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环境下的协作知识建构

更新时间:2024-03-0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5674 浏览:119330

[摘 要 ]Web环境下的协作知识建构协作知识建构学习是协作知识建构的一种具体学习方式,它对于促进学生开展各种高级认知活动和提高学生共同解决与处理问题的能力具有明显的作用.文章依据相关理论,对Web环境下的协作知识建构的相关理论、内涵、重要特性、基本要素、生成机制和保障机制进行了探讨.

[关 键 词 ]Web环境:协作知识建构;特性;基本要素;生成机制;保障机制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2)11-0102-06

随着社会建构论、情境理论、群体动力学、活动理论、教学互动理论等研究的兴起,教育的理念逐步关注学习的社会性、集体(社区)知识的建构和改善.协作知识建构(Collaborative Knowledge Building)目前已成为课堂教学与互联网环境下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Web环境下的协作知识建构是当前网络教学研究关注的热点之一.

一、Web环境下的协作知识建构的相关理论及内涵

知识时代的教育所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帮助学生如何获取现有的知识和技能,而是帮助他们学习如何产生和运用新思想,并将新思想贡献到新知识的创造过程中.“学习是知识建构”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已成为当今众多学者关注的问题.知识建构是对社区有价值的观点和思想的产生和不断改进的过程,其目的是通过社区中大于个体贡献之和的集体贡献来实现的.这一概念最早是由加拿大学者斯卡德玛利亚与波利特(SCardamalia&Bereiter)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的.在此基础上,野中郁次郎(1994)提出的知识转化SECI模型,将知识建构的过程分为个人知识建构与社会知识的协作建构两个维度.Gerry Stahl等认为,有时依靠个体的独立学习并不能使承担的任务或问题得到解决,这时就需要通过协作进行知识意义的共同建构,也就开始了学习的社会化过程.协作知识建构就是在此基础上提出的,是指个体在特定的组织中互相协作、共同参与某种有目的的活动,最终形成某种观点、思想、方法等智慧产品的过程.它强调的是先由学习群体公平、自由地进行思想与观念的交流,在“产生冲突-解释与澄清-冲突解决”的过程中达成一致,形成学习群体认可的公共知识,再由群体中学习者个人将这些公共知识内化为个体知识.

在当今信息化社会中,绝大多数工作都是在特定的群体环境中由群体成员互相协作、共同完成的.人们的工作方式明显地具有群体性、交互性、分布性与协作性等基本特点.教育焦点应由脱离情境的单一性学习向集中知识的协作建构和交互性学习的中心转移.创建开放的学习环境,已成为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与设计指南.以多媒体和通讯技术为基础的网络技术,由于具有共享、协作等特点,可以为协作知识建构创设全新的学习环境,以便成功实现知识共享与知识创新.Koschmann认为,在网络学习领域已经形成了如何看待学习共同观点,即“学习是一个协作知识建构的社会过程”(Brown&Campione,1994;Scardamalia&Bereiter,1996).

通过研究和总结,笔者认为,Web环境下的协作知识建构是指通过多媒体与网络技术,为学习者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认知、协作工具与资源,强调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让学习者在某特定社区中互相协作、利用知识和技能解决一系列实际问题,共同参与某种有目的协作解决问题活动,最终形成某种观点、思想、方法等智慧产品的过程,最终达到对知识的建构.

二、Web环境下的协作知识建构的重要特性

在传统教育理念中,学习的目标是为了增强个体知识.知识建构思想的出现,使得教育的理念转移到关注集体(社区)知识的建构和改善上来.学生作为学习者社区中的成员相互协作,以创立、优化和改善他们自身的知识(Bielacyzc&Collins,1999).协作知识建构的特点包括:学习任务情境性、学习过程协商性、学习环境协作性、学习结果生成性.这些特点决定了学习者在进行协作知识建构时需要不断地进行交流、反思与协商,才能获得独特而多元的公共知识、思想与观念,从而完成学习任务或解决问题.协作知识建构的目标是为学习群体形成具有某种价值的公共知识,而不是简单地提高学习个体头脑中的内容,它关注的是群体知识的建构和改善.

Web环境下的协作知识建构的目标是让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提高知识获取、问题解决和自主协作等方面的能力,达到多维度协作知识建构和经验建构,促进其开展各种高级认知活动、提高共同解决与处理问题的能力.它具有开放的网络学习环境,强调师生平等的协作关系,以集体协同效应和团体成绩作为激励,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及创新知识的能力培养.

通过研究和分析,笔者认为,Web环境下的协作知识建构应具有以下特点:

1.主体建构性

传统的知识观强调知识的确定性和客观性,认为学习是接受知识的过程.建构主义明确指出知识不是对世界的描述而是学习者对世界的建构,学习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经验间双向的相互作用建构自己经验体系的过程.学校教育应该促进观念的转变和知识的生成,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和全员性,而不仅仅是观念和知识的传递.

