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会计政策具体实践

更新时间:2024-04-1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0482 浏览:45006

摘 要 :合理的会计政策选择,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在实施有效的经营策略和管理手段外,影响企业的利益分配和投资决策等经营行为,为企业的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奠定基础.

关 键 词 :会计政策 实践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深入,会计信息的辅助作用也日趋扩大.会计法规定,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不光影响企业的经营决策和利益,同时直接关系到市场经济的有序进行和健康发展,影响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对会计会计政策的选择.

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贯穿了确认、计量、记录、报告整个会计过程.在我国,会计政策是由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制定,企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既定的政策范围内,选择适合于自身的原则、方法.会计政策选择,在形式上表现为会计过程的一种技术规范,由于有相关约定的范围和人的主观因素来决定和选择,在本质上是一种经济和政治利益的取舍和制度安排.企业选择不同的会计政策产生不同的会计信息,影响企业的利益分配和投资决策等经营行为,进而影响社会资源的配置.合理的会计政策选择,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在实施有效的经营策略和管理手段外,为企业的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奠定基础.


一、会计政策选择的原则

企业选择会计政策以及执行,不光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促进企业健康发展.而且对社会资源的分配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会计法》第十八条规定:各单位采用的会计处理方法,前后各期应当一致,不得随意变更;确有必要变更的,应当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变更.企业一经选定某种会计核算方法,就不能随意变更的规定,一方面以法律形式赋予了企业行使会计政策的选择权;另一方面,也要求各单位在选择权的使用上以及后期的执行上不能带有随意性.

《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即是会计核算的基本制度,也是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规范和依据.企业应按照上述两个规定,结合企业的实际经营需要进行会计政策选择,同时,在选择和执行中遵循以下几项原则:

1.客观性原则

企业提供会计信息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需要,会计政策选择时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能够如实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和流量,因此,会计政策选择要达到会计最终信息内容真实、数字准确和资料可靠.企业选择会计政策时,所选择的会计政策要能与企业的生产经营环境和有关经济活动相适应,不能脱离企业实际情况进行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即企业在选择会计政策时应考虑企业自身的行业特点、经营方针、管理需求、盈利状况以及流等多种因素.

2.一贯性原则

是指企业的会计政策前后各期应当保持一致,不得随意变更.在会计核算中,经常会出现相同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有多种办法可供选择,例如存货发出的计价方法有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等.如果企业在不同的会计期间采用不同的会计核算方法,将不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理解,不利于会计信息作用的发挥.企业在选择适用的会计政策后,除非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等要求变更;会计政策变更能够提供更可靠、更相关的会计信息.否则应持续运用.

3.谨慎性原则(稳健性原则)

企业在进行会计政策选择时,对于会计事项有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可供选择时,应尽可能选择一种不多计资产或收益、少计负债或费用,不虚增账面利润的方法为准的会计政策.遵循这一原则.要求企业在面临经济活动中的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作出职业判断并处理会计事项时,应当保持必要的谨慎,充分估计风险和损失,不高估资产或收益也不低估负债或费用.对于预计会发生的损失应计算入账,对于可能产生的收益则不预计入账.

4.成本、效益原则

企业在选择会计政策时应权衡提供会计信息的成本与效益.在基本的会计信息质量得到保证的基础上,企业应选择便于理解和实施的会计政策,并尽可能地降低操作成本.在操作成本大致相等时,企业应优先选择能使提供的会计信息更相关和可靠的会计政策.

5.前瞻性原则

会计信息是对企业经济业务进行真实、客观地表达和反映,如果已经选用的会计政策使其提供的会计信息,不能或即将丧失恰当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时,企业应该重新选择会计政策.在选择会计政策时,既要充分考虑到符合企业现实情况,同时又要考虑到企业的发展趋势,使所选择的会计政策能在相对长的时间内保持稳定.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所处外部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越来越多,加上企业自身情况、发展过程的差异性,为了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并达到动态协调企业相关的经济利益,实现社会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的目的.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也要在科学选择企业会计政策的基础上,建立动态、发展的政策选择观.

