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学校公民教育课程体系综述

更新时间:2024-04-0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5882 浏览:69380

摘 要:我国公民教育主要通过学校的德育课程和相关的活动来实施.从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学德育课程的演变过程看,公民教育经历了狭窄化的公民教育、多维化的公民教育、成熟的公民教育体系,形成三个阶段.以现行中学德育教材为基础,透过对民族教育、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及政治、经济、社会问题教育等四个方面内容以及对教材编排、教学策略的分析,总结我国公民教育课程体系呈现出的特点,展现了其发展与成熟的现状.

关 键 词 :公民教育;学校德育;课程

公民教育指的是培养良好公民的教育,是一种协调个人与国

家、社会关系的教育,其宗旨在于实现公民的政治、经济、法律和道德社会化.现代公民教育源于近代的西方,是近代社会文明的产物.1985年,颁布了《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决定在初中开设公民课,开始实施公民教育.当前,我国社会的发展呼唤具有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相符合的政治意识和能力的公民,因此迫切需要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公民教育体系.与此相适应,公民教育在我国学校教育中逐渐占据重要地位,至今已发展为比较成熟的社会主义公民教育课程体系.本文试图以分析新中国成立后中学德育课程体系的演变为基础,来对我国学校公民教育课程体系的现状作一探讨.

一、我国公民教育课程发展沿革

公民教育直接受社会发展条件制约,随社会变迁而变化.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学德育课程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我国公民教育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被狭窄化的公民教育.改革开放前,受时代的总任务尤其政治任务所左右,我国公民教育被政治教育所代替.此阶段的德育课程基本要点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怎么写作;毫不利己,专门利人;集体主义教育;爱国主义、国际主义.这样的课程设置突出政治教育,而忽视了公民教育的、平等、权利、义务、主体性等方面内容,具有浓厚的阶级性和继承性.第二阶段:多维化的公民教育.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也带动了我国公民教育开始向多方面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我国德育开始注重培养人才,培养艰苦创业精神,树立勇于进取、忠于职守等观念.第三阶段:成熟的公民教育体系形成.从20世纪末到进入21世纪,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推动我国社会发生深刻的变化,特别是市场经济的完善,促使公民教育的内容体系、方式方法产生了质的飞跃.现行中学思想政治课教材,在教学内容上比较全面地充实了公民教育的内容,在教育策略上充分体现了公民教育的目标.可以说,以此为标志,我国成熟的公民教育体系已经形成.

二、我国现阶段公民教育课程内容

综合当代公民教育理论界对公民教育内容的划分方法,这里从民族教育、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及政治、经济、社会问题教育等四个方面分析我国现阶段的德育课程内容.

1.民族教育——培养国家民族意识,继承民族文化

进行爱国主义民族教育是我国德育历来的优良传统,当然也是现阶段德育课程的重点内容之一.通过爱国主义、民族教育,帮助学生提高对公民身份和归属感的认同,增强民族自豪感.同时加强国际教育,克服长期“闭关自守”所造成的落后的民族意识,引导学生虚心学习世界各国人民的优点与长处,形成更为优秀的民族品质.

2.教育——发扬与法制精神

在我国计划经济时代,与法制教育一直不被重视.现在,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孕育了新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平等、公正等观念深入人心,推动现行中学教材在与法制教育方面拓展了更大的空间.从初中到高中的教材可以看到,法纪教育、教育、权利义务教育的内容已经形成比较完整的体系.比如,初中教材要求学生了解行使选举权的资格及法律程序,到高三的课程,更深入阐述了我国公民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和自由.虽然教育是以往我国德育课程中较薄弱的一项,但现在突出强调公民权利与义务的教育内容,引导学生依法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集中体现公民意识的培养,正是标志我国传统德育课程向现代公民教育转型的重大特征之一.