2.协作建构性

个体建构的知识未必是合理的,所以它需要与群体或共同体进行交流,在协商过程中追求知识建构的合理性(钟志贤,2005).学生分工协作、协商交流共同建构社区知识的过程,协作活动是学习活动最重要的环节.通过协作和互动获取知识,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一种体现.知识建构流是有效教学的核心(宋述强,曾小牧,2005).知识建构中的探究通常在小组中进行,在小组中需要把个人的理解进行公开,组中的交流与对话是严肃认真的,集中于解释和表达学习者个人对问题的理解.通过个体建构和协作建构结合,取长补短,不断协商、质疑和反思,多维建构个体知识和公共知识,促进知识和观点的共享,提升学习者的思维品质.

3.面向群体公共知识建构性 传统的教学关注学生个体成绩、能力和前途,却忽视了为公共知识的建构提供社会性结构和动态发展的机制.21世纪教育的理念逐步关注学习的社会性、集体(社区)知识的建构和改善.每个成员都能为集体知识的增长做贡献,创造新的知识是每个成员的一项重要工作.组织内的知识共享能导致知识的革新和增长.小组的共同目标是达到对问题的理解和解决.知识建构是在小组中通过协作、反复讨论并持续对观点和解决思路进行修正,逐步达到收敛和一致的过程.

4.知识建构环境的情境性、社会性、网络化、共享化和协同化

传统课程教学仅仅关注到显性知识,忽视了隐性知识.根据学习内容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活动方式,旨在促进问题的解决及促进人们隐性知识的显性化.协作知识建构的一个条件是学习者将先前的知识带到该情境中,通过特定的情境使问题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经验发生联系,积极进行头脑风暴发表个人见解,这样不同的观点和主张就可以得到解释,达到对观点的共享.Web环境下的协作知识建构是在网络支撑环境中进行的,网络上丰富的学习资源为学生自主建构知识提供保障.学习者的知识建构过程需要一定的环境来支持,这个环境不但能够为学习者提供一些认知工具,同时还为学习者之间的交流协作、协同工作、共享知识提供平台.学习环境为学习者提供获取、使用、操控、评价信息、阐释和反思学习结果与过程的机会,学习者能够亲身体验并参与真实问题求解活动及其策略应用.

5.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实践性

教学中存在活动主导型和知识主导型两种极端.前者把师生的注意力都放在各种任务和活动上,为活动而活动:后者只关注知识的传递,造成的后果是学生知道答案却不知道问题是什么,不知道所学知识究竟可以用来解决什么问题.在信息时代的今天,如何运用已获取的知识解决学习生活、社会生活的问题,从而提高学习者的实践能力和创造性思维是基于问题的协作知识建构的最终目的.重视知识技能的应用、问题的解决,而不在于掌握知识的量,关注学习者对所学的知识有所选择、判断、解释、运用,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三、Web环境下的协作知识建构过程要素分析

国内外已有很多学者对于协作知识建构过程从不同角度进行了一些研究.Harasim(1989)探讨将协作知识建构的过程分为共同探讨观点、相互评估、检验论证、相互质疑、协商综合等阶段;Gunawardena(1995)则从学习者交互的角度,把协作知识建构过程分为共享和比较信息、发现和分析观点间的差异、通过提出新建议共同建构知识、成员间达成共识并应用新知识四个基本阶段;Hansen等人(1999)提出了六阶段,包括:小组形成、问题设置、规划、研究阶段、工作总结、评价,宏观地描述了协作知识建构从小组形成-研究过程-总结评价的过程,这对如何组织宏观教学过程有很好的指导意义,同时也体现了协作知识建构的微观过程,如观点的共享、协商、创作形成研究结论和作品.

Fisher等人(2002)认为协作知识建构过程包括4个阶段,即:任务知识的具体化、任务知识的抽象化、形成基于冲突的意见和形成基于整合的意见.Gerry Stahl(2003)的研究则基于社会建构主义对学习的解释,构建了协作知识建构的过程模型,对协作知识建构微观过程按照小步骤进行的具体描述,包括问题、话语表达、个人公开陈述、他人公开陈述、选择式讨论、辩论和推理、意义澄清、共享理解、观点协商、协作知识、形式化和客观化、人工产物及其表示等11个阶段.

