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式教学在本科社会学课程教学中的运用

更新时间:2024-02-2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4400 浏览:157878

【摘 要】体验式教学以实践性问题解决为逻辑起点,重视学习体验生成和实践性思维训练,强调学生的完整精神与生命成长.这种教学理念满足了本科社会学课程教学培养社会学想象力的需要.本文运用体验式教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构想,围绕学习体验的生成构建本科社会学的新型教学模式.

【关 键 词】体验式教学实践性问题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2)24-0001-03

社会学是对人类生活、群体和社会的研究,从全球社会进程到街上行人的短暂接触都被视为社会学的研究范围.“大多数人都是依据自己生活中所熟悉的特征来解释这个世界.社会学则要求以更为宽阔的视角来说明我们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子,以及我们为什么会这样行动.它教育我们去了解我们认为是理所当然的、确信无疑的、友善的和真实的,但实际上可能并非如此的东西.”学习从社会学的角度思考问题,必须用更广阔的视野观察世界,培养想象力,也就是米尔斯提出的“社会学的想象力”,即能够跳出个人情境,将事情放在更广阔的背景上加以思考的能力.

为了从全新的角度看待问题,让学生具备社会学的想象力,社会学教学不能只采用获取知识的常规途径,而要将教育重心从书本知识的传递转向引发学生体验,从外在输入式转向内发创生式,围绕学习体验的生成构建新型教学模式.

一体验式教学的理论基础

1.系统论:体验式教学是一种特殊的复杂适应系统

约翰·霍兰认为,复杂适应系统的组成要素具有明显的“学习”与“成长”特点,能够在与环境的交流中实现“学习”或“积累经验”,从而改变自身的结构与行为方式.适应性主体是复杂适应系统的核心部分,为了“生存”的需要,适应性主体必须不断调整行为、修改规则,而这反过来又影响和改变着环境.如此反复,个体和环境就处于一种永不停止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进化之中.


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视角来看,体验式教学中的师生就是一个个适应性的主体.教学活动不是由教师主导的线性、僵化的过程,而是包含动态适应与复杂演变的自组织过程.体验式教学引发学生的自主性,活化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与生命感受,通过学生与教学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与适应,改变已有的规则系统,帮助学生不断的成长与发展.

2.学习理论:体验式教学是一种真实情境中的实践参与

情境学习理论强调知识具有情境性,知识是活动、背景和文化产品的一部分,知识在活动和丰富的情境与文化中不断被运用和发展.同时,情境学习理论还确立了“知识就是工具”的理念,认为知识只有通过运用才能被充分理解.这一理念解构了知识的客观性、普适性和价值中立性,推翻了知识就是客观真理的伪命题,从根本上动摇了传统教学活动的知识论基础.情境学习理论认为知识的意义是通过建构生成的,而意义建构的根本途径是个体参与实践活动,因此学习的目标也不再停留于认知能力的发展上,而是以实践能力的发展为核心.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情境学习理论主张创设实习场或实践共同体来促使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进行学习.这也为体验式教学的有效展开提供了有益启示,即要注重创设运用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真实情境,让学生在真实问题及其问题解决情境中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

3.智力理论:体验式教学是指向实践智力培养的教学活动

智力理论侧重于“为什么教学”,并在此基础上定位具体的教学方式与教学策略.传统的教学活动以心理测量智力理论为基础,仅注重训练学生的分析性智力,忽视了实践性智力,认为分析性智力的提升自然会引发实践性智力的发展.但实际上两者并不能进行自然转换.

实践智力理论将智力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斯腾伯格等人认为,“实践性智力是通过对环境的适应、塑造或选择来促成个体自身与环境需要最佳适应的一种智力”.这意味着实践性智力是关注现实生活的一种智力,它注重对实践性问题的有效解决,实践性问题的特性是“没有被明确提出来,能激发个体内在的兴趣,缺乏问题解决所必需的信息,与日常经验密切相关,结构不良,有多种解决方法,有多种‘正确’答案”.在实践智力理论的指导下,有效的体验式教学设计应是指向实践性智力发展、重视实践性问题解决的教学设计.

二体验式教学的系统构建

陈亮根据体验式教学的特点,将体验式教学设计为四大系统:目标系统、内容系统、过程系统和组织系统.目标系统主要解决体验式教学要达到的目标;内容系统关注体验式教学的学习任务;过程系统则是体验式教学的教学程式;组织系统是体验式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教学策略,以及教学评价对达成目标的保证.

