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师当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

更新时间:2024-03-1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3980 浏览:59005

创新是教学改革的灵魂与精髓,也是改进教学工作的原动力.在进行初中语文教学时,广大教师应结合教学工作的实际需求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积极拓展教学思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语文教学目标的全面实现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创设和谐的教学环境,缓解学生的紧张情绪,激发创新动力

良好的教学环境能够让学生消除不良的情绪,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从而激发其创新的动力.教师应注意做到以下三点:

一是态度和蔼.初中生会将老师的亲切态度当作一种鼓励,从而感受到学习的快乐.笔者在教学中始终保持和蔼的态度,无论遇到什么样的情况,走进课堂就要保持态度的和蔼.

二是对待学生.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待学生一定要,这样学生才能够畅所欲言.在教学活动中,笔者鼓励学生勇敢地将自己的理解讲出来,可以持有不同的观点,表明自己的态度,甚至可以进行辩论.只有营造出这种的学习氛围,学生才能够突破思维的禁锢,积极拓展创新.

三是保持平等的心态.每一个学生都是平等的,学生与教师之间也是平等的.每一个学生都具有创造的才能,教师要用平等的眼光看待学生,鼓励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表达观点,并保护他们在学习中的积极情感.笔者在教学活动中,通过运用这样的方式让学生消除紧张不安的焦虑情绪,以轻松的心态进入到语文学习之中.

二、整合教材中的资源,引导学生拓展思维,提高创新意识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当充分整合教材中各种有利于创新的资源,以恰当的方式引导学生创新思维.

一是抓住教材中的“人”.现行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许多人物具有鲜明的特点,如《皇帝的新装》中自欺欺人的皇帝,愚昧、可笑.对这样的一个人物,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愚昧的皇帝一步步走到被人耻笑境地的原因,带领学生拓展思维,从骗子的骗术、群臣的态度、皇帝的心理等不同角度进行分析,从而使学生更加全面地把握其实质,加深对文章讽刺意味的理解和主题的把握.

二是抓住教材中的“事”.教材中的一些案例具有很宽的拓展空间,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之后进行延伸创新,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例如在教学《奇妙的克隆》后,教师可以介绍克隆的最新进展,让学生加深对它的理解,同时要求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设想克隆技术未来会在哪些方面发展,可以从哪些方面发挥克隆技术的优势,使其更好地怎么写作于人类.这样的拓展性话题能够让学生的思维沿着克隆技术的出发点、实际作用延伸开去,对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具有明显的作用.


三是抓住教材中的“情”.教材中的“情”是一条内在线索,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进行深度发掘,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的培养.例如《我的叔叔于勒》蕴含的是淡漠的亲情、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教师可以“我的叔叔于勒又发财了”为题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描绘于勒再一次发财归来后身边人的种种表现,以续写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思维.

三、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优化语文教学模式,迸发创新火花

对于初中语文教学而言,学生应始终处于主体地位,教师要通过创新教学模式使学生迸发创新的火花.

一是在课内开展有效探究.可以通过设置科学载体、给予思维线索和予以点拨引导等方式综合开展语文教学活动,对难点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对中等及以下难度的问题则可借助小组合作研究的方式,让学生在相互合作学习中创新思维,提高能力.

二是带领学生走进生活.语文教学要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尤其是作文教学.学生生活积累少,缺乏素材,教师应带领学生走进生活,让学生增强感知,做到有所见、有所闻、更有所想,为作文教学的顺利开展积累素材,积蓄情感.

三是鼓励学生进行质疑.创新的一个重要表现方式是勇于说“不”.在初中语文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质疑.可以在小组内相互质疑,也可以在小组间质疑.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勇于对其他同学的答案进行评判,并阐述自己的观点,积聚大家的智慧、完成学习目标.

四、注重对学法的有效指导,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生的学习技巧与教学活动息息相关,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渗透对学法的指导,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是注重立体学习方法的指导.初中语文学习不能局限于课堂,还要向课前、课后延伸.因此,教师要强化对学生预习技巧和复习技巧的指导,让学生进行科学的预习与复习.

二是注重引导学生总结学习经验.学生总结出来的学习经验就是创新成果的具体表现.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鼓励学生总结自己的学习经验,可让全班学生各自总结自己的学习技巧,教师进行筛选整理,重点推荐一些行之有效的学习技巧.

三是注重引导学生学习别人的学习经验.教师要定期浏览教学网站、教学刊物,搜集一些学习方法向学生进行介绍,要求学生学习并创造性地加以运用,将其打造设计为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高效语文学习方法.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广大教师要紧密结合教学实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