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龄前儿童音乐教育与品格教育的统一性

更新时间:2024-01-1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255 浏览:9992

摘 要学龄前阶段的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础,这个时期儿童所接受的教育将会影响其一生的发展.在人类可塑性最强的学龄前阶段,把音乐作为一种手段,根据音乐教育与品格教育的统一性,培养出高尚品格的人才,是教育者的重要职责.

关 键 词学龄前儿童音乐教育品格统一

中图分类号:G613.51文献标识码:A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活动.人类与其他动物的区别在于,唯有人类才懂得通过教育改进自己.“教育”不仅是“教”,还是“育”;不仅是教授知识技能,还要培育人的品格.杜威提出:“教育者最重大的任务在于帮助塑造人的品格”.而音乐的审美功能与教育功能,使音乐教育可以作为品格教育的一种途径.西方自古希腊起,以柏拉图为代表的思想家把教育作为国家的建设基础,把音乐作为教育的基础.古希腊创建的音乐德学和古中国的儒家的“礼乐”思想有着许多共同点,如重视音乐的德育,把音乐当作教育的手段而不是目的.由此看出,音乐教育与品格教育存在一定的统一性.

英国哲学家、教育家罗素认为:六岁以前的幼儿期是进行品格教育的最佳时期.这是由于六岁以前的学龄前儿童极易受到外界的塑造.蒙台梭利的研究发现,幼儿具有一种“有吸收力的心理”,他们下意识的感受能力会积极地和有选择地从外部世界中进行吸收,成为他自己心理的一部分.因此,在人类可塑性最强的学龄前阶段,把音乐作为一种手段,利用音乐教育与品格教育的统一性,培养出高尚品格的人才,是教育者的重要职责.

1学龄前儿童音乐教育的本质和目的

学龄前阶段的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础,这个时期儿童所接受的教育将会影响其一生的发展.音乐教育者的目标应该使儿童热爱音乐,学会倾听音乐、理解音乐,从听觉到心灵都沉浸在音乐之中.让儿童真正感受到音乐中流淌的智慧和人格的力量,真正被音乐的魅力所打动,从而使灵魂得到升华,变得更高尚、更有智慧.在学龄前儿童的音乐启蒙教育中,努力摸索、探寻教育的方法,创造出富有启发、卓有成效、富于美感的音乐活动形式,包括欣赏音乐、乐器演奏、歌曲演唱、节奏活动、身体律动等等,让孩子通过这些有趣的活动,体会音乐的美感,并学习表现这种美.通过音乐教育的途径,培育儿童的优秀品格.

音乐教育家铃木曾说过:“教音乐不是我的主要目的,我想要造就良好的公民.如果让一个儿童从降生之日起就听美好的音乐并学着演奏,就可以培养他的敏感、遵守纪律和忍耐性格,使他获得一颗美好的心灵.”他始终把“培养孩子成为优秀的人”,作为自己音乐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应该明确的是,早期音乐教育的目的并不是要把每个人都造就成为专业的音乐家,而是让每一个儿童的音乐潜能得到充分的发展的同时,培养品格完善之人才.

2早期音乐教育对品格教育的影响

我国对早期教育的重视已有悠久的历史,从古代文献《大戴礼》、《礼记》和魏晋南北朝时期颜之推所著的《颜氏家训》.近代的康有为主张:“婴儿能歌,则教仁慈爱物之旨以为歌,使之浸渍心耳中.”说明教育婴幼儿唱有关接人待物的歌曲,使之受到熏陶.1912年2月,蔡元培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中》提出“五育”并举思想,认为尽管五育各自的作用不同,然而均是培养“健全人格”所必需的,是统一的整体而缺一不可的.陈鹤琴指出,技术陶冶不能达到音乐教育的目的,音乐教育“应利用音乐来改善儿童的意志,陶冶儿童的情感,使儿童表现真实的自己,导向于创造性的发展.”他认为“我们要凭着音乐的生气和兴味,渗透到儿童生活里面去,使儿童无论生活工作、游戏或劳动的时候,都能有意志统一、行动合拍、精神愉快的表现,使儿童生活音乐化.”

3学龄前儿童音乐教育与品格教育的重任

我们二十一世纪的音乐教育研究者应当遵循音乐艺术自身的规律和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来进行启蒙教育的理念,深入研究适用于我国学龄前儿童的教育.我们要重视对教育自身规律的探讨,用儿童所喜闻乐见的多种形式进行音乐教育,在提高儿童的音乐能力的同时,促进其品格的发展.抓住六岁以前幼儿敏感性和接受力最强烈的黄金时期,把音乐作为一种手段,通过音乐教育的途径使人的品格得到更好的发展.作为音乐教育研究者,背负着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使命,为教师和家长们提供具有参考价值和可行性的教育方法,担当起培育优秀品格之人才的重任.

总而言之,音乐教育者通过学习古今中外的儿童教育理念与研究成果的精髓,有选择性地借鉴适于学龄前儿童成长需求并符合我国国情的儿童音乐教育理念和教学实践,合理的根据音乐教育与品格教育的统一性,为学龄前儿童研究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的教学方案,以教育人的品格为目地.在学龄前儿童处于“精神胚胎”的阶段,进行音乐教育与品格教育的统一践行.有意识地将音乐教育作为手段,对高尚人格和伟大理想的培育,才是音乐教育的最终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