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促进的体育策略

更新时间:2024-01-2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897 浏览:10587

摘 要:心理健康是与当代大学生最为密切的话题,心理健康的程度直接影响大学生的个人发展和未来的成才与否.心理健康促进旨在用积极行动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更好实现其个人价值;体育运动将是其中一种操作性最好的策略.

关 键 词:大学生;心理健康促进;体育;策略

一、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大学生接受思想教育以及科学文化知识的前提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是大学期间正常学习、生活、工作的基本保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攸关个人的成长,更关系到祖国民族的未来.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高校逐年的扩招,大学以及大学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大学生承受了越来越大的压力,导致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尤其在学习、人际交往、恋爱和就业方面更为突出:

对于学习,大学生从高中时的父母老师,学校的三重“压迫”下走来,到大学因为忽然之间的松懈和自由,就开始放纵自己:没有理想,没有目标,学习不认真,甚至一心沉迷于无聊的活动中.学习焦虑、学习力不足、学习效能感低、学习疲劳和缺乏学习方法、学习没有计划性等都是大学生亟待处理的问题.

对于人际交往,存在渴望友谊却缺乏人际交往技能,或自卑,或自我中心,缺乏合作精神,总喜欢以投射的方式想当然看待和处理问题.人际关系敏感、人际关系冲突、人际关系适应不良都是常见的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一旦人际关系不和谐又将影响到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形成恶性循环.

对于恋爱,大学生渴望得到异性的友谊和爱情,但由于性心理的不成熟,生活经验不足,对恋爱的想象过于理想化,加之对青春期的性冲动和性要求理解不当,常会不能正确对待恋爱,不会处理恋爱问题,容易产生负性情绪和偏激行为.

对于就业,没有职业规划意识和就业的前瞻性行动,而竞争的激烈程度又使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对自己的前途感到渺茫,从而产生焦虑、沮丧、抑郁的情绪,有的大学生甚至出现自暴自弃的心理.

二、体育活动与大学生心理健康

在国外,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研究人员指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显著松弛人的紧张神经,改善人们的自我感觉,消除失落和沮丧情绪,是保持和增进心理健康、消除心理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如今体育作为一种心理疗法和康复手段已被广泛应用,使体育的“健心”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体育活动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积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首先,体育游戏和运动可以合理宣泄不良情绪,消除紧张心理,放松身心,调节心理状态,从而维持人的心理平衡,促进心理健康.其次,体育活动以群体活动形式居多,是锻炼人际交往能力的最好的一种方式,通过体验顺利与挫折、成功与失败、优势与劣势、群体与个体、合理与不合理等种种体育情境,对改善人际交往,提高社会适应能力起到直接作用.第三,体育行为更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意志品质,尤其在顽强性、自控能力、果断性、坚韧性和自信心等方面有显著表现.另外,在体育活动中通过实践锻炼和陶冶,个性可以得到调整和发挥.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促进的体育策略

1.用体育方法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可行性分析

一方面,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亟待解决,但是却充满重重困难.这种困难首先来源于学生对心理咨询的接纳水平不够,使得单纯的心理咨询无法成为唯一的解决方式.这种困难还在于目前许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受师资、物力财力资源的制约,有效地开展相关工作不够现实.

另一方面体育中蕴涵着丰富的心理健康资源,是一种能有效增进身体健康的手段.体育对人们的心理健康能够起到良好的调节与促进作用,而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又将使大学生更加自觉地投入到体育运动之中,这种积极的情绪体验具有直接的心理健康的效益.最重要的是体育行为的操作性强,不受时空限制,用来排解心理困惑也不会产生心理顾虑.

可见,将心理健康与体育融合,是一个一举两得、相得益彰的好方法.既能够开拓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平台,又能够把全民健身的理念在大学生群体中得到积极地渗透.

2.大学生心理健康促进的体育策略

(1)制定目标.根据心理健康教和育的总目标,参照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确定体育活动中心理健康教育培养目标:①培养学生合理积极的自我认识,提高自信心.②发展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和谐的师生和生生关系.③培养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提高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④培育优良的意志品质和耐挫力.提高学生的意志力.⑤培养健康的学习心理,发展学生稳定的情绪,提高情绪自控力.⑥开发学生生活体育潜能,培养自我心理调适能力.

(2)对症下“药”.孤僻的同学多选择足球、篮球、排球以及接力跑、拔河等集体项目.腼腆的同学建议多参加游泳、溜冰、滑雪、拳击、摔跤、单双杠、跳马、平衡木等项目活动.急躁的同学多参加下棋、打太极拳、慢跑、长距离的步行及游泳和骑自行车、射击等缓慢、持久的项目.优柔寡断的同学多参加乒乓球、网球、羽毛球、拳击、摩托、跨栏、跳高、跳远、击剑等体育活动.急躁、易怒的同学应多参加下棋、打太极拳、慢跑、长距离的步行及游泳和骑自行车、射击等缓慢、持久的项目.缺乏信心的同学建议选择一些简单、易做的活动,如跳绳、仰卧撑、广播操、跑步等体育项目.

(3)把握原则.用体育手段促进心理健康并非随心所欲,要根据不同的来访学生的需要和自身的运动能力来决定具体的运动内容.只有针对某个来访学生的具体情况,因人制宜地进行,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另外实施过程中还需把握持续性和循序渐进的原则.

(4)适时适度.体育活动作为弥补心理缺陷,塑造健全人格的手段,不同于一般的娱乐游戏活动,要想达到心理转化目的,必须有一定的强度、质量和时间要求.每次锻炼时间在三十分钟左右,运动量从大到小,循序渐进,三个月一周期,一般进行2个周期左右.与此同时,还要注意运动的适应症和禁忌症,同时还有防止发生意外事故.


结语

综上所述,体育行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具有特殊作用,是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一种极易操作的重要方式.学校体育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健心”功能,通过引导大学生自觉地、有目的进行体育运动或者体育锻炼,积极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同时也造就出身体健康,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