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思想在中药中的运用

更新时间:2024-01-2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7855 浏览:130116

摘 要:哲学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与总结,中药是古老中国留下的宝贵财产,是医学和哲学的结合体.文章着重介绍了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和永恒发展的规律在中药研究中的体现和运用.旨在利用马克思、恩格斯的哲学立场、观点和方法,结合中国医药学的特色,来阐述中药理论中的辩证法思想,从而解决中药的系统化、标准化和规范化.


关 键 词 :哲学思想;中药研究

中图分类号:R28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07)07-1447-02

哲学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与总结,作为世界观的理论体系,哲学与其他任何具体科学的关系都是密不可分的.中药是古老中国留下的宝贵财产,是医学和哲学的结合体,它的发展当然也离不开哲学的指导.因此,中药在其理论体系、炮制工艺及其发展趋势等方面都会体现出鲜明的哲学思想.

1.对立统一规律

中药是我国劳动人民几千年来向疾病作斗争的武器、是治疗疾病的基本物质,中药的性味和作用中有很多辩证法思想.如气与味是统一的,它们相互依存,互为存在.不存在有气无味或有味无气的中药;另一方面,具体到某一味药物,它们又是对立的,是相互限制的.因此,气与味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分别从不同角度说明药物的作用.

一些中药具有相反或相对的功能与作用,也体现出了对立统一的关系.如三七、茜草等药既有活血祛瘀之功,又有止血之效.同一药物加工方法不同,亦可产生相反的功能作用,如当归中水溶性不挥发的碱性物质有兴奋子宫肌的作用,而挥发油则能抑制子宫肌兴奋,使其弛缓.荆芥生用人气分,有发散作用;炒用人血分,有止血之功.正因为一种药物可能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作用,用之不当亦可产生副作用,如补血补阴之品多滋腻,虽可施用于血亏阴虚之症,但往往影响脾胃功能,出现纳呆脘闷等症..

药物的个性与共性也是对立统一的.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中药分类就是根据药物的个性进行的,凡具有同一作用的药物都归属一类,如凡具有祛风湿功效、治疗风湿痹证的药物都归入祛风湿类,它们主归肝、肾经,具有升浮的作用趋向.还可进一步根据性的温凉,将祛风湿类药物分为散寒与清热两类:每一种药物除具有其所归之类的共性之外,亦还有其自己的特点.如祛风湿清热类药物中的防己能利水消肿,秦艽能清利湿热等.所以,既要认识药物的共性,又要认识每样药物的个性,才符合辩证法思想,从而进一步做到恰当组方用药.

药物是组成方剂的基本单位,药物的性味及用量决定着方剂的性质(功效、作用)而方的作用又是组成方剂的各种药物所不能代替的.方与药比已发生质的变化,这就是方与药对立统一关系(如补与泻、寒与热、升与降、散与收、破与止、利与涩等).在病情复杂,寒热虚实具备时,组方应全面考虑.如《伤寒论》的小柴胡汤,方中柴胡苦平,入肝胆经,透达、清解少阳之邪;黄芩苦寒,清泄少阳之蕴热;半夏、生姜味辛性温,有和胃降逆止呕等作用;人参、大枣、炙甘草益气健脾、扶正以补虚.整个方子的组成配伍为寒热并用和其阴阳,苦辛并进顺其升降,补泻同施调其虚实,对寒热互结,上下不通,虚实夹杂,心下痞满,呕吐下利等证用之.诸药合用,以祛邪为主,兼顾正气;已治少阳为主,兼和胃气,共成和解少阳之剂.

2 质量互变的规律

任何事物都同时具有质和置的两个规律性,是质和量的统一体,质和量的统一就是“度”.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呈现为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

同一药物用量不同,可能会产生相反的功能作用,如红花的药理作用:小剂量煎剂对蟾蜍心脏有轻度的兴奋作用,大剂量则有抑制作用.麝香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小剂量则兴奋,大剂量则抑制等.

方中药物药量的增减,则方的性质也随之改变.方剂与中药之间也反映了量与质的辩证统一.如桂枝汤与桂枝加桂汤(桂枝汤原方中桂枝的用量增加二两而成)的作用、主治相差甚远.桂枝汤主治风寒感冒表虚有汗症,而桂枝加桂汤主治心阳不足,阴寒上逆的奔豚病.一个治表,一个治里;一个调和营卫,一个温阳祛寒.又如小承气汤,厚朴三物汤和厚朴大黄汤,三方均由大黄、厚朴、枳实组成.但由于各药用量不同,主辅药位置发生变化,因而其性质也不同,作用也有异.小承气汤主药大黄,用量倍于辅药厚朴,主治热结便秘;厚朴三物汤主药厚朴,用量倍于大黄,主治支饮胸满;厚朴大黄汤主药及用量又与上两方有别,主治气滞腹满.这充分说明,药物的用量决定着方剂的性质,也说明了药物与方剂的关系,包含着量变到质变的关系.

