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问题成为贯穿地理课堂自主学习的枢纽

更新时间:2024-03-3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1975 浏览:146530

当前学校的改课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改课、自主学习、模式等一个个新名词,充斥着脑海?改课到底改什么?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这是每一个教师不断思考的问题.在这一实践过程中,笔者发现,"问题"成为了自主学习课堂的必不可少的东西.那么,什么是问题呢?问题——就是课堂教学的一个细胞,教师、学生、资源、环境组成了支撑课堂教学的骨架.围绕问题的生成、解决、发展而展开的一切有效的交流,宛如课堂教学的血液.伴随着这种交流过程而形成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则凝聚为课堂教学的灵魂.

按照这样的理念,笔者认为课堂就应该是问题生成、生长的地方;是问题拓展与问题解决的地方;同时也是能够让每一个学生都可以自由地交流学习观点的地方.在课堂,问题不仅成为学生"试误"点;也成为学生"顿悟"点.

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笔者在自主学习的地理课堂中对问题的作用有很大的感悟.

"问题引领"自主学习课堂,放飞学生思维

"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创设一个良好的问题情境,能引起学生认知结构上的"不平衡",造成学生心理上的悬念,从而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激发起学习的兴趣,把学生带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只有使学生的兴趣、、思维凝聚在一起,才能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

例如:学生在学习七年级地理第三章第一节多变的天气时,引入时可以这样设计一系列问题:

1.电视已走进了千家万户,请大家猜一猜,一套哪个节目收视率最高?(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的天气预报)

2.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天气状况,什么是天气呢?如何读天气预报图?天气和人类有什么关系呢?

经过教师反复筛选,精心创设的这些生活化的"问题"情景,不但能很快引入课题,而且能放飞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抽象的、枯燥的天气和气候的学习变成了学生自我解决问题的过程,课堂的效率明显提高.

问题"贯穿"自主学习课堂,激发学生探究

《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改变地理学习方式,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地理学习能力,鼓励积极探究,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和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思路,搜集相关信息,运用有关知识和方法,提出看法或解决问题的设想.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自己学习的体会、看法和成果,并与别人交流."

事实上地理科学认识获得的过程本质上是一个探究过程,构建自主学习的地理课堂就是教师将这样一个探究过程"放"手让学生亲历,由问题"贯穿"课堂始终,使学生在课堂上化被动为主动,更能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

例如:学生在学习七年级地理第三章第一节多变的天气时,由多媒体展示自学目标后,就由学生围绕一系列的自主探究问题展开自主学习.

1.读图3.1:找出描述天气的词语.请你给天气下个定义.天气有哪些特点?

2.读图3.2:根据资料完成活动第2题,用以说明天气对人类生产和生活关系密切.

3、读图3.3、3.4:天气预报是怎么制作出来的?天气预报主要预报哪些方面的内容?

4、读图3.5:在卫星云图上,绿色表示什么?白色表示什么?蓝色表示什么?试着画画图3.6上的天气符号并记住它们的含义.

5、读图3.9:什么叫大气污染指数?大气污染指数和空气质量的优劣有什么关系?大气污染有哪些危害?造成大气污染的原因有哪些?我们如何进行大气污染的防治呢?

这节课的四个活动主题"天气离我们有多远、明天的天气怎么样、我来作个天气预报员、关爱气象关爱生活"用问题来层层推进,使知识问题化,问题活动化,活动趣味化,创造了一种个人自学、小组互助、教师引导点拨的轻松融洽的教学氛围,建立了探究、体验、合作的自主学习模式.

学生通过这些"问题化的知识",亲历课堂探究过程,理解了知识,通过个人自主学习和小组共同探讨,不仅学会了读图技能,体验了地理过程与方法,形成了科学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更培养了创新意识、探索精神、实验能力与交流合作的精神.可以想象这样的课堂多么受学生欢迎,其气氛又有多么热烈和活跃!


问题"拓展" 视野,提高学生兴趣

地理新课程标准提倡的基本理念是"1、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2、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加强地理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及人类发展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和责任感,并使学生能运用有关的地理知识和技能解释一些自然现象和生活的问题,这是地理新课堂始终孜孜不倦所追求的.

认知教学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习活动是否有效,主要看新的学习内容能否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系统建立实质性的联系.其实,当今社会所涉及的地理知识太多太多,学生之所以缺乏感性体验,只不过是许多学生熟视无睹,没有认真地观察和分析.若能用"问题"将我们的课堂"拓展"到课外生活,使学生多一些体验和共鸣,则不仅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也能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学生在学习七年级地理第三章第一节多变的天气的最后一个环节,利用三个问题来拓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兴趣.

1、检测如你是个天气预报员,请试着进行天气预报.(根据课件展示的全国城市天气分布图,由学生来模拟.)

2、为什么要进行天气预报呢?你知道我国的天气预报水平如何吗?

媒体展示:我国的天气预报水平是很高的,技术居世界前列,而且气象卫星技术也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先后成功发射了"风云一号"气象卫星和"风云二号"静止气象卫星(课件),它可以覆盖以我国为中心的1亿平方千米的地表,大大提高了天气预报的准确性,不仅如此,我国还将建天气雷达网,提高灾害天气的预报水平,北京气象站是世界气象观测中心之一,我们应该为此而自豪、骄傲!天气预报也有不准确的时候,因为在西北偏僻地区和戈壁沙漠等无人居住区无法搜集气象信息,这种情况在发达国家是由气象环保志愿者提供资料的,因此,我们也应该为气象工作尽一点力,开展气象科普小宣传活动.

通过学生的课前或课后体验,让学生在体验和思考的过程中,在感悟和认知的冲突中,学生将逐渐地学会用地理思维的眼光去观察身边的生活,用地理意识的头脑去思考和分析周围的一切.地理学习的能力会逐渐提高,不再感到地理学习是很困难的,相反他们会认为地理学习是很有趣的,地理知识是很有用的.

总之,自主学习模式的地理课堂教学,要我们充分有效地运用问题的纽带作用,让知识化的问题、活动化的问题、趣味化的问题激发学生兴趣、带动学生思考、探究、合作,并能够真正带着疑问深入生活中,把地理课堂延伸到生活实践中去.如果我们把所有的问题都在课堂上简单地进行判断对或是错,这种教学充其量只能称之为"问号式教学".我们期待更多的教师认识到这一点,通过我们自己的努力,让真正有效、精心设计的问题成为贯穿地理课堂自主学习的纽带,使我们的教学得到不断提升.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