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年初以来,已有30多家外资保险公司代表处撤出中国市场,而不少在中国等待了多年的外资保险公司也终于领到了入场券.这一进一退,折射出的不仅是中国保险市场上外资保险的新格局,也反映出全球保险市场的不少新动向.
代表处的三大“出路”
外资保险代表处的出路大致有三:一是母公司领到了进场牌照,代表处升格为营业性机构;二是继续留守,为走向中国市场留下“火种”;三是撤离中国.
有不少外资保险公司代表处设立之初的目的就是为了争取牌照,一旦历史使命完成,保留的意义也就不大了.不少原先的外资上海保险代表处就是这样“消失”的.
与之对应,一些外资保险公司虽然获取了营业执照,但从未来走向全国的发展战略出发,原先的代表处仍然具有其保留价值.实际上,这时的代表处已经比较明确地成为未来分支机构的雏形了.
一些同时兼做寿险和非寿险业务的外资保险代表处,在取得了一张“许可证”后,还在等待另一张牌照.
撤离原因各不相同
退出的原因可以有多种,而在中国保监会国际部主任孟昭亿看来,原因主要有如下几条:一是母公司在海外发生收购、合并事件.那它就可能合并其代表机构.二是美国911事件后,有些保险公司经营上碰到困难,从而调整策略,从中国市场退出来.三是有些公司已经进入中国市场,在不同城市设有代表处,代表机构太多、费用比较高,就可能适当减少代表处.四是外资保险公司代表处违规作业,从而自动退出中国市场.
外资进场仍是主流
即便是在外资保险代表处撤离相对较多的近一年多来,外资的实质性进场仍是有增无减.一项统计显示,从1992年向外资保险公司发出首张“入场券”以来,获准进入中国市场营业或筹建营业性机构的外资保险公司已达34家.而这其中,有三分之一左右的牌照正是在近一年中发出的.
进场许可证发放的有条不紊意味着更多的外资代表处有了“出头之日”,而牌照品种的不断增多更为非传统寿险和产险公司开辟了“空间”.这其中,对外资保险新开放的领域如再保险和保险经纪又是大热门.业内人士指出,两家欧洲再保险公司的进场还只是刚刚开始,未来信用险、保险经纪、再保险等将逐步走出中资保险目前大唱“独角戏”的格局.
外资代表处的变迁本身就是外资保险公司在中国发展的一部“简史”.未来随着营业性机构的不断增多,这一群体的绝对数不太可能再现10多年前的“火爆”,绝对数下降也不是没有可能.然而这一增一减中,外资保险在中国市场的空间是越来越大了.(摘自2002年11月28日《上海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