3.公民道德教育——提倡公共道德,形成新型的人际关系与文明习惯

道德教育是我国德育中历来重视的一项内容,但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又各有不同的侧重点.1988年,中学生主要进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人道主义教育、热爱集体的教育、初步的职业道德教育、社会主义人际关系及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教育;1995年,增加了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教育和环境道德教育.而现行教材中,我国公民道德教育的内容主要包含心理品质的教育、道德品质的教育、价值观的教育.比如,高二教材的理想教育,鼓励学生学会树立崇高理想,并把个人志向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统一起来以及通过艰苦奋斗来实现自己的理想.

4.政治、经济、社会问题教育

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有着相同的历史问题,也有着不同的现实问题.作为合格的现代公民,必须清楚地了解社会的发展规律、发展趋势,国家的基本国情、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社会问题等方面的知识.以往我国德育课程中很少涉及这些内容,而现阶段德育课程着力加强了这一方面,向学生介绍有关社会的产生、发展和维系的一般知识,帮助学生认识社会的本质,掌握分析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的方法.

三、我国公民教育课程体系的发展趋势

考察实施公民教育的策略可以看到,近年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德育课程的教材编排、教学方法等方面也得到了不断的改进.从教材的编排方式上看,我国德育教材逐步趋向于直观性和趣味性,着力于紧密贴近生活,坚持以学生为本,不断回归生活世界.德育教材内容编排的发展趋势,能以学生作为社会活动的主体(无论现在或将来),从他们在社会生活中所必须或可能充当的角色出发,如,经营者、劳动者、消费者、纳税人等等,向他们提供必要的知识、讲解相关的理论,从而极大地增强学生的主体性,这就充分体现了公民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从德育课程的教学上看,现行德育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让学生在主动探究、操作和参与的过程中获得发展.教师要设置一定的悬念,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的亲身参与和积极讨论再通过教师深入浅出的讲解及学生自己的反思,使学生从根本上提高认识,并立志在生活中付诸行动.从实施公民教育的评价方式看,我国也一改传统的依靠学生死记硬背的闭卷方法,改成开放性的开卷考试,其试题也大多集中于处理和解决社会问题以及自己将来作为公民该如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等方面.总之,通过国家教育部门、学校及教师的努力,我国在道德教育课程的教学方面将取得重大突破,真正使学生从知识、价值、态度、能力、行动等方面得到发展.

四、我国公民教育课程体系的特点

当前,我国德育中有关公民教育的内容设置和教学策略等,已构成一个比较完善的公民教育课程体系.概括起来,这一课程体系呈现出以下特点:(1)现有的公民教育课程体系是为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而对传统德育课程的一种转型.市场经济的完善增强了公民的主体意识,并要求尊重个人的自由和个性;社会主义政治的建设也孕育了新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由顺从心理向积极追求权利转变,从封建保守向开拓创新转变,由人治意识向法治意识转变.而传统的德育课程已无法完全胜任现代社会的要求,必须通过传统德育课程的转型,强化包括爱国主义民族教育,与法制意识、权利与义务教育,道德教育,政治、经济、社会问题教育等方面的现代公民教育内容,才能更有效地为社会培养具备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法制意识及创新精神的公民.(2)现有的公民教育课程体系,充分体现了我国现代公民教育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公民教育.公民教育就是一个社会培养新加入者成为在政治、经济及社会生活中有效能的成员的教育过程,也就必然依据各国社会政治、经济的不同状况有其不同的内涵.这样,我国公民教育既不能像20世纪60~70年代一样被“政治教育”所代替,也不能撇开国家的经济、政治现象而独立进行.(3)现代公民教育的要求基本上能从我国现有公民教育课程体系的内容和策略上得到体现.根据前文对德育课程演变的分析,我国现行德育课程注重强调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意识,而现代公民教育所注重培养的公民意识也主要是以宪法意识为核心的权利意识和义务意识,二者具有质的同一性.从基本内容和策略来看,我国现行德育课程恰恰正是公民教育所要进行的内容.因此,现有的公民教育课程体系,能够基本完成公民教育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