1.目标系统:突显实践性思维

实践性思维是“以自己的需要、价值取向、认知结构、情感结构、已有的经历等完整的‘自我’去理解、去感受、去建构,从而生成自己对事物的独特的情感感受、领悟和意义”.它有助于学生有目的、有意识地内化书本知识,获取独特的生命感受和知识经验,体验生命的成长与发展,真切感受到学习的意义与自身的价值.以实践性思维为核心的体验式教学目标系统的构建主要从以下两个层面入手:

第一,实践性思维内部的目标系统.实践性思维的核心成分是问题意识、信息统整力、思维发散力和思维情境化.在此基础上,实践性思维的内部目标系统建构为:第一,发现和提出实践性问题的能力;第二,有效搜集资料、分析资料、整合资料的能力;第三,个体基于已有经验与独特感受、综合已知信息并从不同角度构建不同解决方案的能力;第四,个体得出符合现实生活中真实情境的结论的能力.

第二,实践性思维外部的目标系统.通过实践思维的训练,提升实践能力仅仅是实践性思维训练的初级价值,更重要的是实践性思维的训练与发展可以连结个体体验知识的内在意涵,体悟知识的生命意义与价值,实现完整精神与生命的成长这一高级价值.因此,实践性思维的外部目标主要围绕两个方面:一是引导学生学会知识,将知识经验有效内化,体悟知识的生命意义与价值;二是帮助学生完整发展,在尊重现实生命与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发展理性与认知能力,成为理性与情感有机统一与和谐发展的完整生命体.2.内容系统:训练与发展实践性思维

实践性问题设计是体验式教学内容设计的核心,应体现问题理解的多元性、问题情境的现实性和问题目标的真实性.

第一,针对实践性思维发展阶段的问题系统.一是提问型实践性问题,训练问题意识.要求学生不仅能够对当前情境和信息进行深入分析,还能将新信息与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反复关联,关键在于为学生提供较为熟悉或感兴趣的问题情境.二是条件型实践性问题,训练信息统整力.使学生认识到一个真实的问题情境常常是条件模糊的,需要根据问题情境、智慧与感受去搜集、整合各方信息,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关键在于对条件开放性程度的把握.三是方法型实践性问题,训练思维发散力.训练学生从不同角度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解决方案更符合现实情境,关键在于从学生的发展水平与生活感受出发去建构具有多种解决方案的实践性问题.第四,结论型实践性问题,训练思维情境化.将问题结果与现实情境不断对比,最终得出符合现实情境的问题答案,关键在于把握逻辑性答案与情境性答案的异同.

第二,针对实践性问题相关知识的问题系统.一是单元型实践性问题,整合单元内知识.以实践性问题的解决为主线,使学生将本单元所学的知识内容与已有的知识经验整合起来,让学生把知识优化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二是学科型实践性问题,整合单元间知识.突破单个单元的界限,将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扩展到整个学科内部,将学科内的知识逻辑拓展为以实践性问题解决为中心的知识网络.三是综合型实践性问题,整合学科间知识.将被分割为多个不同知识体系的知识整体重新融为一体,使学生所学的各个学科领域的知识体系优化与整合.

3.过程系统:关注实践性问题的解决

第一,教材内容情境问题化.即将教材内容与生活情境关联起来,从中引发出具有“实践性”和“不确定性”的实践性问题.一方面,要将教材内容植入生活情境,将书本知识嵌入或还原到现实情境中;另一方面,要从实践情境中引发出实践性问题.

第二,问题内容多元表征化.为学生创设宽容、积极的氛围并给予指导,促使学生将已有的知识经验与生命感受活化,与问题解决情境反复关联,生成独特的问题理解与问题表征.

第三,表征内容方案构想化.即对各种解决方案比较、评判,从中选择出最具说服力的优良方案,关键在于引导学生选择某一立场去分析问题,构建方案,并为构建的方案寻找辩护理由,同时对比自己与他人的方案,生成一个较为合适的优良方案.

第四,构想内容有效实施化.学生将经过比较、辩护与评判而生成的优良方案加以操作化、实施化.

第五,实施内容全面评价化.要在方案实施中与实施后对整个前期的问题解决方案与过程进行反思与评价,诊断方案本身及方案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或经验.

第六,评价内容表征重述化.要对实施内容全面评价化所获取的知识经验在个体头脑中重新表征.

第七,重述内容迁移实践化.要将表征重述所获得的概念化、迁移性强的知识用于解决其他实践性问题.

4.组织系统:促使学习体验生成

第一,教学目标向学习期望转化.通过问题情境的设计将刚性与抽象的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具体的学习期望,先将教学目标转化为教学期望,再将教学期望转化为学习期望,最后监控学习期望.

第二,教学内容向学习内容内化.教学内容的学习要让学生以自我去理解、感受而生成情感与意义.首先进行经验活化,再开展教学对话,最后再将内化的知识经验有效运用于生活实践.

