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能力培养

更新时间:2024-04-0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500 浏览:9122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 我国基础教育正在开展广泛的教学改革探索.许多研究者指出,实施素质教育,要变传统教学为“创新性教学”,“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教育业已成为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因此,基础教育教师必须掌握和善于运用创新性教学艺术.那么对初中数学教学如何体现创新性教学的探讨就有了重要的意义.对此问题.本人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在这个问题上作了深入地分析和探讨.

一、提高自我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要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要做到一下四点.

1、克服对创新认识上的偏差,创新不是脱离教材的活动,如小制作、小发明等等;创新也不是借助问题,让学生任意去想去说,说得离奇说得走入极端;其实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都是创新.

2.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创设宽松氛围,竞争合作的班风,营造创造性的环境与沃土.

3.充分鼓励学生,创设情境激励学生打破思维定势.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等

4.注重能提升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总结环节.

二、构建课堂气氛,促使创新思维展开

创新教育的课堂上中,教师应努力营造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环境,营造一种尊重学生,鼓励学生提问、概括检测设和陈述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校教育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充满活力的学习氛围.要让学生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在自由、安全、愉悦的氛围中表现出来.因此,教师要创设一种信任的氛围,使每个学生能够处处感受到教师的热情和关怀,教师要大胆放手让学生有选择地,较自由地开展实践活动.其次是尊重.尊重意味着把人看作是独特价值,有能力,有自我指导能力的行为主体.在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授之以法,教与学相结合,在广泛的教学合作中,优化教学效果.为了让学生有充分的自由创新空间,要减少一些不必要的限制和规定.过多的限制会阻碍学生的创造力的培养和发挥.一句话就是要营造一种有利于学生创新的课堂气氛.

1.课堂的特征;

课堂特征之一是问题性.学生对问题感到困惑并产生积极求解问题的愿望,是创新的前提.教师要创造性地设置问题的情境,营造一种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氛围.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观察讨论,独立思考地去发现问题,把握问题的实质,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思维方式,探求多种求解的途径,让学生开放式地解决问题.课堂的特征之二是探究性.传统的教学活动以“告诉”方式让学生“占有”人类已有的知识经验,造成了学生被动的接受方式.课堂是师生共同探索的过程.教学中师生要积极开展双向交流各抒己见,开放彼此对问题的认识,阐明各自的观点,看法的原因和理由,平等公正地进行讨论,验证各自不同的见解,要让学生在探究氛围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规律.课堂的特征之三是个性化.没有个性,就没有创新,就没有特色.课堂要营造一个个性得以自由发展的宽松氛围.要使学习轻松的学生发挥其特长的优势,使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不因为有错误观点而受到冷嘲热讽,要消除他们对学习的“恐惧”,使每个学生都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2.如何营造浓厚的适宜创新教育的氛围;

(1)数学教师自身要具备创新精神,这是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形成,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不可忽视,教师本身所具有的创新精神会极大地鼓舞学生的创新热情.因此教师应充分调动自己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努力提高创新能力,掌握更具有创新性、更灵活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

(2)营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和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较适宜的“气候”和“土壤”.转变教学理念,使得教师和学生从高度紧张的机械的知识传授中解脱出来.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转变过去教师“教”和学生“学”并重的模式,实现由“教”向“学”过渡,创造适宜于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活跃的课堂气氛,从而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的教学环境.

(3)创造一套适应创新教育的课余活动.扩展学生数学知识体系结构,扩大学生视野,真正提高学生素质,着眼于未来.

三、“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教学活动是一种实践,这种实践必须让学生有广泛的兴趣,教师必须明确怎样教,怎样引导和鼓励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接受新东西.

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以传授课本知识为主的特点决定了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中心地位.新的教学观念认为数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主要靠学习者自己领悟和实践得来,而不是单靠教师的传授与灌输.同时,初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及计算能力都比较差,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改变那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采取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从被动地学习者转变为主导的参与者,把教师的教建立在学生学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培养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平等参与意识,从而激活课堂气氛.例如,可以在数学课堂中创设一些问题情境,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归纳.这些活动可以是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加强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促使他们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体,变被动为主动,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表达的机会越多,他们的兴趣就越浓,越能培养他们的创新性人格、创新性思维和创新性技能.


四、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创新精神

1.抓住心理特征激发创新兴趣;

兴趣是创新的源泉、思维的动力,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引发学生创新的兴趣,增强学生思维的内驱力,解决学生创新思维的动机问题.初中生,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教师应抓住学生的这些心理特征,加以适当的引导,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创设问题情景,培养思维的探索性;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只为讲而讲,学生容易乏味,激不起兴趣,在此情景下进行教学收不到好的效果,如果先给学生创设一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进入情景之中,赋予生命力,使学生在情景激发的兴奋点上,寻求思路,大胆创新.创设问题情景就其内容形势来说,有故事法、生活事例法、实验操作法、联系旧知法、伴随解决实际问题法等;就其意图来说,有调动学习积极性引起兴趣的趣味性问题,有以回顾所学知识强化练习的类比性问题,有与实际相结合的应用性问题等.

教学实践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多方位的,既需要教师的主导,也需要学生的主体,只有师生共同的配合下,才能教学相长.今后将不断探索,总结经验,力争取得更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