国外的研究者们对Web下协作知识建构所面临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如Goodman等人强调了会话的重要性、Martinez等人探讨了学习者的参与对协作知识建构质量的影响,Stahl和Hesse从社会实践的角度分析了网络协作协作知识建构,认为协作知识建构过程有六大要素:头脑风暴、话语表达、反应、组织、分析和概括(Stahl,1999).国内的研究者则对分组、策略、模式构建和交互等进行了探讨.从设计的角度提出基本组成要素包括六个部分,即学生个体、学习小组、学习内容、学习目标、辅导教师和协作学习环境(马云鹏,2001).从活动理论的出发,将协作知识建构活动分为九个基本组成要素,即学习目标、学生个体、网络学习环境、学习任务、学习策略、学习小组、分工、教师和学习成果(陶李,2007).甘永成博士(2004)从宏观和智慧发展的角度,对学习论坛知识建构过程进行了编码分析,包括:提问、解释、澄清、冲突、支持、辩护、评估、知识建构、综合和反思九个要素.庄慧娟和柳婵娟(2008)从活动的角度,按学习者活动的内容分为分享、协商、共识和应用四个阶段.谢幼如(2007)探讨了网络课堂中的协作知识建构过程,提出了该过程包括共享、论证、协商、创作、反思五个阶段.

通过对协作知识建构活动过程系统结构化的理解和综合分析,从知识建构和智慧生成的角度,笔者认为,Web环境下的协作知识建构的过程的组成要素分为两个层面:

1.组内协作知识建构层面的组成要素

(1)共享.学生利用网络、环境、资源和工具进行基于面对面和网络环境相结合的以问题为核心的自主探究学习,并同时发表陈述、头脑风暴,达到观点共享.

(2)协商.学生进行观点协商、认知冲突、质疑辩论,对关键认知冲突进行选择式的讨论、意义协商,通过协商不一致的观点形成共同的小组观点.

(3)论证.学生在新旧知识经验问的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学习者之问的相互协商而建构比较全面、准确的个人建构和小组共有知识、共同观点,整合共同观点到某一给定任务的共同解释或者方案中,达成共识,形成协作知识.

(4)共识.概括总结达成共同理解,双向互动、多维建构,形成小组协作知识,达成小组共识.

(5)反思.小组和个人在整个过程中反思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和纠正,形成良性反馈.

(6)创作.创建共同知识、物化协作建构的知识.应用协作知识进行作品的创作,形成解决问题方案或小组作品,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集合小组所有成员智慧的报告,并进行团队研究成果展示. 2.组间协作知识建构层面的组成要素

(1)成果展示.小组生成智慧制品和对其成果进行展示是协作知识建构的重要目标.

(2)组间对抗.对观点进行协商论证成为各方观点交互、质疑、冲突和协商的形成集体高层次协作知识建构的交锋和发展的关键过程.

(3)协作知识.小组进一步阐述自己原有的观点,在讨论、协作中纠正、完善集体观点.

(4)评估反思.每个小组协作知识汇聚后,相互评价和共享理解,持续反思,对组间形成的观点进行客观化和反思总结和完善,达到梳理和建构.

四、Web环境下的协作知识建构的生成机制

通过对协作知识建构的内涵、主要特性、过程系统的理解和综合分析,笔者认为Web环境下的协作知识建构的生成机制如下:协作知识建构过程由输入、协作和输出三个阶段组成.输入是指输入学习共同目标;协作是指以小组为单位,相互交流,包括组内和组与组之间;输出是指结果,即完成集体知识的建构,共享学习成果,即“意义、知识、智慧共享”.

1.输入

(1)问题情境.建构一个基于问题情境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协作学习的真实情境和问题情境,组织学生进行科学选题,提高协作有效性.

(2)小组任务.以协作小组作为教学组织基本单位进行团体设计.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责任分工是进行小组协作知识建构的关键要素.对调查或研究进行规划,确保小组建构知识目标与个人知识意义建构的目标相统一.确立组协作运行的绩效基本规则,明确小组任务、共同目标、组运行计划表、奖惩激励措施,明确成员个体职责和小组进程与自加工的有效反馈机制,保障协作小组的运行轨道.

2.协作

(1)组内协作知识建构

小组内的学习者形成积极的正相互赖关系,进行有效基于面对面和网络环境下的以问题研究为主的混合式团队协作建构学习,共享、协商、论证、共识、反思和创作的系列循环或微循环活动,达到协作共识的建构和问题解决.

(2)组间协作综合建构

心理学家的研究指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与教师和所学习的知识交互,而且要与他们的学习伙伴交流.在这一阶段,每个小组进行成果展示、组间对抗、协作知识、互评反思.在小组观点汇聚、共享理解、协商论证中进行协作多维建构,达成集体共识,形成集体共同知识.

3.输出

(1)协作知识

观点汇聚、共享理解、概括总结、互动多维建构,达成协作共识,形成集体共同观点.结果的表征包括将其形式化与客观化、人工产物及其表示和智慧共享,即小组集体获得研究问题或目标的结论,采用报告的形式撰写,通过网络、环境、资源和认知和协作工具,将创作制品共享.