中药炮制也是如此.在炮制理论问题上,古人很早就提出“凡药制造,贵在适中,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气味反失”,求的就是一个“度”.因此,中药炮制十分讲究“火候”,即炮制的程度.例如,山楂生品长于活血化瘀,常用于血瘀经闭、产后瘀阻、心腹刺痛、疝气疼痛以及高脂血症、高血压、冠心病等.经过中火加热炒成炒山楂则酸味减弱,缓和了对胃的刺激性而善于消食化积,常用于脾虚食滞、食欲不振、神倦乏力等;同样温度下如果延长加热时间炒成焦山楂,则不仅酸味减弱,而且增加了苦味,长于消食止泻,可用于食积兼脾虚和治疗痢疾;如果受热温度升高,用武火炒成山楂炭,则性变收涩而具有止血止泻之功,可用于胃肠出血或脾虚腹泻兼食滞者;如果继续升高温度或延长受热时间,山楂炭则会化而失去药用价值.由此可见,随着温度的升高和受热时间的延长,山楂在逐渐由量变发生质变.即在一定的范围内,升高温度、延长受热时闯对山楂性味、功效的影响并不显著,只是量变;但是,当超出一定范围时,则会发生质的变化,性味、功效都将产生明显改变.大黄的生熟两用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生大黄泻下作用较强,炖大黄的泻下作用明显减弱,但其抑菌、解热、消炎、止血、对人学清抗原抗体反应阻断作用,对应激性出血的预防作用等均强于生大黄.

3 永恒发展的规律

中医药自然哲学观是古人在长期的同大自然和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通过直接观察,加以直觉或抽象思辨而形成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特点是自发的、朴素的、辩证的,并同自然科学融合一起,但这种方法有其局限性,正如恩格斯所说:“自然哲学等用理想的、幻想的联系来代替尚未知道的现实联系,用意想来补充缺乏的事实,用纯粹的想象来填补现实的空白,它这样做的时候提出了一些天才的思想,推测到一些后来的发现,但是也说出了十分荒唐的见解”(《马克思思格斯选集》).中医药在我国古代曾有过灿烂的昨天,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医药理论越来越暴露了它的不完善处.美国医学专家恩格尔(En-gel)认为:“在科学中当一个模式不能适宜地解释所有资料时,就要修改或摈弃这个模式”.中医药理论没有以实验为基础,没有严格的逻辑论证过程.承认中医药理论的相对落后,是正确实施中医药现代化的前提.

中药类似于国际上的天然药物.国外采用新技术、新学科、新方法对植物药的研究已在制剂、质量控制上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中药的研究完全可以借鉴国外已有的成果,按国际认可的标准规范GAP、GLP、GCP、GMP、GSP对中药进行研究、开发、生产、管理,实现中药制剂的三效(高效、速效、长效)、三小(剂量小、毒性小、副作用小)、三便(储存方便、携带方便、服用方便);也可采用现代科学技术来进行,如对中药的原药材、中间提取物、中药成品建立指纹图谱库,对其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使用当药的新工艺和新技术,例如大孔吸附树脂的分离技术、膜分离技术、超微粉碎技术、CO2超临界萃取技术等分离提取技术以及诸如注射剂、控释剂、滴丸、软胶囊、巴布剂等新剂型;以及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基因组研究理论及技术,深入研究中医药理论的内涵和本质,从整体、器官和组织,到细胞和分子层次深入研究,必将给中药的发展带来质的飞跃,从而有力地推动中药现代化进程.中药的现代化研究就是利用现代高新技术对中药进行研究,寻找客观量化的标准,使中药学科与先进科学接轨,变成真正的科学,而不是玄学和科学的结合体,使其在当今社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中药的现代化研究也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果,象的发现,靛玉红的发现,薯蓣皂苷元开发成治疗冠心病的“地奥心血康”等,使中医药的宝库得到很好的挖掘.

学习和运用马克思、恩格斯的哲学立场、观点和方法.结合中国医药学的特色.来阐述中药理论中的辩证法思想,有利于解决中药的系统化、标准化、规范化,也是对祖国传统中药最好的继承和发展.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