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企业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和深化构想

更新时间:2024-02-1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2161 浏览:47779

摘 要 :在我国经济尚未缩短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的时候, 人口老龄化程度却接近了发达国家的比例.人口结构的变化给社会保障事业带来许多新的难题, 也会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带来一些消极的影响.因此, 根据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 尽快地寻求切实可行的对策, 对于推动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和经济的发展, 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 键 词 :养老保险 现状 基金 规范 改革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真正发展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经过近30年的发展和完善,中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取得了成绩.

一、发展养老保险的意义

养老保险是生产社会化的产物, 其目的是为了保障劳动者在年老退休后有可靠的经济来源, 以维持其基本生活.由于养老保险制度关系到每一个劳动者及其家庭的切身利益,因此该制度运作的好坏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养老保险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有利于保证劳动力的再生产

通过建立养老保险的制度, 有利于劳动力群体的正常代际更替, 老年人年老退休, 新成长的劳动力顺利就业, 保证就业结构的合理化.劳动者在企业辛勤工作一辈子, 为国家和社会创造了财富, 当他们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离开工作岗位后,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享受养老金, 这是宪法赋予的基本权利, 受到法律的保护.但是, 享受权利应先尽义务, 权利与义务是相一致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这显得更为重要.因此, 劳动者要想老有所养, 其前提条件是履行养老保险缴费义务, 享受养老金待遇权利与其缴费义务相等同.通过养老保险制度的帮助, 就可以保证劳动者代代相扶、互利互惠.

2.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养老保险为老年人提供了基本生活保障, 使老年人老有所养.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 老年人口的比例越来越大,人数也越来越多, 养老保险保障了老年劳动者的基本生活,等于保障了社会相当部分人口的基本生活.对于在职劳动者而言, 参加养老保险, 意味着对将来年老后的生活有了预期, 免除了后顾之忧.值得注意的是, 养老金的发放与分配是一项社会性的工作, 应体现养老保障社会性的特点, 制定统一的发放标准和比例, 社会性养老金不能因地区、单位的差异而有所不同, 充分体现社会保障公平的原则.

3.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各国设计养老保险制度多将公平与效率挂钩, 尤其是部分积累和完全积累的养老金筹集模式.劳动者退休后领取养老金的数额, 与其在职劳动期间的工资收入、缴费多少有直接的联系, 这无疑能够激励劳动者在职时积极劳动, 提高效率.此外, 由于养老保险涉及面广, 参与人数众多, 其运作中能够筹集到大量的养老保险金, 能为资本市场提供巨大的资金来源, 尤其是实行基金制的养老保险模式, 个人账户中的资金积累以数十年计算, 使得养老保险基金规模更大, 为市场提供更多的资金, 通过对规模资金的运营和利用, 有利于国家对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

二、近年来养老保险中出现的问题

我国现在的养老保险制度还面临着许多问题,表现在如下方面:人口老龄化的压力日益加剧,人口老龄化对于我国未来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构成了越来越重的压力.我国在工业化中期的起始阶段、经济建设资金需求集中的情况下便进入老龄化,使资源配置陷入困境.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部分平衡方式在我国人口老龄化到来时,会造成资金需求的积聚增长,社会负担加重,对国家财政的稳定非常不利.养老保险覆盖范围明显过窄,社会保险的基本定律之一是大致法则,只有当覆盖范围最大时才会最强,目前,就全国而言,除国有、集体企业基本覆盖外,还有部分事业单位、外资企业大多数私营企业以及个体经济从业人员尚游离在养老保险范围外,还有政府机关的公务人员至今没有纳入社会养老保险范畴,占全国总人口80%的农村人口的老年保障问题也尚未解决.这一问题不解决,社会保障关于权利保障、普遍性、平等性等基本原则就没落实,部分公民仍未享有相应的养老保险权益.


三、深化企业养老保险制度的构想

1.养老保险社会统筹层次须不断提高

我国的生产能力和经济水平还很低,与此相适应,养老保险待遇的水平不可能很高.但是,国内、国际的经验教训表明,养老金的待遇标准只能上不能下,只能增不能减,而且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要求搞高待遇的因素将随之增长,单靠国家法定的基本养保险是解决不了的.实行多层次养老保险,可以使职工在整个工作期间逐步积累基金,以保持退休后的生活水平不降低,又使基本养老金水平得到控制.二是可以增加企业的凝聚力,促进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市场经济的主体是平等竞争,单位之间经济条的差别是客观情况,单位为增强凝聚力,吸引优秀人才,除了对在职期间给予优惠报酬以外,还会靠长远的吸引手段来稳定所需人员,手段之一就是为职工举办补充养老保险,这样做,有利于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激励职工多做贡献.

2.建立多元化的养老保障制度

企业补充养老保险是社会基本养老保险的补充,在有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的企业,退休人员由于能够从国家和企业两方面获得养老待遇而保持与在职期间基本相同的经济地位,而没有被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的就业群体,在有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的情况下,也能获得一定保障.但是,补充养老基金的经办机构没有规定.学者们认为,建立统一的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制度是必要的,但是具体经办机构应由企业自主选择,合理的做法是,商业化经营并形成竞争机制.

3.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市场化、规范化

我国经济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有制关系决定的制度、制度决定的体制、体制决定的机制和措施等, 都必然体现出社会主义的特有特征和市场经济的一般要求, 因此, 存在着社会保障体系与市场对接的可能性.同时, 政府职能的经济化, 还需要对社会保障体系尽量少地采用行政的办法而是采用经济的办法建立, 增大保险在整个经济保障体系中的比重, 使社会保障体系在符合社会主义公有制性质, 即保证每个社会成员的正常并不断提高的生存、生活条件的前提下, 更多地转变为由全社会每个成员主动共同参与的体系.

(1) 分别成立级养老保险基金和地方级养老保险基金.为了体现各地方利益, 应同时成立级和地方级养老保险基金, 把企业的国有股转移收入以及级税收收入转移到国家养老保险基金, 各地方所有企业转移收入和地方税收收入的大部分( 如90%) 转入地方养老保险基金,小部分转入国家养老保险基金, 以增强转移支付的规模和能力.

(2) 逐步实现对地方养老保险金转移支付规范化.由于当前养老保险采取的是属地原则, 对地方的转移支付涉及地方间利益的转移.政府应明确制定养老保险金转移支付标准和程序, 保证转移支付公开、公正、公平, 保证转移支付的效率.

四、总结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对我国企业养老保险发展的意义,近几年我国养老保险中出现的问题和对我国企业养老保险制度的深化构思进行了探讨.随着我国老龄化比例的加大和老龄化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的种种负面的影响,只有建立多元化的企业养老保险制度,保证企业员工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这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之一.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