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程感恩教育实践

更新时间:2024-04-1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0719 浏览:45255

【摘 要】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国五千年文化积淀的精髓,也是全人类共同推崇的优秀人生品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世界多元文化的传播,中学生的感恩意识正在淡化,学生不懂得感谢,不愿意感激,不会感动,帮助回馈社会的意识淡薄问题日益突出.文章结合语文教学实践,就如何在初中语文课堂中进行感恩教育进行了探讨.

【关 键 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德育感恩教育

“感恩作为人类美好品质之一,不仅是对亲人朋友的知恩图报,更是作为社会人的一种责任意识,一种精神追求.我国古代有许多的经典诗词是对“感恩”的认同与尊崇的,如“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鸦有反哺之义,羊知跪乳之恩”“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等,说明了作为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感恩理应让我们进一步继承和发扬.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多元文化的传播影响,感恩逐渐被社会淡忘.特别是对处于中学阶段的学生,他们的感恩意识正在淡化甚至泯灭,他们只知道一味索取,不会感谢,不愿意感激,甚至不会感动.

“感恩”是人文精神的重要载体,是提高学生道德修养,形成良好品质和健全人格的重要内容.“感恩”缺失而导致的自私冷漠的个性不仅影响到个人生活态度和人际关系,而且影响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初衷相悖.因此,早在2005年,党、国务院下达了《国务院要求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文件要求.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中学生应该知道感恩,孝敬父母,尊重长者”,“知道孝敬父母是做人的根本,能够孝敬父母和长者”,“理解生命是父母赋予的,体会父母为抚养自己付出的辛劳,能尽自己所能孝敬父母和长辈”.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是一门作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学科.语文教学除了培养学生基本的文学写作知识外,更重要的一点是在建构起学生的精神世界、提升学生的素质、发展健康的个性、完善健全的人格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语文课程教学应当与感恩教育结合起来,利用语文课程中特有的人文精神和感恩意识资源,向尚处于萌动而渴求知识的初中学生展示一个纯真、美好、善良、文明的世界.

一、感恩教育融入语文教学的必要性

(一)是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美德的需要

感恩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诗经小雅寥羲》就有提到:“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描写了父母给予儿女生命,并含辛如苦抚养成人,赞扬了父母之恩情深似海,教育我们要“欲报之德,昊天圈极”.《孝经》提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教育了人们爱护自己,尊敬父母,以立身行道扬名后世报答父母养育之恩;而脍炙人口的蒙学读本《三字经》就记载了许多感恩父母、孝敬父母的典故:“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这些都是记载我国传统优秀“感恩”文化的生动事例,说明了知恩图报、感恩报答一直都是我国优秀的传统美德.

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是一门作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学科.语文教学除了培养学生基本的文学写作知识外,更重要的一点是在建构起学生的精神世界、提升学生的素质、发展健康的个性、完善健全的人格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语文教育除了肩负知识技能培养外,还负有德育的功能.因此,把感恩教育同语文教学结合起来,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更有利于进一步继承和弘扬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美德.

(二)感恩教育可以健全学生人格品德,提高学生道德素质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因此,在中学语文课程中融入感恩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积极的人生态度,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满怀感恩之心的重要途径.

语文学科作为传播人类文化、智慧、思想和情感的重要载体,具备着独特的人文特性.经过层层精选出来的经典文本组成的语文教材,浓缩了上千年文化精华和母语的精髓,向莘莘学子展示祖国语文最为瑰丽之处.第斯多惠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语文课程可以通过听、说、读、写等形势,渗透各种情感表达,通过欣赏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让学生接受作品中人物高尚道德、伟大人格的熏陶,进而反思自身,影响自己,从而提高自身的道德品质和人格魅力.著名学者鱼霞认为,情感教育可以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提升人与人之间的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学生潜能开发和审美能力的培养,完善学生人格,促进学生社会化发展.因此,感恩教育不仅可以健全学生人格品德,还可以提高学生道德素质.


