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中国画的影响

更新时间:2024-03-3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3302 浏览:155242

摘 要:我们知道任何一种文化,都是有理论以及思想的,哲学作为人生观及世界观的总结,影响着文化的发展.中国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之一,也必定受哲学的影响,自从引进马克思哲学以来,美术界发生了很大的变革.没有生活也就没有艺术,而如何去发现生活中的真,这就是艺术家必须要探讨的,并且也是区分生活和艺术的根本.

关 键 词 :哲学;中国画;传统文化;生活;艺术

中图分类号:J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9-0191-02

在人类艺术史上,历写作技巧论家和思想们从不同的角度考察过艺术的本质与特点,提出过不同的理论主张和思想观点.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艺术是人类的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

我们知道任何一种文化,都是有理论以及思想的,哲学作为人生观及世界观的总结,影响着文化的发展.我国国画艺术源远流长,魅力无穷,所以能够让毕加索生出感叹:真正的绘画艺术在东方.中国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之一,也必定受哲学的影响.有人持论:“中国画的笔墨性是中国画的艺术本体性”,强调中国画的笔墨性是中国画区别于其他画种乃至其他艺术的本质特征.中国画的笔墨性是中国画的本质特征.钩勒、皴擦、渲染及构图,这些国画创作的基本技法的运用无一不依赖于笔墨,客观物像在国画创作中的具像及作者感彩的表达、诗意化意境的开拓都离不开笔墨.国画是与我国整个民族文化传统相关的“文以载道”,要求创作要有时代气息,符合时代要求,满足时代需要.

自从引进马克思哲学以来,美术界发生了很大的变革.西画的引进,尊重客观物象的写实主义对中国画的影响最大,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的唯物主义史观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生活实践是创作的基础,无论哪一种艺术创作都不能离开这个原则,没有生活实践,也就无法总结出有意义的理论.古往今来,艺术创作是真正的艺术家所追求的目标,他们用毕生的经历去完成一项自己喜欢的事业,力争达到个人的理想,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当代绘画大师齐白石、吴冠中、林风眠、潘天寿等人的作品和理论文章,都是从现实生活中来的,是有着丰富的内涵的,他们引领着国画艺术的方向,他们的作品无论在技法上和境界上都继承了传统而又不拘泥于传统,创作出了自己的东西在里面,让人看到画就能感受到里面的韵味.他们的成功无处不与自己的生活和实践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没有生活也就没有艺术,而如何去发现生活中的真,这就是艺术家必须要探讨的,并且也是区分生活和艺术的根本.艺术是来源于生活的.生活对创作的重大意义,过去仅是限于概念的理解,甚至有人还抱着怀疑的态度;但现在不少同志已领悟到:不到实际生活中深刻钻研,便不可能搞好创作的道理,并见诸于行动.从李可染的《漓江胜览》、傅抱石与关山月合作的《》等中我们看到了祖国山河的壮美和异国风光的秀丽;从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郑板桥的《竹》等中我们看到了形态各异的动物和植物的美;甚至于从西方绘画米开朗基罗的《大卫》、安格尔的《泉》等中我们看到了男性和女性的人体美,这些艺术作品都是艺术典型.但是同时艺术又高于生活的,北宋范宽的著名山水画《溪山行旅图》更能说明艺术来源于生活并且高于生活这点,这幅气势磅礴的作品反映的并不是某一座具体的山,而是根据某一典型的情境高度概括出秦陇以至中国北方山峰峻拔浑厚、雄伟壮观的共性和普遍性.鲁迅曾说:“因为世间实在有写不进小说里去的人.倘写进去,而又逼真,这小说便被毁坏.譬如画家画蛇,画鳄鱼,画龟,画果子壳,画字纸篓,画垃圾堆,但没有谁画毛毛虫、画癞头疮,画鼻涕,画大便,就是一样的道理.”因此艺术来源与生活,但又不是现实生活,应该高于生活,而艺术创作就是要把现实生活中各类事物不那么明显的本质真理形象的揭示出来,使观众能通过艺术作品能够欣赏美.“美的规律”是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来的.他在分析了人作为“类的存在物”,其有意识的生命活动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后,说:“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

现在面对多元化发展的社会,国画的创作也都各有门类.对于一些创新大家也都各说纷纭,创新不能没有继承,厚今绝对不能薄古.当然继承优良传统也不能泥古不化,要有不断的创新.成功的创新能带来真正的繁荣、发展,能推动历史的前进,但是根本点是国画的基本特征或普遍性特征不能丢.苏珊朗格在谈到原始艺术对事物的模仿时说:“虽然这种原始的模仿忠实于原始人所看到的事物,但它永远也不可能是普通意义上的复制或仿制,它本质上是一种具有偏见的解释,它模写下的东西仅仅是那些使原始艺术家觉得有意味的东西.”因此,作为真正意义上的国画创新,必须立足于以优良传统做基础并且广泛吸收其他优秀的创作成果,别具慧眼地挖掘客观现实中的美,然后再满腔热情、心手双畅地将之表现出来.其实质上是在国画传统与现实要求相统一、内容与形式相统一、普遍性要求与个性化创作相统一基础上的成功创造.我们对待优秀国画传统应持的态度,首先是要尊重传统,努力打进去,吃透它,然后再全力冲出来,推陈出新,这样才会有自己的东西在作品里.我们要知道的是任何继承和借鉴是替代不了创新的.

对于作品的创作有主要影响的主要是接受美学的主要观点,直接受到马克思消费对产品和生产影响有关论述的启发.当代由于外界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使得国画的走向也层出不穷,当代是一个多元化的时代,对于国画的要求没有条条框框,因此一些创作的题材也多种多样,接受美学认为,接受活动对作品和创作的影响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作品要通过欣赏才能成为真正的作品.“例如一部小说,在未经读者阅读之前,只不过是一叠印着铅字,经过装帧的纸张,就像一部电影在与观众发生关系之前,只不过是一堆正片胶卷;存放在博物馆仓库里的雕像,只不过是一块具有某种形态的石头、或者木头、金属一样.”(5)第二,作品通过接受才最后完成.接受美学认为,画家所创作出的作品,在未经过主体的参与和接受时,仅仅是包含了许多不确定性和空白点的“框架结构”,只有当这个“框架结构”被接受者体验、加工、补充和创造,作品才最终完成,这样才能体现作品的社会意义和审美价值.接受者绝不是被动部分,而是一个形成历史的力量.没有作品的接受者的积极参与,一部作品的历史生命是不可想象的.第三,相对来说,只要有了欣赏者的介入,就国画而言,根据需求的不同,或多或少都会受到影响,接受活动促进新的创作需要和创作前提的产生.接受美学认为,艺术作品的接受活动会反作用于画家,是画家产生新的创作需要和创作前提的推动力,是影响进行创新活动的潜在因素.


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应该是一种严肃严谨,认真学习不断积累的态度;是一个将伴随画家一生,而且是痛苦艰辛远远大于快乐安逸的过程;更是画家独立的人格魅力,全面地艺术素养,健康的审美品位,个性化风格化的精神的绽放.我们有理由相信,国画的创新是多样化的,国画的发展是无止境的.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