(2)评价和反思


协作建构会促成学习者之间形成共同的解决方案,或者对于给定事实的某种评价,我们可以采用不同的途径形成所需要的共同观念,如采用考试(学生)或者社区(工作、伙伴检查)进行多元评价.反思整个协作知识建构的过程,总结收获与不足,提出改进的方案,培养学习者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深层次共同建构共同知识.

(3)多维建构

各小组协作知识进行共同探讨、相互评估、检验论证、相互质疑,协商综合,最终形成较为完善的、客观化的集体协作知识或观点,达到多维协作建构的最终目的.

五、Web环境下的协作知识建构的保障机制

1.课堂教学关系的彻底转变是先决保障

(1)确保学生主体地位

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协作知识建构活动的先决条件.学生主体的活动是学生认识、情感、行为、思维、智慧发展的基础.现代教学论也强调,学生才是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学生的主体性表现为学生在整个过程中,从学习目标、内容、过程、方法到结果等方面都体现出自主性的特点,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即自觉、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通过与教师、其他同学及媒体技术的互动进行知识的交流、思维的碰撞,并能根据学习要求与所处的学习环境进行自主探索、协作学习,以实现共有知识的建构与生成.

(2)确保教师主导作用

教师将由传统的传授知识转变为协作知识构建的设计者、向导、管理者和组织者,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辅助者.这对协作学习成功与否起着关键作用.在小组协作知识构建过程中,任务的设计、分工、实践等都由小组成员拥有高度的自主性,而教师“导”的作用体现在决策方面,如确定小组任务、运行规则及评价标准.同时教师对新的教与学方式策略(尤其是协作策略)应提供指导运用、反馈调控以及协作建构过程中适时引导交流、监督和介入,为学生提供帮助,解答他们协作中出现的问题,促进学生间的互动,促进学生多维意义建构,并有效评定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并反馈建议,作出最后全面的详尽的总结,得出经验与教训,提高小组协作知识构建的效率.这是小组协作知识建构得以顺利进行并发挥优势的重要保证.在网络上的监控方面,若要教师能通过学习系统对学习过程进行有效管理,需要满足过程耦合、绩效提升、数据可信和习惯养成四个基本条件(黄荣怀,陈庚,张进宝等,2010).

2.知识建构环境建设是基础保障

网络环境下采用层级结构实现多种观点的交流可以进行多点对多点的复杂讨论,克服了人类短时记忆、基于纸张的写作或分享草稿与文档的局限性,使更加有效的小组认知成为可能,使得不同协作范围内(从小的课堂项目团队到全球性的开放资源)的复杂观点交流成为可能.该支撑环境能突显知识建构的协作性,主要体现在网络、环境、资源和工具对整体学习过程和主要环节如问题情境、小组任务、协作建构、评价反思和多维建构的支撑作用.关于技术促进学习的定律中,要使学习者获得由于面对面教学的效果,数字化资源需要满足内容需要、难度适中、结构合理、媒体适当和导航清晰五个基本条件(黄荣怀,陈庚,张进宝等,2010).在信息资源方面,教师必须对信息资源进行整合、设计并提供相应的信息资源和搜索方法,有效地促进学习者对知识的建构,提高学习效率.资源设计中信息量要足够,且与所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同时,资源结构要合理,要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同时要具有层次性,以便满足不同程度学生的需要;另外,资源的表现形式要多样化(文本、图形、动画、录像、案例等),要便于检索和查找.

3.以协作加工为目的、体现协作互动、社会交互的学习社区的建设和管理是核心保障

若要学习者在一个虚拟学习环境中能像“教室”环境一样交流,甚至能优于现实环境,需要满足群体归属感、个体成就感和情感认同感三个基本条件.Plantamum等人的研究发现交互不仅有效地提高其质量,并且也可以通过虚拟学习社区提高个体学习者获取知识的质量.Woodruff将社区定义为“由个体组成的群体,他们参与到以提高协作知识建构为目的话语交流中”.社会互有利于支持认知加工和创设社会空间,参与者在其中可以建立相互信任关系,并且可以分享彼此的价值观和信念,鼓励隐形知识分享,并且作为基于经验的学习过程的一部分,可以创立一种小组的归属感,可以避免协作者在网络环境中产生孤独感.

六、总结与体会

协作知识建构是一个不断发展,周而复始,螺旋上升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小组过程位于系统底层,是协作知识建构过程发生的根本动力.小组成员结合先前的实践经验,通过个人反思和小组反思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充分发挥Web环境下的协作知识建构优势,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内在动机、提高学习任务的成绩、产生高层次的思维能力,能在认知水平、社会能力、思维方式和学生满意度等方面进行有效改善.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高校教学信息化创新推广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09tjk053)和暨南大学第十二批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侨校内外招生E-learning特征与教学信息化创新推广实践》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赵海霞,暨南大学网络与教育技术中心,高级实验师,硕士,研究方向:教学信息化.

收稿日期:2012年7月10日

编辑:李婷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