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赏识”和“惩罚”的桥梁

更新时间:2024-03-1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6578 浏览:21639

摘 要“爱心”是老师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道德情操,也是教学中的主旋律.可以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作为一名教师就要关爱每一位学生.“爱心”是消除师生感情障碍的保证,是培养老师和学生的感情,使师生成为“知心朋友”的桥梁,“爱心”也是转变后进生,使他们良好发展的灵丹妙药.

关 键 词道德情操赏识惩罚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

【案例分析】

学生说:我真是想不通,为什么我们愿意做的,你们(家长、老师)总是不让我们去做,往往我们不想做的,你们却总是非要我们做呢?

老师说:你这就说对了,如果老师和学生想的都一样,那还要老师做什么?老师就要在身边帮助你们,让你们尽快成熟成长,让你们的想法与老师、家长的想法尽快地能够一致起来.

学生说:莫非老师每天都在研究,不许我们做这个做那个吗?这不就是老师与我们学生“对着干”吗?

老师说:你不可以这样想的,这不叫做“对着干”,而是叫做“教育”.

学生说:难道老师说的教育就是“不许”我们做什么吗?

“许”或者“不许”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是却充分表达两种完全不同的教育方法与教育思想.“不许”表示不可以协商、没有尊重,完全体现不出“人”的平等,是中国传统的教育方式――“惩罚教育”;而“许”是一个研究人的过程,是一个教育内化的过程,是让孩子有自己更多的自主发展的教育方式,是充满爱心的赏识――“赏识教育”.不管“惩罚教育”还是“赏识教育”,都只是若干教育方法中的一种,只要教师心中有爱,无论“赏识”和“惩罚”都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1学会赏识

赏识教育是生命的教育,是爱的教育,是充满人情味、富有生命力的教育.每个人都希望得到赏识、尊重、理解和爱,更何况是对每个孩子而言.赏识教育是注重孩子的优点和长处,发现并表扬,让孩子在“我是好孩子”的心态中觉醒.赏识不只是好孩子应该赏识,所有孩子都需要.孩子是脆弱的,敏感的.适当的赏识是一种正确的爱,也是对孩子的一种鼓励和赞赏.

每个人的生命其实都有着自己不同的“样子”,应该尊重生命的独特性,因此教师必须做到:(1)能够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2)能够宽容学生在学习中的失误;(3)珍惜学生们的奇思妙想;(4)学会欣赏和赞美学生,这样才可以让自信和成功伴随学生一生.因此,上课时老师需要多表扬,少批评学生;多鼓励,少指责学生,从不吝啬任何一句赞扬的话.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发现孩子的错误并不难,难的是在错误中发现孩子的优点,检测如我们能像陶行知老先生一样用赏识的态度和语言教育孩子,就会在孩子的赏识中完成“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何乐而不为呢?


每个学生都有值得赞美的地方,作为教师要善于发现这些闪光点,并积极地加以肯定和赞美,对于一个学生来说,一句赞美的话会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特别是班级中的中下学生,他们的心灵是脆弱的,连续的学习受挫使他们的心灵经受了太多的打击,对冷冰冰的否定性评价产生了免疫力.对于不再敏感的心灵来说,再多一点同类刺激又有何用呢?有时,教师一句鼓励的话,可以成为他学习的新动力,使冰冻的心灵重新焕发生机,使他在原有基础上不断进步,用自己的勤奋创造一片属于自己的新天地.

2适度惩罚

当然,“赏识”并不意味不能“批评惩罚”,“批评惩罚”也不是粗暴的“不许”.一味的赏识也是不可取的.例如,有这样一个情况,现在在学校,总是对老师说:不可以罚站,不可以不让学生进教室,不可以大声训斥等结果呢,有些老师一开口批评学生,有的学生立马就抛出一句话,问老师:“我怎么了呀?”“作业我就是不想做又怎么样”面对这种情况,置之不理就是纵容再犯,批评惩戒理所当然,如果老师连学生的错误也一味赏识的话,那就是糊涂的老师糊涂的爱了,(下转第164页)(上接第150页)教育也就失去了意义.但是,对他们的批评惩罚是建立在理解基础之上.

赏识不代表就是表扬,“蹲下身子跟学生们讲话”、“每个孩子其实都是一个天才”,老师和家长都要以平等的姿态和学生、孩子对话,并从理解的角度出发,去尊重孩子,这样才可以给孩子创造以宽松自由成长的氛围.惩罚也不等于棍棒教育、体罚,更不是歧视和心理,让孩子觉得十分难堪,去打击孩子的自信心,虎妈的教育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引起了东西方教育界的争论.古人曾经说过:“闻过则喜”,今天的孩子可以完全接受善意的批评,批评孩子是为了让孩子明白事理,并让他为自己的过失承担责任.当一个人知道自己犯错,都会有一种需要接受惩罚的准备,因为这通常是一种人的心理需求,为自己的愧疚勇于承担责任,才能够、才可以取得心理平衡.不安和内疚会让他急着寻求帮助,这样明白的道理才能让他他刻骨铭心.因此,老师和父母都不应该过多的去剥夺孩子为自己承担责任的机会,往往孩子犯错时,就是教育的最佳机会.

“赏识教育”现已成为中国很多为人父母的教子宝典.确实无数成功者的经历都告诉我们:赏识是很多促进学生成长的催化剂中的极为有效的一种,它能够激励、唤醒、鼓舞学生内在的积极因素.但是一味盲目的去赏识,有时侯也会带来负面的影响,有一些孩子根本听不进一句批评,一说他他就和你急,一急就离家出走.长幼、师生人格平等的初衷,却导致师长应当受到的尊敬贬值,导致学生的不规行为缺少了约束,这样的教育无疑是失败的.所以“赏识”和“惩罚”是教育的两翼,我们不可以将它们割裂开来,也不能孤立地偏重哪一方面,或者是摒弃哪一方面.

3架起“赏识”和“惩罚”的桥梁

那么我们如何可以把握“惩罚”与“赏识”的关系呢?二者必须如何结合,才可以让教育达到最佳的效果呢?有这么一个事例,美国作家巴德舒尔伯格七八岁时写了第一首诗,母亲对他的评价是“精彩极了”,父亲的评价却是糟糕透了.从母亲的“赏识”声中,他得到了爱的力量,那成了他今后灵感和创作的源泉;从父亲的批评声中,他得到了警告的力量,于是不时提醒自己“小心、注意、总结、提高”.在这两种力量的鼓励下,他终于成为一个著名的作家.透过这个事例,我们可以认识到,赏识和批评惩罚都是能促进学生成长的极为有效的一种教育方法,从而使很多的不可能成为可能.

看过许多赏识教育和惩罚教育的争鸣文章,似乎莫衷一是.笔者认为,关键不是赏识与惩罚的对与错,而是运用得当与否.静心想一想,我们哪个人的成长不得益于赏识与惩罚的共同作用呢?

总之,教育无定法,但教育要得法,为了学生的成长,采取科学的方法至关重要.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