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生活化的思想品德教学

更新时间:2024-04-0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0655 浏览:94109

【摘 要】回归生活是新课程改革的追求,回归生活也是思想品德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理念.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实施生活化教学,达到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为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处理好自己与他人、与集体、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提供必要的帮助.

【关 键 词 】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 G6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2)03-0100-01

回归生活是新课程改革的追求,回归生活也是思想品德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理念.就是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开发和利用生活中的课程资源,引导和帮助学生获得对生活意义的领悟,获得对生活、对世界、对人生的反思和感受,获得对现实生活中人性的丰富性和复杂性的认识,开拓学生丰富而独特的精神世界,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为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处理好自己与他人、与集体、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提供必要的帮助.

那么,思想品德课教学如何才能体现回归生活理念,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一、走进学生的生活

一位老师在上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课《新学校新同学》时,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请学生走上讲台进行自我介绍.一开始,学生对此活动反映冷淡,老师再三邀请也无人响应.老师说:“看来同学们都很谦虚,那我就点名请同学发言吧.”这时,有位学生小声地说:“昨天是开学第一天,我们在语文课、英语课上已经自我介绍过了.”又有学生附和到:“历史老师也在课上让我们自我

介绍过.”教室里顿时响起了一片窃窃私语声,个别大胆的学生还说:“我们班里有好多同学是同一个小学毕业的,彼此之间都比较熟悉.”此时的老师虽然表情很尴尬,可她还是“快刀斩乱麻”、迅速打断了学生的话语,按照自己原定的教学设计接着往下进行等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虽然老师又设置了讨论等教学环节,但大部分学生一直没有举手言,而且对其他同学的发言也不作评价.

作为初一年级思想品德课的第一节课,出现冷场当然不是老师的希望.可为什么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会遭遇“滑铁卢”?追根溯源,是因为她在课前没有充分考虑到七年级学生的生活境遇、学科安排、情感发展、人生体验的实际,忽视了学生的观察、思考、选择,出于教师的“一相情愿”所创设的活动情境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脱钩,面对与教学预案“不同的声音”采用“压制”策略,回避了学生生活中的问题,压抑了学生的学习愿望,打击了学生的参与热情,既定的教学目标当然也就无法达成.

该案例告诉我们: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蹲下身来”以学生的眼光去发现问题,要“蹲下身来”看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过程,真实地面对学生,面对学生的生活,了解他们因社会生活变化而带来的道德认知和判断的需求,尊重他们的身心发育特点,不回避他们的喜悦与烦恼.这样你才能走进学生的生活,使思想品德课教学“源于生活”,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贯通,从而使教学真正切合学生的内在动机和需求,使学生的头脑成为“一个须被点燃的火把”.

二、关注学生的生活

第一次上《丰富多样的情绪》这节课时,我所设计的有关情绪体验的活动情境都与学生的学习生活有关,第一遍教学下来就感觉老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都缺乏一定的,教学效果平平,好像还缺了点什么.缺了点什么呢?下课后我与同行、学生及时进行探讨.在交流和反思中,我意识到:学生的生活应该是丰富多彩的,激起学生丰富情感体验的源头也应该是多样性的.学习问题是伴随学生成长的首要问题,但除此之外,学生自己的人际交往问题,社会热点、焦点问题等等都会影响到他们的学习、生活、身体和情绪;我原先的教学设计虽然走进了学生的生活,但并没有真正地深入学生的生活,没有关注到初中学生生活的扩展性和生活经验的丰富性,而是主观地将学生的学习生活完全等同于学生的生活,将学生生活的片段等同于生活的全部.这不仅遮蔽了学生生活的丰富性,造成学生情绪体验的单调性,也使整个教学变得枯燥乏味,这样的教学无异于隔靴搔痒.想到这此,我立即着手修改原来的教学目标,根据初一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关注取向,从正在发生的、活生生的生活实际中寻找教育源泉,充实教学内容,调整教学环节,完善教学细节等

思想品德课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教师不仅要走进学生的生活、了解学情,更要学会关注学生的关注,站在学生的视角上关注他们关注的事情;开发生活资源,挖掘学生生活中有教育意义的情境,并按照学生的特点及教学时间的安排做一定的加工改造,使之能赋予学生已有经验.这样,我们的教学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反映学生的心声,这样才能进一步增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

三、引导学生的生活

有学者指出:“教学的根本任务在于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的认识实现三个转化等第三个转化是把蕴涵在知识经验中的思想道德观念转化为个人的观念、信念和行为准则.”思想品德课不仅要教学生知识,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情感,更为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引导学生走好人生之路.导之以行,怎么写作于生活是思想品德教学的落脚点,也是检验思想品德课教学有效性的一面镜子.

所以,我们的教学应着眼于学生成长的内在动机的唤醒,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心灵体验生活,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生活,用情感热爱生活”.同时,不仅要引导初中学生过有意义的个人生活,而且要引导他们过积极的社会公共生活,培养学生关心社会的发展进步,关心他人,心系民族、祖国和人类的命运,促进个体与周围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融合,能动地发展自己的情感、知识和能力,从而营造明丽的内心生活,促使自己“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为此,思想品德课教师应具备正确的价值取


向,具有宽容的精神和创新意识,引导学生学会选择,学会勇于承担责任,学会交往.

总之,人的品行是在生活中养成的,而不是教出来的.教育应以生活为中心,没有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思想品德课离开不开“生活”这一“源头活水”.与生活分离,失去生活的依托和保证,教学就容易流于虚空.生活化教学,不仅是思想品德新课程的要求,更是德育魅力产生的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