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检测会计信息的产生机理治理

更新时间:2024-01-2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8488 浏览:33057

以往人们谈论会计信息失真,往往只关注会计人员制造虚检测会计信息的主观故意性,这样就很容易把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归结为个别会计人员自身的道德修养或思想品质问题,在此认识基础上所制定的治理方法如隔靴搔痒,难于切中要害,也就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表面看来,多数虚检测会计信息的产生都具有主观故意性,但如果不搞清楚会计人员制造虚检测会计信息的主观动因,也就很难正确评价虚检测会计信息的性质,无法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因此,探讨会计信息失真的治理手段,应首先从虚检测会计信息的产生机理人手.

一、虚检测会计信息产生的动因

一般来说,虚检测会计信息的产生与会计信息的生成过程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虚检测会计信息的产生机理包括内在(主观)动因和外部(客观)环境两个方面.就会计信息失真而言,内在动因是其主观基础,外部环境是其客观条件,只有这两方面共同发挥作用,才会导致虚检测会计信息的产生.

第一.会计信息生产者与会计信息之间存在一定的利益关系,是产生虚检测会计信息的内在动因这里所讲的“利益”,既包括企业利益,也包括企业负责人、会计人员及其他相关人员的个人利益:既包括直接利益,也包括间接利益.在与会计信息相关的利益中,处在首位的是企业利益.企业通过提供虚检测会计信息可骗取投资者、债权人及国家有关管理机关的信任,并因此获得投资、贷款或减少税金支出等经济利益.其次,是个人利益.企业负责人作为企业管理的最高首长,他们有能力也有条件影响会计人员,通过制造虚检测会计信息,骗取投资者的信任.并因此获得职务、薪金、股票升值等方面的利益:会计人员作为会计信息的直接生产者,他们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方面,他们必须遵守国家的法律,避免因违及法规而影响自身的利益,另一方面,他们必须接受企业负责人领导,按企业负责人的管理要求完成会计工作,并由此获得薪金、升迁、奖励等利益.与会计信息有关的利益中有些是直接利益,即相关人员可直接通过制造和提供虚检测会计信息所获得的好处,如通过虚计利润骗取奖励等:也有些是间接利益,如企业负责人通过为企业谋取非法利益并因此获得相应的好处,会计人员为讨好企业负责人,按其授意制造虚检测会计信息并因此获得好处等.虽然与会计信息相关的利益极为复杂,但正是这些复杂的利益关系构成了虚检测会计信息产生的内在.


值得注意的是,企业并非完全拒绝真实会计信息而单纯制造虚检测会计信息.因为真实会计信息对企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为企业所必需.众所周知,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会计信息已逐步成为管理者、投资人、债权人以及政府部门改善经营管理、评价财务状况、作出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所以,为了满足企业管理的需要,管理者也要求生产真实会计信息.这就足以说明,在实际工作中,为什么有的企业会设置真检测两套帐,以分别满足企业利益的不同需要.从这种看似矛盾的做法中,我们更应看到其中一致的地方,即对利益的追逐.如果不制定良好的制约机制,限制和杜绝企业通过会计信息去追逐非法经济利益的行为,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就会愈演愈烈.曾有报道反映某企业居然设置了七套不同的帐簿,以分别应付各部门的检查,这一典型事例将利用会计信息非法获取经济利益的行为推向了极点.

第二,会计工作中的某些工作内容需要凭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来进行,这为会计人员制造虚检测会计信息提供了职务上的方便.会计核算工作就其内容而言,虽然具有客观的一面,但也不能完全脱离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在日趋复杂的经济活动中,会计核算方法、会计核算程序的选择及财产价值的评估等,都需要会计人员客观、公正的主观判断.如果会计人员不能完全排除利益的干扰,其主观判断就会失去客观和公正,这就为会计人员制造虚检测会计信息提供了职务上的便利.在已查处的会计信息失真案例中,有许多是在折旧的计算、费用的摊销、各项准备金的计提等方面,通过核算方法舞弊造成的.这样形成的虚检测会计信息往往非常隐蔽.

第三,会计信息生产过程的内部操作性,进一步强化了虚检测会计信息产生的内部动因.我国会计法规规定,企业应设置会计机构并配备会计人员.现实生活中除了部分小企业采用写作技巧记帐外,多数企业都设置了专门的会计机构,并配备了相应的会计人员,这样就把整个会计信息的生产过程置于企业内部,由企业控制会计信息的整个生产过程.当会计信息的整个生产过程完全由会计信息的生产者控制时,就为会计人员制造虚检测会计信息提供了方便条件.如果企业负责人主观上想通过制造虚检测会计信息获取相应的利益,就可以充分利用全部会计工作被企业控制的有利条件有针对性地制造虚检测会计信息.这也是虚检测会计信息难于发现和治理的根本原因.

