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之我见

更新时间:2024-03-1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110 浏览:16889

摘 要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现有的教育模式和方法也需要在不断的改革和创新中发展和完善,以便真正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是素质教育的内容,这就要求教师们探讨出一种便于操作的课堂教学模式,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积极主动地探索学习,从而真正把“教堂”变成“学堂”.

关 键 词 :语文教学;提高效率;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21-0043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教育实践的深入,“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反对“满堂灌”,提倡启发式教学已成为当代课堂改革的特点之一.可是,在之前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却常常见到这样一种课堂教学模式:教师把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肢解成若干个部分,设计成若干个问题,整堂课上,教师繁琐地提问,学生繁琐地回答.这种教学模式,教师确实是在启发提问,课堂气氛也看似活跃,可是繁琐的提问往往破坏了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把握,文章学完以后,留在学生脑中的只是一个个支离破碎的问题.并且,这些问题往往只是教师组织教学的线索,他把问题紧紧抓在手中,引导学生围着自己的思维转,看起来学生在积极思考回答,实际上他们只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这种教学剥夺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大多数的思维空间.

我们还会常常见到另一种课堂教学模式:教师提出的问题可以说是具有层递性、具有启发意义的,给学生也留了相当多的思维空间.应该说,这样的教学一定程度上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效果也是比较好的.但是,教师提出的问题水平再高,也并不等于教会了学生提出高质量的问题.教师根据教学参考书,根据自己的理解判定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疑点,不一定与学生的实际相吻合,教与学分离,教师讲的学生已经掌握,学生的疑点教师不涉及.长此以往,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现象便在所难免.


教学大纲明确要求要使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培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能力,为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这就明确告诉我们,一堂好的语文课,并不是看教师讲得多么精彩,问题设计得多么巧妙,而是看学生思维是否活跃,是否积极主动地探索学习,是否学有所得.换言之,就是看是否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

二、训练学生主动学习的课堂模式

我们曾在学生中经过细致的问卷调查了解到,学生学习语文最感到困惑的就是不知如何下手,即最缺乏的是一套学习的程序和方法.现代心理学认为,人们学习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信息处理过程,只要是信息处理,就必然有一个程序编码问题.为此,我们有必要设置一个适合学生自学探索、培养能力的课堂教学模式:在组织学生讨论、教师实验的基础上,可以创设的基本模式如下:

1. 自读文本,自我感悟,发现问题

提前教给学生根据语境揣摩语言含义、挖掘深层含义的方法;教给学生通过中心句、过渡句、总结句等理清文章思路、概括要点的方法;教给学生对文本阐发评价的方法.学生每接触一个新文本,首先给学生留足读书的时间,让学生通读几遍后致力于对以上问题的研究探索,并把研究探索过程中那些阻碍信息接受的一系列问题记下来.

2. 合作讨论,答疑点拨,解决问题

把学生分成几组,让其讨论交流,解决疑难,交流心得.在讨论交流中,学生的思维会互相碰撞,互相启发,第一步遇到的问题基本可以得到解决.部分稍难的,部分解决不了的,教师也不必匆匆上阵,而是最好把问题移交给别组或全班讨论:实在解决不了的,教师再给予必要的点拨;要记住,教师的示范分析常常有拨云见日的效果,但一定要用在学生“山穷水尽”之时.

3. 回读文本,鉴赏批判

在信息接受的障碍完全解除后,教师要让学生再回读一下文本;这不仅可以让学生对文本有完整的感受,更重要的是,回读中学生往往还会发现许多有价值的问题,从而对文本的理解进一步加深.

为了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养成不轻信、不盲从的思维品质,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对文本进一步阐释拓展.或者让学生品评文本的思想内容、艺术技巧,提高其鉴赏和审美能力.或者让学生阐述自己的独到见解,只要能自圆其说,教师都应给予肯定和鼓励.

4. 总结提高,训练强化

为了保证学生学习的可持续发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每完成一个文本的学习,教师都应及时引导学生探寻一下问题是怎么解决的,及时调整思维路线,总结学习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模式运用中需注意的两个问题

1. 学生质疑和教师提问应适当互补,加强学生的“主体性”,并非不要教师的“主导性”,有时学生讨论的问题较偏,不足以体现教材重点时,教师可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路,转回教学正轨.又由于受年龄、阅历、知识基础等的限制,有深度的问题,教师在讨论、点拨示范时可相机提出,让学生讨论,从而弥补学生提问的缺憾.由于教师的提问只是在学生充分讨论以后提出的,因此只能是对学生学习的补充与深化,而非剥夺学生的主体地位.

2. 创设、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受传统教育的“满堂灌”以及爱面子、怕出丑的心理影响,学生在讨论交流时往往不积极主动,此时,教师要多鼓励.无论学生提出的问题多么幼稚、多么古怪,都要对其积极的参与加以肯定,从而保护他的上进心,增强他的自信心.教师要以“共同探讨者”的角色和学生平等的出现在课堂上,以高明的引导艺术,运用诙谐幽默的语言,活跃气氛,点燃、引发学生灵感的火花.要允许学生出错,允许保留意见,欢迎质疑,欢迎争辩.遇到拿不准的问题,教师要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采取平等、开放、诚实的态度和学生共同研究思考,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同时,教师适当露拙,对形成激励思考、勇于创新、不怕出错的氛围也大有好处.

(作者单位:江苏省滨海县蔡桥初级中学 224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