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学机智的培养与发挥

更新时间:2024-02-2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719 浏览:10658

摘 要:当今教师的素养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因素,而在动态的课堂上,教师所展现的教学机智更是决定教学是否成功、是否能够达到教学目的的关键,同时也是教师体现个人智慧的艺术.为此,在新课改推行并深入发展的今天,重新思考教师教学机智的培养与发挥显得尤为重要.

关 键 词 :教学机智 课堂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2)04-0061-02

作者简介:贾丽(1981―),女,山东泰安人,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山东泰安市长城中学语文教师.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教学.

教学机智是指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通过观察敏锐捕捉教学契机,并通过较高的应变技巧,对课堂中出现的动态情况进行适当的引导,同时通过触及学生心理最终达到教学目的.教育机智是建立在教育科学理论基础上的教育经验的升华,它实质上是一种处理教与学矛盾的教学技巧,是课堂教学组织管理的重要手段.它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敏锐地察觉学生身上的细微变化,快速调整教学方案,采取灵活而有效的措施,圆满完成教学任务,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如何才能使教师拥有这样的教学机智呢?教师或许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 厚积薄发

教师若想有教学机智,当务之急是树立适应时代需求的崭新的课程观,树立起“以学生为本”的新课程理念.在课程的设置及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应多从课程门类的多样性,课程内容的可选择性和适应性,课堂教学方式方法的趣味性和丰富性等方面着手,通过把握主线,设计出较为合理的课堂教学方式,但同时也应做好应对课堂动态的心理准备.

同时,教师还需要重视教学反思.教学反思作为教师对课堂教学过程的探讨,是一个教师自身进行思想总结的过程,也可从反思中不断提高,使自己的教学状态更加优化,进而让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因此,教师应当加强教学反思,可以先将课堂中的遗憾进行随堂记录,然后在课下进行反思总结,针对性地将课堂作为对象进行全面、深入的思考和总结,从而使课程的设置或课程内容的安排更符合学生的需求.进行课堂教学时,也应当随时反思,才能使课堂更加机智,使学生真正学有所得.用符合时代要求的课程观武装教师的头脑,在教学中多进行反思,才能真正成为课程的主人,发挥出教学机智的效用.

二、随机应变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所发生的事件均是不可预测的,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预设时,应重点把握住课堂的主线,对课堂发生的一切“意外”随机应变.这是考验教师应变能力的关键之处,更是有效达到教学目的的根基.当“意外”发生时,教师需结合课堂的氛围,学生在课堂中的行为及心理变化,及时变化教学方式,使突发的尴尬情况逐渐转变为活跃的氛围,并通过幽默诙谐的语气来激发学生,使其成为课堂的主体,进而有效达到教学目的.这时,教师应当适时地进行换位思考,使学生感受到尊重,禁止使用责备的语气伤害学生.

例如教学诗词时,由于诗歌鉴赏向来是学生非常头痛的问题,所以笔者在班里开展了“我来讲诗词”活动,要求学生自己做老师,备一首诗或词并在课堂上讲给其他同学听.由于是第一次做小老师,学生都很紧张,笔者指定了课代表做第一个尝试者.为了帮助她顺利完成,课前笔者帮她修改了备课内容,可以说是万事俱备.谁想,真到了讲台上,她竟紧张得一塌糊涂,明明要讲的是《醉花阴》,她却一个劲儿地讲《一剪梅》.结果可想而知,学生们哄堂大笑.课代表的脸红了,一动不动地站在讲台上.笔者突然想到她平时很喜欢唱歌,于是灵机一动,说:“听说xx同学歌唱得非常好,看来今天是想一展歌喉啊,咱们掌声欢迎她唱一首《一剪梅》!”掌声接着就响起来了,小姑娘也没令人失望,唱得很动听.笔者趁机说道:“xx同学将《一剪梅》演绎得情真意切,意犹未尽,我们有请她继续演绎《醉花阴》怎么样?”这一次,在大家的掌声鼓励下,她从容地讲完了《醉花阴》.

三、沟通交流

沟通交流可称为思维变通,它是增进学生与教师之间距离的有效手段,同时也是为教师提供可靠信息的方法来源,更是为课堂发生突发情况打下基础的关键.教师应当从本质上转变对交流沟通的看法.教师要把握课堂机智就应当重视变通问题,这是有效把握教学机智的重要部分,更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

笔者在教授《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抛出了这样一个小问题:赤壁的壮阔我们并没有亲眼见到,但我们却能感受到那雄浑的意境,这得益于词人精练的用词.你认为上阕哪些句子最具表现力,为什么?学生大多认为“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一句最有意境,认为“穿”“卷”等词很具表现力.学生畅所欲言谈出自己的理解,笔者始终倾听着.直到一个女生这样说道:“‘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出了三国复杂的社会环境等”怎么会联系到社会环境呢?笔者不禁愕然.这样的理解显然是不准确的,如果不及时拨正,课堂教学就会走偏.


可是这个学生平日非常内向,很少站起来回答问题,更别说像这样主动回答了.如果强硬地告诉她理解错了,会不会影响她学习的积极性?于是,笔者没有作出评判,反而追问了她一个问题:在“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中,你读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壮阔!”她很干脆地回答.“如果你是苏轼,面对这样壮阔的景致,你会生发什么样的感慨?”“豪迈之情.”“既是生发豪迈之情,那又怎么来得及去联系社会环境啊?”笔者开玩笑地说道.她也了然于心,“我理解偏了等”

四、以不变应万变

要使课堂更加充满趣味性,教师就需要充分发挥主体支柱作用,全面带动学生参与到课堂机智的构建中,正确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及主体能力.教师要树立“培养学生兴趣点,关注学生发展需求”的学生观,通过不断分析总结学生的心理特点、行为模式,不断提高课程的有效性,全力打造一个高效、和谐、活跃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投入到课堂中,并从中获得其所需的知识.“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无法之法,乃为至法”,别开生面的课堂氛围也是有效吸引学生的手法之一,更能够带来意外惊喜.在课堂中通过多变的形式,适时联想情景、联系实际,带动学生有感而发.

例如教学《荷塘月色》一课,笔者正引领学生徜徉在荷塘之时,一个学生突然站起来说:“老师,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是美的,可是,我到清华园看荷塘时却觉得它一点也不美,甚至还有随处可见的垃圾呢!”笔者的思路一下被打断了,但突然想起,曾经读到过类似的案例.于是突然想起王国维的一句话,“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这让笔者顿时找到了突破口.“我们去清华园看荷塘一般是在白天吧?”笔者看到那位同学轻轻地点了点头,于是接着说道,“白天看荷塘是喧嚣的,而夜晚的荷塘是宁静的,适合人思考.那个时代的朱自清是压抑的,是痛苦的,作为进步青年,他对社会不满,却又无力改变,因而内心苦闷.此时的荷塘就成了他情感的载体,而我们并没有这样的情感体验,所以我们或许不会发现朱自清先生眼中美丽的荷塘景致.”学生信服地点了点头,从而更好地理解了文章.

其实,课堂上这样的问题随时都会出现.我们既要纠正学生认识上的偏差,也要保护他们的积极性,这样,学生才会敢于说出自己的见解,才能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为此,只有巧妙地利用教学契机,才能不着痕迹地帮助学生学习必要的知识,将其引向正确的方向.

(编辑:李小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