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Pro/ENGINEER》课程“平行混合特征”课堂设计方案

更新时间:2024-02-0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0407 浏览:37027

【摘 要 】当今的高职教育由于其特殊性正面临着课程教学改革的巨大挑战,《Pro/ENGINEER》课程作为当今最流行的工业建模软件的介绍课程.本文从该门课程的“平行混合特征”一节内容入手,总结原有教学方式的弊端,遵循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明确教学能力目标,重组教学内容,规范典型案例,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并对该节内容的教学过程进行了探索,旨在提高该门课程的实践操作性,所有结论对提高该门学科的教学效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 键 词 】课程改革 Pro/ENGINEER 平行混合特征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1-0017-01

前言

随着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模具技术对模具行业技术人员的素质和能力要求越来越高,而高职模具专业教育即是为了培养该种类型的人才.当今的高职教育由于其特殊性正面临着课程教学改革的巨大挑战.作为一名高职院校的模具专业教师, 笔者勇于尝试打破原有的传统教学模式,以新方法、新思路对《Pro/E》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和实践,旨在提高该门课程的实践操作性.下面,笔者就本人在《Pro/E》课程中开展课程改革的一些经验提供给大家作为参考.

一、高职模具专业《Pro/E》课程的特点分析

在当今的高职模具专业教学中,众多院校都会选择《Pro/E》课程作为该校模具专业的主要专业课,这主要与Pro/E软件在当今模具行业的广泛应用密不可分.但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地把握该软件的特点,更大的发挥该软件教学的实践操作性,是值得深思的问题.作为高职教育的特殊性,高职《Pro/E》课程教学应具有如下特点:

其一,该课程的教学目的旨在使学生熟练该软件的操作方法,实践性较强.其二,该软件是一个全方位的3D产品开发软件,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实例教学,且应根据该软件的应用领域选择有针对性的教学实例.其三,该软件内容丰富,包含众多模块,如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有限的课时介绍所有内容显然不切实际,因此在内容选择上应注意有的放矢.其四,该软件功能强大,且更新较快,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引导和培养.

二、原有教学方式的弊端

在该门课程原有教学中,一般是在讲解零件设计时也是逐一讲解各特征的创建方法.这样势必会产生一些弊端,比如所掌握的功能并不能完全针对该专业进行应用,即学生并不能用该软件进行模具设计;又如内容的讲授方法与软件的实际运用过程不相符,实际设计过程是由零件到特征,而讲授过程是由特征到零件;再如由于教师所处的主导地位使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等等,如此之多的弊端加剧了该门课程教学改革的迫切性.


三、教学内容和对象分析

1.教学内容:平行混合特征,它属于基础实体特征的一种是该门课的重要内容,是其它特征绘制的基础.

2.教学对象特点:学生具备一定模具专业基础;学生的三维空间想象能力各有高低;学生充满幻想与兴趣;学生对该软件的操作方式感到陌生;一些专业基础差的学生会有畏难情绪.

四、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前的准备:

1)教学资源:电脑、投影仪、教材、网络资源、图书资源等.

2)教学目标

▲能力目标: 能合理分析零件外形,能判断平行混合特征的截面个数,能正确创建平行混合特征.

▲知识目标:平行混合特征的创建方法.

▲情感目标:通过由简单到复杂的认知事物的规律,使学生在教与学的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素质目标:通过学生尝试操练失败总结完成的过程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独立自学能力,通过分组操练解决问题提升学生的团队精神.

3)教学处理

▲内容处理:根据“六位一体”教学模式,由职业需求来设置案例,又由案例来完善内容.

▲难度处理:该单元利用一主题项目结合多个案例的操练,使学生在操练案例的过程中总结和归纳,从而实现知识由易入难的完美过渡.

▲案例处理:将案例设计成开放性,一个零件的创建可用多种方法,以提高学生的灵活性和对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

4)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引导探索法.教师引入内容后设置多个案例,引导、组织学生进行操练、总结、归纳,在无形中完成教学内容.学生通过积极操练和相互讨论发现问题并主动思考、归纳以解决问题,从而实现课题学习目标.

▲教学思路:按照教师引入-学生操练-师生归纳-学生综合训练的方式循环进行.

▲教学关键:以学生为主体,完成训练项目,实现能力培养目标.

5)考核方式

依据学生能绘制出来的零件图个数定为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四个等级.本次课70%学生定为优秀,15%学生定为良好,10%学生定为合格.

五、教学反思

该课程有合理、明确可检验的能力目标,再由能力目标制定知识目标,由知识目标设置训练项目,再结合前次课内容设置综合训练项目,而后用训练项目的完成情况检验本次课能力目标是否实现.“教、学、做”一体化.学生占有绝对的主体性,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肩负着责任感.学生能在反复操练中发现与解决问题同时在完成案例的过程中无形中顺利完成教学目标.学生的潜能得到开发,包括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自学的能力,相互协作的能力,这些能力更有利于他们今后走向社会实现“零距离”就业.教学过程轻松愉快,课堂气氛活跃,教师和学生都备感轻松,学生积极性得到提高,对该专业的兴趣也大增,很多学生开始喜欢计算机辅助模具设计相关课程,他们会主动借阅相关参考书辅助学习,这对他们后续学习其它相关课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对他们今后在就业过程中对该软件的继续学习或其它相关软件的自学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结论

由此可见在进行高职《Pro/E》课程教学中,通过进行相应的课程改革来提高该门课程的实践操作性是值得提倡的,但此种教学方式仍有许多正在探讨和研究的问题,比如有限的课时限制了教学内容的深化,学生基础与接受能力的差异影响教学进度和教学案例的设置等,因此,如何更加完善高职模具专业《Pro/E》课程的专业针对性和实践操作性,仍是一个要继续研究和不断探索的课题.

参考资料:

[1]候志文,《中文PRO/E 2003应用实例教程》,冶金工业出版社, 2003年11月出版

[2]佟河亭,《PRO/E 机械设计习题精解》,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年3月出版

[3]谭雪松,《中文PRO/E 2001基础教程》,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年1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