二、会计政策选择具体实践

《企业会计准则第28号》中规定:会计政策,是指企业在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中所采用的原则、基础和会计处理方法.企业的会计信息是为投资者和债权人等信息使用者进行决策怎么写作的,同时也要运用于外部信息使用者评价企业受托责任的履行,所以会计信息要求真实、可靠.就企业而言,会计政策是指根据本企业的具体情况,所选择的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的具体原则以及具体会计处理方法.会计政策选择是企业会计信息产生的基础.会计事项的初始确认、计量以及再次确认和计量都基于会计原则、方法和程序的选择和运用.因此,会计政策选择是企业会计信息揭示的基础.

准则中还规定,企业应当在附注中披露与会计政策变更有关的下列信息:会计政策变更的性质、内容和原因;当期和各个列报前期财务报表中受影响的项目名称和调整金额;无法进行追溯调整的,说明该事实和原因以及开始应用变更后的会计政策的时点、具体应用情况.

在具体工作实践中,从减轻企业合理经济负担的角度出发,对如下一些会计政策进行相关选择:

1.存货计价方法

存货,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持有以备出售的产成品或商品、处在生产过程中的在产品、在生产过程或提供劳务过程中耗用的材料和物料等.

新会计准则第1号第十四条规定:企业应当采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或者个别计价法确定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存货计价方式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期末存货和销货成本,对企业财务状况、盈利情况及期末应纳所得税额产生较大影响.

在物价持续下跌和期末存货数额相对较大的情况下.企业适宜选择先进先出法,这样会导致期末存货价值降低,销货成本增加;在物价波动较大的情况下选择加权平均法,以避免因销货成本的波动而影响各期利润的均衡性,造成各期应纳所得税额上下波动.

如果企业正处于所得税的免税期,那就意味着在该期间内企业获得的利润越多,得到的免税额也就越多,这样企业就可以通过选择先进先出法计算材料费用,减少材料费用的当期摊入,扩大当期利润.

低值易耗品及包装物摊销方法的选择方面,新会计准则第一号第二十条规定:企业应当采用一次转销法或者五五摊销法对低值易耗品和包装物进行摊销,计人相关资产的成本或者当期损益.虽然低值易耗品和包装物在企业资产总额中所占比例一般不大,企业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一次摊销法,可以影响企业的资产、费用.

2.固定资产折旧方法

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第十七条规定:企业应当根据与固定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合理选择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可选用的折旧方法包括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等.

运用不同的折旧方法计算出的折旧额是不相等的,即分摊到各期生产成本中的固定资产成本也不同,直接影响企业当期的利润水平和税收负担.采用年限平均法,各折旧年限计提的折旧费是均等的,企业各期的应税所得相对均衡:采用年数总和法或双倍余额递减法加速折旧法,各期计提的折旧费随着各期折旧率的递减或固定资产每期账面净值的递减而呈递减趋势,即早期折旧费大而后期折旧费小,从而使得企业各期的应税所得呈现递增态势.因此,企业选择加速折旧法,可以起到延期纳税的作用.

对于软件行业,国家规定:所购软件,凡购置成本达到固定资产标准或构成无形资产的,可以按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进行核算,经税务部门批准,其折旧或摊销年限可以适当缩短.最短可为2年.如果运用这个政策,有利于企业获得资金的时间价值,相当于企业在开始的年份里取得了一笔无息贷款.

3.减值损失的确定方法

新会计准则第8号十五条规定:可收回金额的计量结果表明,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应当将资产的账面价值减记至可收回金额,减记的金额确认为资产减值损失,计入当期损益,同时计提相应的资产减值准备.

在企业会计实务中,计提减值损失的方法比较抽象,主要是通过对资产的可收回金额进行估计的,并对某一资产组进行减值测试.资产的可收回金额按照该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其预计未来流量的现值两者之间较高者确定.这种政策的运用环境和尺度都很灵活,这些都基于专业人员的职业判断和企业的资产规划进行.

4.具体行业的会计政策的选择

国家为了鼓励相关投入或相关产业的发展,会有一些成本如技术开发费加计扣除类的鼓励政策,企业在会计政策选择和运用时,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政策.

比如,相关规定:软件企业人员薪酬和培训费用可按实际发生额在企业所得税税前列支;软件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经评估验资后,可作为无形资产追加本企业的资本金等政策.如果企业好好运用,将大大减轻企业的运营成本.

综上所述,在经济发展中存在着不同的政策倾向性,不同地区和不同行业之间也存在较大的政策差异,企业应根据具体的经营策略,采取相适应的会计处理方法和政策,拓展盈利空间,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