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基础道德教育之我见

更新时间:2024-03-2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2833 浏览:56201

高中新课改刚刚起步,为我们开展德育教育提供了广阔平台,思考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学生德育教育的问题与困境,认识到解决困境的策略,那么,在现怎么发表展性、创造性的教育理念下,我们必须努力掌握德育教育的方法和对策,培养高中学生形成良好的德育素质,才能确保高中课改成功.

当前,新课程改革高举张扬学生个性的大旗,着力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使得沉寂的德育教育悄然在发生着变化.伴随着学生的主体意识日益增强,个性化倾向日趋明显,批判逐渐加强之后,越来越多的高中学生变得越来越不听话,越来越与其父辈的观念相左,他们顶嘴,他们另类,甚至他们狂妄.那么,我们的学校和教师将如何应对?实际的情况是,在学校德育工作中,我们没有完全适应飞速发展的时代,甚至还停留在过去,用老眼光老办法来看新问题,因而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有的教师看不惯学生的表现,任由学生发展,显得无可奈何;有的教师则会表现得极不理智,或骂之,或罚之;有的教师动辄请家长或送交政教处处理,师生之间的矛盾重重,彼此怨恨,各自以不同的方式来发泄各自心的怨恨.

究其原因,长期以来高中学生在高考指挥棒的桎梏下、学校“唯智主义”的束缚下,过度地竞争考分.这种状况不仅严重损害着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且也背离了基础教育的性质和任务,机械地重复操练,消退着学生人格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精神和丰富性.同时,在家长们的过度呵护下成长起来的独生子女,又缺乏对真正的学习与生活意义的理解,面对严酷的升学压力和现实的生存竞争,滋长着各种“分本位”、“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的价值观念和不良行为,其中还有一些人,甚至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和精神疾患,以至于不检测思索地毁灭自己,伤害别人.而一段时期,学校德育已异化为“智育的附属”,用灌输的手段和方法,进行思想和道德的传授,忽略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内在需要,成了一种单向的强制性的灌输过程,学生完全成为被塑造的客体,只需要听话、服从,其效果是外在和短暂的.离开了学生的主动参与,必然导致学生的厌烦和表里不一的双重人格,培养的学生“不是不知道什么是应该做的,而是知道什么是应该做的,却仍不这么做”.所以,现实的情况告诉我们,德育教育中的许多悲剧常常就源自于教育行为的简单粗暴、缺乏教育艺术的原因.这样,新的德育教育现象,逼迫我们作出深刻的反思.

一、新思考

1、意识的增强,使得学生对教师的要求变得空前的强烈,他们觉得教师要求他们做到的,教师也要做到,他们要求自己和教师在精神上应当是平等的.因而,对教师自律的要求也变得空前的强烈.

2、个性的张扬,使得今天的学生变得很难接受批评.教师要耐心、细致,尤其是班主任,要调整心态,不要总按过去的眼光来看今天的学生,要学会宽容、忍让,学会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退一步海阔天空,留给学生机会就是留给自己机会.

3、信息时代的到来,不断刺激着学生对求知的,他们对教师的专业水平的要求也相应提高,所以,教师要有明确的角色定位,培养职业技能,提高专业水平,这里指的专业水平不仅指学科水平,还指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意识、教育眼界、教育策略和教育方法.教师不能把自己仅仅定位在知识的传播者这一角色上,更不能简单地把自己当作了家长辈的角色.用自己的博学赢得学生的信任,亲其师,信其道.

