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互批互改法

更新时间:2024-04-1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9865 浏览:43626

在作文教学中,学生互批互改,既能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又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还能减轻教师的劳动负担,充分体现了“因势利导”的原则,易于操作.笔者自认为有益,写下来与同行商榷,也求得指教.

一、操作步骤

第一步,提出明确要求.学生作文写好交上来后,教师有目的有重点地浏览部分作文,了解作文的成败之处,联系布置作文时的指导与要求,写出明确的批改要求.每次侧重于评价作文的某一方面,如如何写好作文开头,通过阅读作文材料,简述作文材料,顺势推出中心论点;如何围绕一个中心详略恰当地选材;如何首尾照应地安排结构,联系首句概括法的应用;如果是写人的记叙文,人物性格描写中如何真实生动地突出细节描写,叙述事件如何兴波澜生变化(制造悬念、巧设伏笔、设计巧合、铺陈误会等).这样要求明确的作文,学生易于把握,尤其适合刚刚学习批改作文的学生,以后根据学生能力的提高可以逐渐增加要求,达到综合化.

第二步,分组评改作文.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选一个组长,四人一组为宜.教师讲明批改要求后,布置学生阅读作文,先从微观入手,即注重文章的文字、词句、段落、标点、修辞,再从宏观把握,即注重文章的立意、选材、布局谋篇.根据评改要求和自己的理解,在作文本上改出错字病句,画出优秀的字句段,删去嗦不恰当的字句,写出相应的旁批、行批,提出肯定或修改的意见,在草纸上写出相应的修改评语、分数、等级.再由小组成员轮流批阅,组内讨论,小组长综合组员的观点意见,写出评语,以备发言.这里需强调的是,在批改作文前,要指导学生学习评分标准,对评分标准里的具体字句要给学生解释清楚,学生要会操作.评判一篇作文的等级,尤其是基础等级分的类别,要以立意、内容、结构、语言、文体为重点,全面衡量,综合考虑.每篇作文的“基础等级分”与“发展等级分”之间,基础等级分中的“内容分”与“表达分”之间,通常具有一致性.

第三步,小组评改讨论.组长相继发言,或综合或举例,指出文章的优缺点.有时时间紧迫,可指定某几组学生就自己批阅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评述分析.学生发言最好能举例说明,从立意、内容、结构、语言及书写方面分条评述,或者侧重某一方面的评述,总之要有理有据.教师要善于捕捉具有代表性、实质性的观点或意见,板书在黑板上,为学生下一步书写评语自改作文打下基础,成为学生互批互改作文的重要依据.对学生评语中言之有理、言之有序的地方,教师要及时肯定,对不当之处要及时纠正,这是因势利导原则中的“利导”环节.

第四步,组长或组员书写评语.根据学生的评改讨论和教师的点拨评判,学生对作文有了全面深刻的理解认识后,在作文本上写出恰当的有针对性的评语,亮明分数等级.分数等级要明确,如内容20分共计四等:一等(20~16分),二等(15~11分),三等(10~6分),四等(5~0分).该作文是什么等级学生要明确标明,还有表达和特征的得分等级也都要一一明确标明.此后将作文本返还给学生,允许学生对评改提出意见、疑义,在作者、改者、教师的相互讨论中解决评改中遗留下来的问题.

第五步,组长推优查漏.写完评语后,推荐优秀作文,教师当堂落实欣赏,有时让学生谈谈写作经验或感受,教师表扬,鼓励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课后收齐学生作文,抽查部分学生批改的情况,表扬好的,督促差的,防止敷衍塞责、流于形式.第四、第五步是因势利导原则中的“提高”环节,学生通过阅读批改、讨论比较,明确自己作文存在的优劣,反省思考后就明确了努力的方向.

二、意义说明

1.激发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学生互批互改改变了以前教师以个人观点决定文章优劣的局面,学生用自己的眼光、自己的品味去审视他人的文章,会下意识地把他人的文章与自己的文章作比较,自然地分清高下,自觉地学习他人的长处,通过同学的讨论、教师的点拨,自觉地缩短自己作文中的差距.而教师批改评讲,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从而使学生产生惰性,扼杀了学生的积极性,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2.在参与中培养兴趣,学会方法,发展能力,锻炼思维.素质教育认为学生要学习知识,但更重要的是发展学生的能力.在作文互批互改中,在习作者与修改者面对面的讨论评判中,能培养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讨论中学生直接表示自己对别人的评判接受与否,使他们的发散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得以开发,从而开阔了视野.3.注重实际,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在互批互改的过程中,文章的立意、布局、谋篇、炼字、炼句等写作能力都可以在反复修改和不断实践中得到提高,真正发挥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4.改变了教学观念,树立了语文素质教育思想,节省了教师的劳动时间.


笔者在作文教学中长期坚持这种互批互改的方法,使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和写作水平都得到了提高.实践证明,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作文教学方法.

(责任编辑 陈剑平)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