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教育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教学模式探析

更新时间:2024-04-1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2336 浏览:48057

摘 要:我国汽车行业发展迅速,传统的教学组织模式已不能满足企业对技术人才的要求.模块化和一体化的教学组织形式,能使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适应行业对人才的要求,最大程度地提高毕业生的操作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真正使学生毕业后实现"零距离上岗".模块化和一体化教学模式也对现行的教学组织模式和教学资源提出新的要求.

关 键 词:高等职业教育;汽车检测与维修;模块化;一体化;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8-0285-02

近几年来,我国汽车行业得到迅猛发展,汽车的拥有量每年都在以20%左右的速度不断递增,汽车产业急需庞大的、全方位的、多层次的人才,包括各级管理人才、高级技术人才和技术工人,人才缺口不小.目前全国直接从事汽车相关工作的人员已经达到4200万人,间接从业人员3000万人左右[1].提供的数据证实,2011年我国汽车保有量已经突破1亿辆.汽车售后怎么写作市场越来越大,这对汽车行业技能型人才培养提出了旺盛的需求,对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提出了全新的挑战.


1.模块化和一体化教学模式是高等职业教育满足汽车怎么写作行业要求的选择

然而汽车怎么写作行业存在这样一种现象,汽车怎么写作企业求贤若渴,但招聘的部分毕业生却无法满足要求,往往需要重新培训,这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成木,与此同时毕业生也对接受的高职教育不甚满意,认为高职教育中实习和实践环节不够,或教学内容不实用等.总之汽车怎么写作行业高等职业教育和企业的实际需求之间存在偏差[2].

汽车修理企业的人才配置框架和模式,决定了企业对技术人员聘用时的价值取向,这种价值取向应该成为高管等职业教育教学的重要参考目标,即行业的用人标准和价值取向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方式和教学织织形式.目前汽车修理企业的人员配置模式体现了一种新型的现代师徒关系,这种关系是行业发展的必然结果.

因此,高等职业院校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学生培养模式就更应该体现这种现代师徒关系,才能找到进入该行业的切入点,同时也要超越现代师徒关系,以利于毕业生获得继续学习和进一步提高技能的机会.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就要对课程设置模块化和教学组织一体化.

2.课程设置的模块化和教学组织一体化的相互融合

2.1课程设置的模块化."模块"是由体现专业特色的课程组成,每一个模块是以工作任务或工作过程为依据,是围绕某一工作任务或过程必须、够用的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的综合,是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训练的综合,这些课程还包含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等实践教学,以实现按不同职业方向进行人才培养,较好地完成专业的各项培养目标.

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的课程设置,一般分为五大块,即公共基础课(第一学期)、专业基础课(第二学期)、专业课(第三、四学期)、生产实践课和毕业设计(第五、六学期).为了贯彻"必需和够用"为度的原则,对于实用性较强的内容重点讲授并加强技能操作训练,使学生牢牢掌握实用性知识,并培养和提高其技术应用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在课程设置方面,要对课程进行横向整合,建立三大模块,即:基础课模块、专业基础课模块和专业课模块.三大模块的时间比例为1:2:3.

2.2教学组织的一体化.一体化教学模式就是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将理论、实验、实训等教学内容一体化设置;讲授、实验与操作等教学形式一体化实施;教室、实验室与实训场地等教学条件一体化配置;知识、技能与素质等职业要求一体化训练,由此形成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于一体的一体化教学模式[3].

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其实是由师生双方共同在实训中心(或专业教室)围绕某一工作(实践)任务的完成,通过边教、边学、边做来完成的教学任务.它的教学方法与传统的教学有很大的不同,教学成效明显,学生学习更有效.

在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的一体化教学过程中,学生进行自主操作是主要的,但完全由学生进行自主操作,则学生很难达到较高的操作能力和相对适度的理论水平.操作训练只有和理论知识点的学习相互作用、相互配合,才会大幅提高教学成效.课堂组织形式方面,采用针对项目和旨在解决实际问题的互动式教学方式,根据每个总成的不同特点,为每个教学时间段设置不同的操作项日和知识技能要点,在开放式的教与学的过程中,把课堂教学的主体由教师转换为学生,教师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地发现和解决问题,把学习、思考和实践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一种引导和辅助的作用.换一句话来说,模块化和一体化教学,其核心就是把"以知识为本"的传统课堂变为"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侧重于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生命课堂".