4、复杂的社会人际关系渗透到学校,学生强烈需要得到关心、爱护.教师在工作中必须用爱心去教育即做到“以心教心”.“师爱”是促进教育优化和教育成功的重要条件,没有师爱就没有教育的成功.所以教师必须以爱心和诚心为教育学生的出发点,对学生施之以爱,晓之以理,动情以理,导之以行,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和不足,做到“心中有人”.所以,面对日益发展的德育教育情况,教师一定要研究德育教育策略,走出德育教育的困境.新课程改革主张鼓励学生,发现学生的优点,张扬个性,这些并不意味着教师要以放弃教育批评的功能和手段为代价,需要有相应的批评教育的策略.事实上,我们都十分清楚,高中是中学期间学习负担最重的时期,也是学生本质增强的时期,此时大多数学生对世界、事业、人生和自己都可能有较清晰和深入的思考,即将对自己的未来作出重要的选择,他们的人生逐渐定向、个性基本定型,对未来充满憧憬和期望.这时通过理性的引导可以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信念,形成良好的道德素质.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需要两种力量:一是关爱的力量,一是批评的力量.有时批评的力量比关爱显得更有必要.因此严肃的问题摆在今天的教师面前,我们应当拥有怎样的关爱和批评武器?我们是否构建了一套成熟有效的关爱和批评反思的策略?新课程改革理念下,我们需要提高从事教育职业的素养,提高教师个人的行为品质修养,制定出德育教育策略以解决现实情况.某种意义上讲,新课改不仅仅是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挑战,更重要的是对教师师德的挑战.

二、新策略

策略一:身正才能正人.我们要获得学生的尊重,不仅要学会尊重学生,更要思考自己有哪些品质值得学生尊重.如果教师个人素质的不高,很难赢得学生的尊重.谨记德育教育的第一条原则就是不要伤害学生,对学生的利益特别关注.德育教育意味着教师要身体力行地体现教育的原则.要求要考虑接纳学生不同的但合理的观点.避免教师一人说了算,应更加尊重学生的意见开展班级管理.


策略二:教学是教师职业的生命,也是保证教师获得学生欢迎的基础.教育的成功常常源自教学的成功.因而着力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是提高德育教育效果的重要手段,一个有效的教学活动是一定要将教育的行为渗透到教学的过程中的.教育教学是相互支撑,密不可分的.

策略三:习惯造就品行,良好习惯的养成是德育教育成功的保证.因此,德育工作不能仅从讲大道理入手,更多的是要从生活的小事抓起,从他们的衣着、发式、妆饰、坐姿、言语等细小的方面入手.细节决定成败.用生活的事例、学生关注、喜欢的事例教育学生,多从正面讲清道理.尤其是不能放松对高三德育教育,让学生有特殊感,反而要加强日常管理,确保教学质量.高中阶段对德育而言,没有特殊年级,只有教育内容侧重不同.

策略四:了解学生的秉好,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与学生同步成长,不仅仅是指在教学的层面,兴趣爱好、行为习惯、认知方式都有必要与学生一同成长;德育教育还意味着要设立一个高标准和预期目标,并激励学生去实现,也催进教师去思考实践.

策略五:要研究批评学生的方法.不能不分场合、时机、对象的去批评学生.时刻想到要为改变学生留有空间,给学生一点面子,一点自尊,不能一棍子打死;寻找转变学生的契机,当下不能解决的就不妨等待下一次机会,心急是做思想工作的大忌;性格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方式方法,不能手段单一,要找到因人而异的对策.批评的艺术实际上就是交往的艺术,不要夸大批评的作用,而要让批评成为相互交往交流的方式之一.

策略六:充分利用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平台,注意过程,让学生学会评价与反思,合理规划高中人生.以往的评价过于关注结果,忽视被评价者在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和努力程度,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形成性评价,不能很好地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因此新课程评价重心逐步转向对过程的形成性评价,即面向“未来”重在发展的评价.只有关注过程,评价才可能深入学生发展的进程,及时了解学生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所做出的努力以及获得的进步,这样才有可能对学生的持续发展和提高进行有效地指导,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才能真正发挥作用.与此同时,也只有在关注过程中,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科学的探究精神,才能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价值观的形成,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发展.故此我们要发挥评价主体--学生的作用,更关注个体的进步和多方面的发展潜能,调动广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正是新课程评价中所倡导的重视评价的激励与改进功能的理念.因此要适时及时开展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反对突击和应付的做法.

高中新课改刚刚起步,为我们开展德育教育提供了广阔平台,思考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学生德育教育的问题与困境,认识到解决困境的策略,那么,在现怎么发表展性、创造性的教育理念下,我们必须努力掌握德育教育的方法和对策,培养高中学生形成良好的德育素质,才能确保高中课改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