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的自主探究学习

更新时间:2024-03-2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5368 浏览:118145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兴趣是探究的起点.儿童年龄小,见识少,好奇心强,对未曾见过的事物或现象都感兴趣,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年龄特征、认知规律等因素,抓住思维活动的特点,通过各种途径创设与教学有关的有趣的教学情境和氛围,使其产生跃跃欲试的探索意识,乐于去探究.例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同学们,请你们随意说一个数,老师便能很快的判断出能否被3整除,不信就来试一试.”学生的好奇心被激发,为了难住老师,他们从二、三位数,说到了十位以上的自然数,结果都被我准确的判断出来.此时学生的好奇心被老师的快速回答所折服,心里非常的好奇,惊讶!此时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诱惑力促使学生探究和发现其中的奥秘,同时也诱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将学生自然的带入到对新知的探究.

二、、营造氛围,使学生萌发自主探索学习的意识

要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教师首先要充分尊重学生,把学生视为有人格的、平等的、自主的人,这样他们才能因亲其师而信其道;其次,在教学中教师要支持、鼓励、肯定、欣赏学生在课堂上一切为探索知识而作的言行及稚嫩的结论,使学生始终处在一种心理安全、心灵自由的无拘无束的精神状态下,这样他们才敢于参与也乐于参与探索学习,久而久之,就能形成主动探索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例如在教学“圆柱的体积”时我让学生们自由的把圆柱转化为我们学习过的图形后在解答.学生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见解,有的见解甚至是我始料未及的.整节课的教学,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 探究,是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去发现规律的过程.提供充分的条件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为学生探究创造有利的条件.如教学《轴对称图形》一课时,为研究对称图形的特征,我让每一位学生收集见过的和学过的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梯形、直角梯形、等腰梯形、菱形、圆、五角星和一些不规则的图形).课初通过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初步感知,让学生动手去折一折,使学生充分感知有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有的不是轴对称图形.有的轴对称图形中,有的只有一条对称轴,有的有两条对称轴,有的有三条对称轴,有的有无数条对称轴等.再通过学生和教师一起去感受和总结轴对称的特征,让学生动手剪、折、创作出各样的轴对称图形,以对轴对称的特征更加巩固,并感受到轴对称图形的美丽.在学生自己的探究中,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探究的天空. 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果.

三、放手操作,培养学生积极操作的能力.

动手操作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也是教学的有效手段之一,在知识的构建中,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数学知识本身的特点,有意识地设置学生动手操作的情境,使课堂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的有序状态.如教学《分数初步认识》的“几分之几”时,教师在讲完之后,让学生用纸折出 ,并用阴影表示,学生用同样大小的正方形纸折出了很多不同形状的 ,让学生通过说折的方法,然后说出所表示的分数的意义.又如,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时,学生通过割补的方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从而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再如,学习《厘米、米的认识》时,低年级学生对长度单位缺乏感性认识,课堂上教师为学生提供米尺、卷尺等工具,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动手量一量课桌边的长度、黑板的长度、教室的长和宽等,通过动手操作,多种感官互相协调配合,使学生对厘米、米有了感性认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规律,结合教学内容,多让学生在课堂上摆一摆、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摸一摸、数一数、涂一涂、拼一拼,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操作中自主探索新知识,突出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的难点,有利于减轻学生负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教学效果.放手操作,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学习的时空


四、指导学法,使学生具有自主探索学习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要也不应该把现成的知识结论直接传授给学生,而应带领他们一起去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此过程中引导他们积极地去探索知识、发现规律,并掌握学习方法,逐步使他们形成自主探索知识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比的认识”时,教师可这样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知识、掌握学习方法:(1)旧知联系:让学生回顾分数的意义,除法的意义为学习新知铺垫;(2)抽象联系:启发学生找出分数与除法的联系概括出比的意义;(3)归纳学法:让学生回顾学习过程,并归纳出学习的步骤:第一,找到新知识与旧知识的联系;第二,找到相同点总结新知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他们应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主动学习,主动获取知识.因此,数学课堂是学生自主探索,获取知识的场所,另一方面他是一个小型的共同体,他应成为共同成员之间交流数学思想的场所.新一轮课程改革十分重视“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探索性学习方式”.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应该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激发学生针对数学问题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他们敢想、敢说、敢问,学会比较,学会分析,善于创新.例如:在教学“比多少”一课时,在学生看图设问之后,可以让学生四人一组,看书第50页的主题图说出:“你认为谁多?多几个?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们各抒己见,思维活跃.有的说:“我是用连线的方法,一个学对着一个女同学,最后发现学比女同学多1人.”有的说:“我是用数的方法得出来的,学10人,女同学9人,10比9多1,所以学比女同学多1人.”等最后,在学生的信息反馈之中,归纳总结出“比多少”的两种方法和“数一数”比法的三个步骤.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使新课的教学从“教师讲,学生听的‘一言堂’”转变为“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群言堂’”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数学课堂成了“百花斗艳,百鸟争鸣”的学习乐园,为学生的创新提供了天地.在上述过程中,由于教师让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并有意识地进行了学法的指 导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索知识的能力. 他们一起去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此过程中引导他们积极地去探索知识、发现规律,并掌握学习方法,逐步使他们形成自主探索知识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