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春管重防病害

更新时间:2024-01-2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7135 浏览:29836

开春后,气温回升快,雨水多,有利于灰霉病、病、叶斑病等多种病害的发生,应及早预防,现将几种主要病害的药剂防治方法介绍如下:

病.该病在低温高湿条件下容易发生,草莓的茎、叶、花、果均可发生病,病叶病斑上有白色粉状物,后期叶缘萎缩、枯焦;果实受害时,幼果停止发育并干枯,大果染病表面上常形成白色粉状物,失去商品价值.防治草莓病,可选用12.5%腈菌唑乳油2000倍液,或20%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托布津500-800倍液喷雾防治.近年来,防治病新药问世,效果较好的有以下2种:4%四氟醚唑水剂,每亩用50~80毫升,对水45公斤喷雾;50%醚菌酯水分散粒剂,每亩用15~40克,对水40~50公斤喷雾.该两种药剂对病有较好的防效,且兼有预防、治疗、铲除以及抑制病菌孢子产生的作用,可以和其他杀菌剂交替使用.

灰霉病.开花后发生的主要病害,病菌先侵害小果,与土表面接触的果面先发病,后沿果梗蔓延到花序梗,干腐枯死.侵害已转色的果实时,出现水渍状淡褐色斑块后变暗褐色,表面出现一层灰色霉层,使果实转腐.灰霉病随风吹散,扩散到其他果实上致病.防治灰霉病,可选用50%农利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每亩用量为40~50克,对水40~50公斤均匀喷雾.特别是在使用农药后,灰霉病产生抗药性的地区,宜选择咪鲜胺、克菌丹和啶酰菌胺等农药,交替使用防病菌产生抗药性.

芽枯病.又名立枯病.病株幼芽呈青枯状,叶和萼片形成褐色斑点,逐渐枯萎,叶柄和果柄基部变成黑褐色,叶片失去生机,萎蔫下垂,在急性发病时植株猝倒.使用化学农药防治芽枯病,主要是抓住在发病初期用药效果较好,选用的农药有10%多抗霉素600~800倍液,或10%立枯灵300倍液,或敌菌丹600倍液,喷雾并灌根,7天1次,共2~3次.大棚内发病时,每亩用5%百菌清粉尘剂150~180克,分放5~6处傍晚点燃,闭棚过夜,7天熏1次,连熏2~3次.


炭疽病.该病是幼苗期的主要病害,常造成大量死苗.发病后植株的叶片、叶柄和匍匐茎均能发病.叶片上病斑为圆形和不规则形,为棕褐色,边缘为紫色.叶柄和匍匐茎上发病初期出现稍凹陷的,小的,为棕褐色,边缘为紫红色的纺锤形病斑,蔓延后发展到全部叶柄及整条匍匐茎,以后匍匐茎顶端发生枯死现象,潮湿时病斑出现鲜红色的分生孢子块.进行药剂防治,应抓住在零星发生时用药,可选用25%炭特灵500倍液,或炭净胶悬剂100倍液进行喷雾,间隔期为5~7天,共防治2~3次.近几年来,已出现一些防治炭疽病效果较好的农药,可根据情况选用.如科博78%波尔·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世乐50%咪鲜胺锰盐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68.75%恶酮锰锌水分散粒剂1000倍液,在发病初期及时用药,结合病情发展情况,间隔7天喷1次药,连喷3~4次,效果显著.

病毒病.症状.常见的草莓病毒病主要有以下5种症状,斑驳型:叶面不规则退绿、黄化,呈现斑驳.褐边型:叶片边缘呈黄褐色.枯斑型:叶面有坏死枯斑,枯斑呈不规则圆形.脉暗型:在苗期,叶正面叶脉呈现黑色,叶反面叶脉呈黄褐色.皱缩型:叶片皱缩,叶面不平整或呈匙状.多数一株一症,少数一株多症.夏季气温较高时,病株矮小,症状不明显或消失,但产量和质量明显降低.防治方法:草莓病毒病的防治和其他农作物病毒病一样,除农业防治措施外,还应特别注意传毒媒介的防治.该病的传毒昆虫为蚜虫,可用速灭杀丁等菊酯类农药防治蚜虫,每隔10~15天喷1次,共喷2~3次.

叶枯病.主要为害叶片、叶柄、果梗、嫩茎和萼片.在叶片上初期形成紫褐色、周缘不明显、不规则斑点.继而扩大成3~4毫米不规则病斑,一片叶上若发生多个病斑,全叶呈暗色,进而呈黄褐色后枯死.在病斑中有散生小黑点.果梗和叶柄上病斑黑褐色,最初斑点状,后扩大成条状.防治对策,及时摘除病叶、老叶,发病初期用70%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700倍液喷雾,10天后再喷1次,或每亩用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200克加水55~75公斤喷雾.

(曹立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