第三,教学传授向教学对话转变.在教学活动中提倡对话,会使学生心灵舒展,首先需要激活对话意识,再选择适宜的对话方式,最后进行对话指导,纠正对话中的偏差.

第四,创设真实的物质环境.营造的物质环境并不要求绝对真实,而要注重学生是否能从环境中体会到真实的意境,可以实境再现,实现“形真”,也可以意境营造,实现“神似”.

第五,设计开放动态的教学时空.目的是要改变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传统师生角色,促使师生展开多种类型的教学互动.教学内容的实践性与开放性、师生及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与互动、学习内容的不断拓展与深化以及实践性问题的有效解决都可以实现教学时空的不断延伸与拓展.

三体验式社会学教学的模式设计

根据体验式教学的基本构想和社会学教学的特点,本文选取“社会学概论”教学中社会分层的教学安排来说明如何构建促进学生实践性思维发展的社会学体验式教学模式.

1.教学目标

该节课的教学目标总体来说是通过社会分层的学习,训练学生的实践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领悟学习的乐趣与价值.具体来说,先要在掌握社会分层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发现和提出实践性问题;然后,搜集国内外社会分层的相关资料,并分析资料、整合资料;接着,运用已有知识经验与独特感受从不同的角度对社会分层案例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最后在提出众多问题解决方案后,能从中选取最符合真实情境的方案.

2.教学过程

第一,课前实践性问题准备.选取与社会分层相关的材料,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再现真实情境,将社会分层的相关知识植入生活情境,再从实践情境中引发出实践性问题.

例如,剪辑电影《泰坦尼克号》中沉船后乘客逃生的片段,让学生在观看后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从社会分层的角度思考并提出疑问,训练学生的问题意识;然后,准备材料解释历史上和现今社会的社会分层形式,即奴隶制、种姓制和等级制.要求学生比较这三种社会分层形式的相同之处,得出社会分层的含义,训练学生的信息统整力再让学生运用社会分层理论结合自身的生活感受分析目前社会上关于“屌丝和高帅富”的讨论,训练学生的思维发散力.同时,要求学生联系社会流动的基本知识,思考如何使个体由社会底层向更高的社会层级流动,以此促使学生将本章知识优化为一个有机整体.

第二,课堂上的体验式教学.首先是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教师运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将教材内容与生活情境关联起来,为学生创建一个真实的物质环境.例如,教师选取电影《泰坦尼克号》中沉船后乘客逃生的片段,在学生观看影片时激活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和生命感受.鼓励他们思考为什么不同等级舱位的乘客逃生率不同,妇女和儿童优先逃生的原则是否适用于所有乘客.然后是实践性问题的解决.鼓励学生从多种角度、立场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亲身参与实现实践性思维的不断发展.例如,让学生运用社会结构和社会分层的知识,分组讨论中国的社会阶层固化现象,并提出解决方案.每组学生经过充分讨论,对各种解决方案比较、评判,从中选出最具说服力、最符合真实情境的方案.最后,总结评价.经过前期的体验和实践后,每个学生对体验式教学活动有不同的认识和体会.让学生进行自评与互评,促使学生总结自己的长处与不足.最终由教师评价,客观公正地指出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唤起学生更大的学习热情.第三,课后的教学延伸.为了不断深化学习内容,拓展教学时空,要求学生围绕“‘中国梦’还会梦想成真吗?”这一主题,运用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理论分析当代中国的社会流动困境,寻找社会底层向上流动困难的原因,并思考中国未来社会流动的发展方向.为学生推荐陆学艺的《中国社会流动》、边燕杰的《市场转型与社会分层:美国社会学者分析中国》和李培林的《社会流动与中国梦》,学生也可搜集其他相关的资料.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搜集、整合、分析各方信息,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形成观点.

四结束语

虽然体验式教学方法应用的时间不长,但是对本科社会学教学的积极影响已经有所体现:它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实践性思维的发展.但是体验式教学对教师的素质则有更高要求,教师须具备教育心理学的知识与技能、敏锐的观察力和创造力,善于从日常生活中提炼适合大学生讨论的素材,同时具备理解每一个学生独特个性的感悟力.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出符合学生水平、反映社会真实情境的实践性问题.因此,体验式教学的发展与完善仍有待广大教师的共同努力.

rHumanResourcesResearch[J].ResearchinPersonnelandHumanResourcesManagenment.2000(6)

[6]陈亮.体验式教学设计[D].西南大学,2008

[7]陈佑清.体验及其生成[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2(2)

〔责任编辑:李锦雯〕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