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问题—讨—反思”式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更新时间:2024-03-1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8680 浏览:124778

摘 要 :传统初中数学走的是“教师讲学生练,一切为了考试”的单调式教学模式,因教师问题的单向性而导致了学生问题意识的匮乏.在新课改下,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为过程的问题能力培养被提上了议程.“情境—问题—讨论—反思”式教学正是要关注知识的发生和形成过程,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和问题能力培养的新型教学模式.

关 键 词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情境;问题;讨论;反思

在初中教学中实施“情境—问题—讨论—反思”模式进行教学,是要让学生在问题情境的引导下,通过教师提问或自己发现并提出问题,在交流讨论中得出结论,通过反思来促进发展.“情境—问题—讨论—反思”式教学要构建的是一种开放性的、问题情境性的、探究性的教学模式.下面,结合初中数学教学实践做简单分析.

一、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数学学习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而初中学生的抽象意识还处于发展中,认知以直观为主.传统教学中是教师将教科书“捣烂”了来“喂”给学生,这个“捣烂”的过程在教师看来是一个精简和分析的过程,其实更多的是对生活的抽象,故而很多学生会在学习过程中对教师不厌其烦地讲授的“真理”失去兴趣.其实,知识源于生活,尤其是初中数学中的很多知识是和生活紧密相关的,教学中教师要利用这一点,通过情境的创设来引导学生实现从直观到抽象的过渡.

在教学中,设置问题情境的方法多种多样,如悬疑情境、问题情境、实验情境、类比情境、故事情境等,但无论哪一种情境,目的都是要让学生在情境中去发现问题,得到兴趣的激发.以悬疑情境为例,悬疑情境是要在新知学习之前给学生造成强烈的认知冲突,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平方根”的教学中,教师先说大象和蚊子的体重是一样的,当然学生会对此感到非常疑惑.于是,进行验证,设大象的体重为x千克,蚊子的体重为y千克,他们的体重之和为2w,就有①式x+y等于2w.将①式的左右两边同时加上(—w—y)得到②式x—w等于w—y,将②式两边同时平方得到③式(x—w)2等于(w—y)2,再开平方就可得到x—w等于y—w,那么自然得到x等于y.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大象的体重怎么和蚊子一样呢?接着教师再引入平方根的学习,学生带着疑惑和好奇心,兴趣增强,效率得到极大地提高.

二、根据问题情境,设计探究问题

在教学中,教师提问容易出现两种情况,一是问了没有人回答,多为问题太难;二是问题提出后,学生根本“无动于衷”.这些问题笔者将其称为“无效问题”,无效问题不仅占用课堂时间,对学生的探究性获得开展也无任何益处.如,在“函数的概念”的教学中,有的教师就提出了“什么是函数?它的定义是什么?”再如,有的教师则是“照葫芦画瓢”,备课时直接从某本教参书上截取一些问题,然后根据教学内容适当改变,结果学生被问题纠缠住了,研究了半天却不知道该做什么.如,让学生指出“以每小时50 km匀速前进的汽车,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由某一天气温变化的曲线所提示的温度和时刻”中的变量以及变量之间的关系的表达方式后,再在变量间找共性,然后进行检测设求证.

提问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构建,所谓构建其实就是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那么,问题就必须能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并通过探究而达到预期目的(教学目标).还是在“函数的概念”的教学中,教师先以某一水库储水量的测定来导入,当学生知道通过测量水深来间接地测量储水量时,根据表达式来对变量进行分析,从而对一个变量表示另一个变量的目的有了了解,进而深入到函数本质属性的探究中.

三、合作讨论交流,突出重难点

讨论交流的好处首先在于学生在讨论中,是“同一等级”之间的交流,学生的心理距离会缩短,从而让学习交流更加自由;其次,在讨论交流中,对同一问题,不同的学生思考的角度不同,那么,参与讨论的成员就会获得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再次,当学生对某一问题感到困惑时,在参与讨论中得到了解决办法,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积极意义.

以“概率初步”中的随机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以及随机事件结果的稳定性的学习为例.首先,教师可将学生根据班级情况而分为不同的小组;其次,各小组成员每人进行10次抛硬币的试验并用表格记录结果;再次,组内对结果进行讨论并对出现的原因进行讨论、分析,小组成员将成员的测试结果进行累加并做汇总表;最后,全班进行累加来探究规律.通过合作探究发现,当人数越多时,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越不确定,而结果则表现出更强的稳定性,目标达成,重点突出.


在新课改中,自主式探究性学习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所选用的方法并非是单一的,而是在以一种方法为主的基础上渗入多种方法.在“情境—问题—讨论—反思”式教学渗入自主式探究性学习,目的就在于促进学生参与到知识探究中,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四、针对结果反思,在反思中发展

学生的发展过程是一个螺旋式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认知需要得到不断的强化和自我反思,如此掌握的知识才会更加牢固,才能促进技能的形成.

在反思过程中,首先是自我反省.如,对同一个问题,试问“我的计算结果是否正确?”“我还能不能找到更好的解决办法或者其他办法”等,这是让学生形成一种思维习惯的基础.评断阶段则更多的是对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反思,如方法是否恰当、思路如何、结果对否等.觉察阶段则更多的是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如本课所学我是否掌握了,哪些还不到位,这个问题有几种解决办法,某个定理是如何进行求证的,什么情况下要用什么样的解题方法等.如“已知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高等于腰长的一半,则顶角等于 ”,结果学生大多算出是30°.这是受思维定式的影响,在觉察阶段就需要认证思考,三角形的高不一定就是在内部,根据不同的三角形就可能出现不同的结果,由此也可以得到150°这个答案.

其次要在确认的基础上总结提高,即通过对成功或失败的原因进行分析,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在分析、对比中进行自我总结.

总之,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以“情境—问题—讨论—反思”式教学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探究,对提高教学效率是大有裨益的,今后教学中还需不断研究、丰富、总结、提高,以期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