3.模块化和一体化教学需要解决的问题

3.1要有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教师既是模块化和一体化教学改革实践的设计者,也是具体的组织者和执行者.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是教学组织的内在凝聚力,这种凝聚力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一般外化为学生对教师的个人喜爱,并转化为学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较高的理论水平,也要有较强的实际操作水平,要能解决学生进行职业化训练过程中碰到的各种实际问题.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是培养高质量学生的前提.一名称职的专业教师,不仅需要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精通专业,时刻把握本专业发展的脉搏,而且必须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仅重视理论教学只能纸上谈兵.因此,专业教师每年需要有一定时间到企业或更高的学府进行锻炼和学习,以掌握本专业和相关专业最新的技术发展动态,及时进行知识更新、拓宽视野和调整知识结构,使自己成为行业领域中的汽车专家.同时本着"走出去、请进来"的原则,聘请行业和企业的名家、高级技术人员到校任教、做学术讲座、进行技术合作或担任教师,从一定程度上弥补和加快"双师型"教师的建设[4].

3.2对现行的教学大纲、课程设置进行调整、修改.教学计划是教学组织的法定文件,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因此在制定之前应充分调研行业对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学生的知识与能力需求.制定的教学计划应体现以下主要特点:(1)确定职业或岗位群所需知识和技能,然后选择并突出主干课程,整体优化.(2)理论课适度、够用,为实践教学怎么写作.(3)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学时数之比一般约1:1.(4)实践教学按模块特点灵活安排.(5)按技能模块制定专业技能考核标准,试行专业技能合格证书制度.构建开放式的课程体系,以适应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课程的设置要针对技术领域和岗位(群)的需要,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培养方案.基础理论教学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课教学要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同时要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使毕业生具有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职业素质较高等特点.

3.3编制简明实用、模块化的技能教材.教材从内容选材、教学方法、学习方法、实验和实训配套等方面突出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要突出应用能力培养的特点,要摆脱理论分析长而深的模式,增加并充实应用实例的内容,要对汽车检测与维修职业岗位所需知识和能力结构进行恰当的设计安排.在知识的实用性、综合性上下功夫,理论联系实际,加强操作与实训,把学生应用能力培养融汇于教材之中.并应将汽车检测与维修的新工艺、新方法、新规范、新标准编入教材,使学生毕业后具备直接从事汽车行业第一线技术工作的能力.

3.4考核模式的改革.以技能等级考核大纲为模版,考试也分为应知部分要求的理论考试,和应会部分要求的实际操作考试两部分,改变原来的一门课程一份试卷,闭卷考试定成绩的传统考核方法.

授课过程中,也可以每一至二个模块进行一次理论知识考试和实训技能考核,将理论知识考核成绩与实训技能考核成绩进行综合评定,作为该模块的成绩,将几个模块的成绩按比例折算得到该课程的考核成绩.再将课程考核成绩与平时作业、实训报告进行综合评定得到课程总成绩.理论知识考试可采取闭卷笔试或课堂提问答辩的形式进行考核,实训技能采取抽签进行现场操作与答辩相结合的考核的方式.整个考核过程与汽车中级修理工等级考核方式完全一致[5].同时根据岗位的要求和专业培养目标,努力推行"双证书制度"或"多证书制度",实现技能考核与社会职业资格证书接轨.汽车专业学生在毕业前必须拿到专科、汽车中级修理工证,同时可以拿到汽车驾驶证、计算机等级证、英语四级证、普通话等级证等.全面实现学生一专多能,一生多证的办学特色.

3.5要求配置比较完善的、功能齐备的理实一体化教室.模块化和一体化教学改变传统的先在教室上理论课,再到实训室上实训室的分割模式,将教学场所设计成既能满足理论教学要求,又可在现场进行实践教学的布局,争取做到理论教室与实训室的一体化.

针对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课程的各教学板块应配备相应的理实一体化教室,主要包括:汽车构造与拆装、汽车饭金涂装、汽车发动机检测、汽车底盘、汽车电控、底盘电控、整车检测、各种示教板、网络教学系统等,每个教室里除了有实践教学用工具设备外,还配备有相关理论教学设备.

4.结论

综上所述,高等职业教育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模块化和一体化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教学效果明显,深受学生欢迎,是专业教学改革的发展力向.在模块化和一体化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建设"教学硬件"和"教学软件",要善于总结,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丰富模块化和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内涵,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适应行业对人才的要求,真正使学生毕业后实现"零距离上岗",成为国家优秀的6建设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