二、虚检测会计信息的治理

(一)治理虚检测会计信息,应根据其形成原因采取针对性措施

从虚检测会计信息的产生机理看,其治理应从两大方面入手:一是消除虚检测会计信息赖以产生的内部动因,二是改变有助于虚检测会计信息产生的外部环境.消除虚检测会计信息产生的内部动因,就是割断会计信息与会计信息产生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从会计信息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来看,要做到这一点是非常困难的.目前有的国家为了保证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允许企业按财产的市场进行帐项调整,当有关管理部门需要企业的会计信息时,尽量不直接采用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而是由管理部门按一定的要求对企业的帐簿记录进行调整.这种做法相当于管理部门成为会计信息的部分生产者.并以此割断会计信息与企业内部有关人员之间的利益关系.虽然这种做法并不能完全避免虚检测会计信息的产生,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虚检测会计信息所造成的危害.改变有助于虚检测会计信息产生的外部环境.主要是加强会计法制建设、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和道德素质及规范和治理经济秩序.虽然这些措施并不能完全杜绝会计信息失真现象的发生,但可以对会计信息失真现象起到有效的抑制作用.降低虚检测会计信息造成的损失.

(二)治理虚检测会计信息,应采取过硬的具体措施

1.加强法制建设

这是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措施.在会计法规的制定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与会计信息有一定利益关系的人员对会计信息的影响,制定相应的措施对其行为加以限制.如现在试行中的会计人员委派制,就是降低这种影响的尝试.在确认制造虚检测会计信息的主要责任者时,应将考虑的重点集中在虚检测会计信息的利益获得者身上,从根源上防止有关人员通过虚检测会计信息谋取利益.我国《会计法》明确了企业负责人对会计信息失真所承担的责任,依法办事,就能够大大降低企业负责人对会计信息质量的不利影响,并促使其加强企业会计工作的管理.此外,在制定违反会计法规的法律责任时,加大对会计信息查重行为的处罚力度是充分发挥会计法规作用的关键.由于制造虚检测会计信息的主要目的是获得一定的非法经济利益,如果处罚力度过低.甚至低于虚检测会计信息制造者由此获得的经济利益,就无法发挥会计法规对虚检测会计信息的处罚作用.以形成恶劣影响的“琼民源”虚检测会计信息案为例,虽然所造成的后果极为严重,但对有关人员的处罚却比其他犯罪活动轻得多,这就更使得会计信息的查重者有恃无恐.笔者认为,对会计信息查重行为的处罚力度,应数倍于其获得的经济利益和所造成的损失,不仅使查重者无经济利益可图,还会因查重行为倾家荡产,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法律对会计信息查重行为的震慑作用.

2.加大执法力度

我国虚检测会计信息现象普遍存在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有关部门执法不力.一方面,我国现有会计法规对会计信息查重行为的处罚力度偏弱,另一方面,已有会计法规也未能得到充分贯彻,影响了会计法规在治理会计信息失真中的作用.由于有些部门对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检查不够,处罚不力,致使许多虚检测会计信息既未能充分暴露,查重者也未受到应有的处罚,从而导致会计信息查重行为愈演愈烈.只有加大会计法规的执法力度,才能有效地发挥会计法规在治理会计信息失真中的作用,减少会计信息查重行为的发生.

3.加强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

会计人员是会计信息的直接制造者,虽然他们也要服从企业负责人的领导,但对于虚检测会计信息的产生,他们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国家和会计工作管理部门,应不断加强对会计人员的思想教育和业务素质的检查,促进会计人员思想水平不断提高,使其能自觉抵制会计信息查重行为的发生,以不断提高我国会计信息的可信程度.

4.加强对会计工作的管理

既然会计信息与会计信息生产者之间的利益关系难于完全分离,为了减少和防止虚检测会计信息的产生,会计工作管理部门就应将管理工作深入到会计信息的生产过程,有效地监督和指导有关单位的会计工作.虽然我国目前会计信息失真问题较为普遍,但多数企业的虚检测会计信息仅仅在于骗取投资者、债权人或国家有关管理部门的信任,并未给他人造成直接损失,或者损失不明显.人们对这类虚检测会计信息缺乏足够的警惕,在会计法规中,也常常是规定不得如何如何,对违反行为缺乏相应的处罚措施.在这种情况下,恰当的行政管理手段是非常必要的.连云港市采取的建帐监管制度和呼和浩特市采取的会计帐簿统一管理制度,都是通过行政管理手段减少会计信息失真的有效做法.

会计信息失真.虚检测会计信息产生,其具体原因是多种多样的,而且极为复杂,要治理.就不能单纯靠一种措施,而必须注意对多种治理措施的综合运用.为此,应以会计法制建设为核心,辅以深入细致的行政管理,并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工作,进一步规范经济秩序,结合加强惩治腐败.以促进会计信息质量的好转.总之,虚检测会计信息的治理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有关部门齐抓共管,相互协调.只有这样,才能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信息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