环境三要素构成.共生单元指构成共生体的基本能量和交换单位,是形成共生体的基本物质条件.共生模式即共生关系,指共生单元相互作用的方式或相互结合的形式,它反映共生单元之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流关系.从行为方式看,共生模式分为寄生、偏利共生、非对称互惠共生和对称互惠共生关系;从组织程度看,共生模式分为点共生、间歇共生、连续共生和一体化共生关系.共生环境指共生关系存在发展的外生条件.在共生关系的三要素中,共生单元是基础,共生模式是关键,共生环境是重要的外部条件.

3、共生关系的形成条件

共生关系的形成必须存在共生界面和共生机制,表现为共生单元之间物质、信息、能量的联系和共生度逐渐提高的过程.构成共生关系的条件包括:参与整合的区域须具有相互兼容的内在性质和某种时间或空间联系;在给定的时空条件下,区域间应存在某种确定的共生界面,即区域间旅游资源整合的媒介;共生单元之间按某种方式进行物质、信息和能量的交换,通常由共生单元内在联系的亲近度、同质度或关联度决定;参与旅游资源整合的区域还须选择和培育共生环境.

按照共生关系所需的一般条件,区域旅游共生关系的形成,须具备以下条件:旅游资源具有相似性或互补性,并且具有空间上的接近或联系上的便利性;有经济、文化或政治上的联系,或旅游资源、市场等要素上的联系,区域内有若干知名度较高的旅游地,旅游怎么写作设施基本完善和配套;同类旅游地的相似程度或异类旅游地的互补程度决定共生方式,同类旅游地之间强化共同优势,在合作基础上重新分工定位;异类旅游地之间优势互补,形成区域旅游的竞争优势;必须具备一定政策法律支撑,具有发展区域旅游的大背景.

二、武汉城市圈体育旅游资源整合开发的共生分析

1、共生条件分析

(1)体育旅游资源丰富,互补性强.武汉城市圈内的体育旅游资源丰富,以“四山”(九宫山、大别山、木兰山、大洪山绿林寨)、“一洞”(隐水洞)、“多条谷”(武汉的木兰天池、大别山的龙潭谷、神仙谷、桃花冲、九宫山的石龙沟、金鸡谷、大洪山的鸳鸯溪等)为代表的地文景观,适合开发登山、探险、攀岩等户外运动项目;以“两江”(长江、汉江)、“三湖”(东湖、梁子湖、洪湖)、“众水库”(徐家河水库、陆水湖、观音湖、富水水库、仙岛湖、天堂湖、高关水库等)为代表的水体旅游资源,适合开展游泳、赛艇、漂流等水上运动项目;体育休闲娱乐方面,位于金银湖地区的东方马城总占地面积100多万m2,作为对外旅游项目,已经形成展览馆、名马观赏、马车巡游、骑马游乐、骑士俱乐部、马头湖垂钓、马术表演等八个大项;金银湖高尔夫运动场休闲、户外运动拓展休闲、环东湖自行车运动休闲、红莲湖高尔夫休闲四大休闲体育运动基地;东方马城速度竞标赛、国际长江横渡赛、中超联赛等赛事体育资源.这些丰富多彩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类型丰富,互补性强,为发展武汉城市圈体育旅游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2)旅游地空间距离近,交通便利.随着圈域一体的顺利推进,武汉城市圈内的路网日益升级,武汉通往周边8城市的高速公路网络已经形成,目前,武汉到城郊区半小时,到城市圈内8个城市分别2小时,到周边城市4小时.随着城际铁路的相继建成和通车,一个半小时交通圈即将形成.

(3)良好的共生环境,设施齐备.在体育场馆方面,近年来兴建了武汉体育中心、塔子湖全民健身中心、湖北省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等体育场馆,并对一批旧的体育场馆进行了改建,从而保障了体育旅游活动的开展.以武汉体育中心、洪山体育馆、武汉体育学院为核心的赛事体育区,已经形成多个体育场馆区.其中,洪山体育馆是湖北目前最大的综合性体育馆;武汉体育中心作为一座现代化体育场馆因成功举办一系列国际国内高水平赛事而闻名国内外;武汉体育学院也已建成多个现代化的体育场馆.旅游怎么写作设施完善,武汉城市圈中的酒店业主要集中在武汉市,数量接近江苏和浙江等旅游大省,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旅行社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总量已达350多家,其中国际旅行社20家.完善的体育场馆和旅游怎么写作设施,为武汉城市圈体育旅游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共生环境.


2、共生模式分析

共生模式分为点共生、间歇共生、连续共生和一体化共生,其中,一体化共生是区域旅游发展的理想模式.一体化共生是指共生单元之间具有稳定的主导共生界面和支配介质,形成了具有独立性质和功能的共生体,存在着双向的利益交流机制,共生关系稳定.

