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更新时间:2024-02-2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982 浏览:16197

目前,青少年犯罪是一个并不新鲜的话题,它已成为世界性问题,有人将青少年犯罪与环境污染、贩毒吸毒并列为三大公害.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学校是育人的场所,课堂是育人的主阵地.中学阶段是中学生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增长知识,增强责任感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对他们进行法律知识和法律意识教育,不仅可以预防和减少中学生违法犯罪,更重要的是能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养成遵守纪律,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否则,培养的人就有可能有智商而没有智慧,有知识而没有文化,有文化而没有修养,有而没有理想,有目标而没有信仰,有青春而没有热情.这就需要教师在学科教学中适时引导,严格要求,把法制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中,这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走进学生,建立师生间和谐的情感纽带

近年来,一些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的现象时有发生,如偷盗、抢劫、等.发生这些情况该由谁负责?他们平时夜不归宿时,引起家长注意了吗?他们平时以“借钱”为由向学生要钱时,引起学校注意了吗?他们辍学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家长与学校没有就此沟通?如此种种,究其原因,家庭、学校、社会均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为此,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要多加关爱,是师德的核心,也是教师教育教学工作取得成效、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基本条件之一.良好的教育,是以师生间良好的情感体验、和谐的情感交流为纽带的.如果教师对他的学生既当老师,又当朋友,平等相待,学生就会产生信赖感;如果教师对学生谦逊,态度和蔼,学生就会产生亲切感.教师对学生的爱如同父爱和母爱,是一种言辞相济的爱.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所以,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走近学生心灵,建立师生间和谐的情感纽带,就会对学生产生凝聚力、吸引力、号召力和影响力,从而搞好双向交流,完成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任务.

二、充分利用教材资源,精心备课,适时渗透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主要资源,而思想品德课是立足于当前学生存在的问题,着眼于学生未来发展,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学会学习”.根据其学科特点,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和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法制教育因素,精心备课,组织教学,适时渗透.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迪,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受到法制教育.如八年级思想品德下册,教材第一单元《权利义务伴我行》有两课内容,我就利用课堂这一阵地把教材中的法律知识传授给他们,告诉学生法律就在我们身边.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我国公民享有哪些基本权利和怎样正确行使公民权利等.同时公民在享受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哪些义务?每个公民都要树立正确的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维护法律尊严.在学习第二单元《我的人身权利》时,主题探究“尊重人身权利,感受法律尊严”贯穿始终,并适时阐明道德要求和心理需求.让学生了解人生权利是公民最基本、最重要的权利,尤其是人格权具有特殊性,与其他权利相比,人格权是法律确认的公民与生俱来的权利,通过收集有关人身权的典型案例,使学生获得相关的感性认识,受到很好的自我教育.在此基础上,以组为单位,在生命健康权、人格尊严权、隐私权等具体人格权中选其一确定为活动主题,深入学习与这一主题相关的法律知识,开展模拟法庭进行庭审展示,让学生探究体验的过程.通过全班同学交流体会,提高了认识,增强了权利观念,从而学会尊重他人的权利.

三、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营造氛围,激发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优美的教学情境,以情境为相似度检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使学生在上课初就沉浸在法制教育的氛围中,此时接受法制教育的效果最佳.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从教学环节的组织到教学环境的布置都力求巧妙完美.如在教室墙壁上悬挂与教学相关的内容:或文字、或图片、或布置成一个小法庭.用多媒体展示录像片段,预先播放与教学相关的音乐等.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很快投入到教学情境中.如我在八年级下册思想品德第一单元第一课的课堂教学中,课堂情境是这样导入的:中学生小宋家楼上姓冯的住户,养了两只狗.这两只狗夜晚经常狂吠,扰得四邻不安.狗的主人在小区里遛狗,吓得一些妇女和儿童心惊肉跳.这两只狗有时候还在楼道内便溺,气味特别难闻.邻居多次和这对夫妇交涉,他们都不听.后来邻居将此事反映到街道居委会,如果他们继续下去,邻居怎样来维护自己的权益呢?邻居可以将这对夫妇告上法庭吗?今天我们来探讨这个问题.话音刚落,学生就七嘴八舌,畅所欲言,就这样,通过情境导入将学生立刻转移到浓郁的课堂教学氛围中,提高了课堂效率,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结合生活实际,选择恰当教学案例,灵活运用

法制教育是我国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学生的法制教育不能流于形式.法制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列举现实生活中的恰当实例.让学生讨论分析,最后明辨是非,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案例中,掌握法律知识.如在思想品德课上,我给学生举了两个案例:


案例一:2010年7月13日,在网上出现了3张一女顾客在超市被脱光搜身的图片,在网络上引起了轩然大波.照片据称是成都某超市的搜身视频截图,截图中的超市员工要求一女顾客脱衣搜身.发图者是超市已辞退的员工,因辞退且没得到赔付,一怒之下把视频贴到网上.请对此案例分析:(1)超市和发视频照片者的行为侵犯了女顾客的什么权利?(2)女顾客可能会以何种方式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3)检测设女顾客向法院提起诉讼,如果你是法官的话,你会作出怎样的判决?此题考查学生对人身自由和人格尊严的理解与应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学生讨论交流得出了正确结论,从而树立正确维权意识.

案例二:有人偷了一台电脑自己不敢用,想低价出售,而你正需要一台电脑,请问你能否购写这台电脑?我刚说完,就有同学说:“便宜,可以写!”还有的说:“再便宜也不能写,因为那是偷来的,写了就是在帮小偷销赃.”双方各持己见,争论不休.这时,我就因势利导,用多媒体出示相关的法律条文让同学们看,大家恍然大悟,原来《治安管理处罚法》中规定,对明知是赃物购写的,处15日以下拘留,警告或200元以下罚款.接着我告诉同学们:“明知是赃物还购写,是在助长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不利于社会安定,给社会带来危害,因而要受到法律的制裁.”同学们听后如梦初醒,明白了偷东西是违法行为,购写赃物同样要受到法律制裁.最后大家一致认为:贪图便宜吃大亏,不明物品不能写.并表示如果发现类似情况,及时向老师或者有关部门进行.就这样,学生在真实的案例中,轻松愉快地学到了法制知识,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精选案例,分析讨论,总结述评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把案例作为引子,引出要讲授的某一法律问题,给学生留下悬念,然后教师可结合案例讲授理论,学生听完理论知识自己去分析判断案例,老师再作总结.在讨论中,学生可以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弄清问题的原因,寻找合理的解决办法.在分析讨论中,教师应围绕案例给予必要的引导.学生讨论完毕,教师对案例讨论结果做出评价.这样,就能使学生从案例分析中产生对法律知识的浓厚兴趣,同时通过对案例的讨论又能培养学生应用法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这个过程,学生能深入理解知识内容并铭记在心,因为案例源于活生生的现实,有些还可能是学生走向社会真正面对的实际情况或问题.再者,案例本身对学生来说就有一种吸引力,它没有那么抽象复杂的理论概念,内容生动而又有趣,学生在课堂上的角色是“演员”,教师只起到一个“导演”的作用.这样,学生不但学得主动,而且通过参与分析、讨论,获取知识,提高能力,教学效果良好.

总之,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需求,也是提高公民素质的有效途径,只要适时、适度,坚持不懈地加以渗透,对中学生人来说是一种良好的教育,对促进健康人格的形成,努力减少未成年人犯罪,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