(三)感恩教育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进行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素质教育强调不仅要教给初中生科学文化知识,还要培养初中生的综合能力和良好的道德品质.综合能力其中就包括与人和谐相处的能力、团结协作的能力等,一个不懂感恩的人是不可能与人和谐相处的,不懂感恩或者不愿感恩,也是道德品质低下的表现.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已经把感恩教育列为思想品德课程教学的基本目标之一.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中学生应该知道感恩,孝敬父母,尊重长者”,“知道孝敬父母是做人的根本,能够孝敬父母和长者”,“理解生命是父母赋予的,体会父母为抚养自己付出的辛劳,能尽自己所能孝敬父母和长辈”.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主要以学习成绩为标准衡量知识,忽视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新课程改革则提出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目标,把情感教育提到了与知识同等重要的位置.可见,社会的变化、发展,对初中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对中学德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挑战.二、感恩教育在初中语文课程教学中的实践

语文课程中具有丰富的人文精神和感恩意识教学资源,是学生德育教育和感恩教育的重要环节.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挖掘这类感恩教学题材,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不断渗透感恩教育,积极引导学生养成优良的道德品质和健全的人格魅力,学会感谢,学会感激,更学会感恩.

(一)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的教学资源,潜移默化影响学生

能够入选初中语文课本中的作品,都是经过国家教委编写委员会专家审定的中外优秀作家的经典作品.在讲授这类作品时,不仅要把语文的基本知识传授给学生,还要在此基础上充分挖掘作品的深刻内涵,结合感恩教育形式,把文章中优秀的审美观点和经典的感恩素材挖掘出来,使学生得到知识熏陶的同时,也提升了思想的境界,学会接受的同时,更学会感激、感谢和感恩.

陶行知先生认为:“熏染和督促两种力量比较起来,尤以熏染为更重要.”初中学生正处于生理、身体快速发育时期,经过2至3年的生长发育就能达到成熟水平,然而他们的心理发育却相对滞后,由此而形成了一种希望尽快进入成人世界摆脱童年时期幼稚不成熟的标志,而心智上的不成熟又往往使得理想与现实脱节.因此,总是利用批判的眼光对待周围的人和事,对长辈的教导开始怀疑,甚至反感,往往容易自以为是.因此,在对初中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时,应当是通过隐性的、潜移默化式的教育方式,逐步地渗透、熏陶他们,而不是通过灌鸭式的强行灌输方式.

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践行感恩教育

杜威主张:“使儿童认识到他的社会遗产的唯一方法是使他去实践.”亚里士多德也认为,美德是在日常生活中依据理性的指导,通过反复实践得来的.感恩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德育课程,不仅仅只在课堂上由老师说,学生听,还应当把感恩教学从课堂延伸到课间、课外,从课本拓展到家庭到社会.

阅读是一种生命的活动,是一种感悟,一种体验.没有情感体验的感恩教育是肤浅的,尤其学生的知识面狭窄,情感体验比较少,比较薄弱.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更应加强在朗读、想象及思维中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对感恩教育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

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表达自身思想情感,分享心得体会,对自身的精神世界、所思所想进行参照、反思的过程.也是学生与老师交流认知的最重要途径.因此,语文感恩教学中应当充分利用写作的形式,进行潜移默化的感恩教育.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充分理解课本中的感恩话题来渗透感恩教育,启发学生思考,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与看法,使其在交流与讨论过程中对恩情有更深刻的理解与领悟.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也强化了感恩教育,培养了学生的思考能力.

此外,语文教学中融合感恩教育应当充分利用课外教学资源,探究实践,深化感恩教育.语文教师可以结合学校的各种活动,对学生展开教育.可以充分利用校会、班会、团队活动,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比如每周升旗仪式上的国旗下的讲话,可选择有代表性的学生,就感恩这一话题进行专题发言,结合国旗下的讲话,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写出心得体会.语文教师也可以自己组织学生开展辩论赛、演讲比赛等,通过辩论、对话、讨论等形式,让学生得到启迪、受到教育,主动地去接受感恩教育.

【参考文献】

[1]张成群.多一点感恩教育[N].中国教育报,2006-9-26.

[2]陶行知.陶行知全集[M].重庆:四川教育出版社,第2卷:400.

[3]刘苍劲,但冰如,徐理德等主编.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概论[M].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4:160-181.

[4]苍向荣.国外高校德育途径的共性分析.中国电子教育.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