区域旅游一体化共生是旅游地之间通过对市场的预测,为了旅游发展目标的实现,自愿通过市场主导共生界面、旅游产业资源要素和制度的联系,采取全面旅游资源整合,包括形态、空间层次、旅游资源、旅游主题、旅游形象、旅游线路、旅游商品、旅游市场、旅游促销、基础设施、产业链和管理制度等的一体化;打破行政区划的禁锢,消除地方保护主义壁垒,实现旅游产业资源要素自由流动,客源、品牌、基础设施和旅游资源共享;实现信息、旅游教育、旅游培训和研发的共享;完善区域旅游产业体系和产业链;完善区域旅游合作协调机制,建立企业、市场合作型机制,积极为旅游企业搭建合作平台,引导旅游企业在区域范围内开展联营、重组等,鼓励企业向集约化、网络化、品牌化方向发展,形成开发、销售怎么写作一体化,包括吃、住、行、游、购、娱等相关产业的联合;构筑区域旅游交通网络,加快城市通道和怎么写作设施的配套与衔接;共同维护生态环境,规范各地政策、管理制度和加强区域的沟通协作,切实使旅游资源整合开发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

国内有学者从体育旅游资源结构与区位条件配合,结合相应的旅游活动行为结构的角度,把体育旅游开发模式分为以下4类(表1).

武汉城市圈体育旅游资源丰富,区位条件优越,属于区位资源双优型,在体育旅游开发模式上,应采用区域一体化发展模式,对城市圈内的体育旅游资源进行整合,打造统一的旅游产品和旅游形象.

三、基于共生理论的武汉城市圈体育旅游发展战略

1、共生单元:加强对旅游资源的整合

加强对武汉市城市圈体育旅游资源的整合,以重点旅游景区为依托,形成四大主题旅游线路:以长江横渡赛事为支点,长江、汉江为轴线,东湖、梁子湖、洪湖等重点湖泊景区为依托,开发水上体育旅游线路;以木兰山、九宫山、龟峰山等景区为依托,开发户外拓展旅游线路;以东方马城、金银湖高尔夫球场、红莲湖高尔夫运动场、藏龙岛国际体育公园等休闲健身场所为依托,开发健身体育旅游线路;以武汉体育中心、新华路体育场、洪山体育馆等体育场馆为依托,以法网冠军李娜为品牌,开发赛事体育旅游线路.

2、共生界面:合理布局旅游空间

为更好地促进武汉市城市圈体育旅游的发展,整合武汉市体育旅游资源,加强各县市体育旅游的一体化发展,形成“一核两轴”的旅游空间布局.一核即武汉市区,体育旅游资源丰富,交通便利,旅游接待设施齐备,可以作为整个城市圈体育旅游的核心.“两轴”即长江和汉江,临江地区河网密布、湖泊众多,是整个城市圈内水资源最为集中的地方,可以作为城市圈体育旅游的交通轴线和旅游流轴线.以“一核两轴”为中心,运用点—轴理论,采用“串珠状”的空间组织方式,打造武汉城市圈体育旅游产业集聚区.

3、共生模式:区域合作联动机制

武汉城市圈体育旅游资源丰富,区位条件优良,属于区位资源双优型,体育旅游的发展应突破传统单纯的景区建设模式,在加强区域合作的基础上,转变为以旅游目的建设为重点,兼顾景区和线路建设,以形成新型载体的发展模式,以武汉城市圈为平台,加强区域内、区域间、省际间的资源整合与协作.

在共生机制上采用政府主导的以企业主体的区域合作协作机制.政府要着力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并协调推进重大问题的解决.特别是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为武汉城市圈体育旅游的又好又快发展注入动力和活力.

建立武汉城市圈区域旅游协作联合会,明确职能,制定协作章程,实行武汉城市圈旅游区域中心轮值会议制度,及时协调解决旅游规划、资源整合、基础设施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和宣传促销等重大问题,努力创造武汉城市圈区域旅游联动开发、互利共赢的发展局面.

(注: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2G118)、湖北经济学院青年科研基金项目(XJ201112).)

【参考文献】

[1]徐虹、李筱东、吴珊珊:基于共生理论的体育旅游开发及其利益协调机制研究[J].旅游论坛,2008(10).

[2]袁纯清:共生理论——兼论小型经济[M].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3]王东红:共生理论视角下的区域旅游资源整合研究[J].焦作大学学报,2009(4).

[4]苏章全、李庆雷、明庆忠:基于共生理论的滇西北旅游区旅游竞合研究[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

[5]李卫华:体育旅游开发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