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院对汉语文化推广机构的指导

更新时间:2024-02-2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4060 浏览:108581

【摘 要】 本文在分析总结中国学院在语言文化外交方面成功策略的基础上,提出了发展语言文化外交的建议,主要是:在开展语言教学的同时,加强文化教学;塑造文化使者和研究型人才,为国际交往搭建桥梁;组织多样化的文化交流活动,构建文化交流平台;增强国家高层领导往来互动等.

【关 键 词 】 中国学院;语言文化外交;汉语文化推广;总结;建议

随着文化软实力在国家外交中的重要性不断凸显,文化外交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我国的迅速崛起离不开外交方面的成功. 因此,需要通过文化外交来进一步提升中国的国际社会地位.在各种文化外交形式中,本国语言推广仍是文化外交最重要的手段.对于我国来说,近几年孔子学院已成为推广汉语文化实现语言文化外交的主要途径.然而新兴的孔子学院在推广汉语文化的过程中, 遇到较大阻力.而对于如何更好地实现孔子学院的发展推动我国文化外交少有研究,因此本文利用文献研究法研究中国学院的成功经验,总结其推广汉语文化的成功策略及对语言文化外交的指导意义,并结合孔子学院的发展实际与所遇困难,针对性地提出加强孔子学院语言文化外交的措施以更好地在世界范围内推广汉语文化.


对于文化外交方面的研究,国外相关研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于国际文化外交理论层面的研究塞缪尔[1](1996)基于当时世界形势系统提出了文明冲突论,二是对于文化外交在国际交往中的具体运用.曾任美国外交官的鲁思埃米莉麦克默里和穆纳李[2](1947)提出文化是国际关系的另外一种方式,并研究了美国等国家对于文化方式的具体应用.国内对于文化外交的研究起步较晚,开金[3](2006)在总结中国文化外交的历史演变、组织体系和途径的基础上,探讨了当前文化外交作为中国国际战略选择的具体应用及对中国对外文化关系的影响.研究主要集中在国际关系以及文化外交理论政策,显示在全球化的今天,文化外交愈发重要.对文化外交手段研究相对薄弱,还有待于深化.

而语言文化外交方面,国内目前较少有人研究,戴蓉[4](2008)首次提出“语言文化外交”的概念,以孔子学院为例对语言文化外交做了研究,而语言文化外交作为文化外交的重要手段,却少有对于语言推广机构与文化外交结合的研究.任晶晶[5](2013)通过“孔子学院事件”指出孔子学院作为中国主要的语言推广机构在文化外交中数次遭遇海剿,孔子学院急需先进经验的指导.

对于中国学院的相关研究,谭中与郁龙余[6](2012)研究了中国学院及其首任校长谭云山,分析了在谭云山的带领下中国学院对于中印文化交流起到的不可磨灭的作用.然而大部分都局限于描述性,没有对未来语言推广机构提出指导性意见.本文将中国学院与语言文化外交相结合,通过总结中国学院的成功经验,寻找对新时代语言文化推广机构的发展有意义的指导性措施及利于推动中国文化外交的相关建议.

一、文化外交与中国语言文化外交

文化外交作为一种对外交流活动,是以加强本国文化传播、增进国际文化交流与沟通为主要内容,是主权国家利用文化手段为达到特定政治目的或对外战略意图而进行的行为.文化外交是不同文化之间的纽带,对于不同民族国家之间的交往以及构建和谐世界有着独特而重要的意义.

语言文化外交是文化外交的重要形式和组成部分,它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其先导为语言推广,内容以文化传播和语言部分为主,通过采取教育和交流的方式来加深彼此了解、提升本国形象进而促进文化交流.语言文化外交主要由政府和非政府机构实施,语言文化的国际化具有长期性、系统性和组织性,旨在促进文化跨国交流,增进国家相互理解.

二、中国学院与中国语言文化外交

中国学院的诞生被称为是中印文化交流的结晶.发展的过程中增加了汉语教学,逐渐成为印度培养汉语人才的根据地. 中国学院是印度传播中国文化的主要场所,致力于教学和学术研究数十年,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中印文化研究和中印文化交流的圣地. 极大促进了中印两国文化外交,并在语言文化外交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拥有成熟的策略.

中国学院在语言文化外交方面取得了巨大成果,通过翻阅相关文献资料,整理总结出其策略如下几点.

1.进行语言教学的同时开展文化教学,传播中国文化,增强了中国软实力

中国学院建立之初,就被赋予了加强中印文化交流的重要使命.因此在中国学院的教学过程中,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均给予相当的重视.在讲授拥有深厚底蕴的中国文化的同时对中国文化开展深入研究,培养了大批汉学家,推动了中印文化交流.中国历来奉行和平友好的外交政策,中国学院也在积极传播和谐价值观以促进民族的相互理解 .首任校长谭云山带领学者们对哲学、文学、佛教等进行研究,同时谭云山还撰写了三十八种英文著作以及十来种中文著作.印度文学家从英文翻译了若干著名的中国小说,并对这些小说展开研究和评论.

2.塑造文化使者,培养研究型人才,增进两国人民感情交流,加深两国理解

被誉为“现代玄奘”的谭云山,在中印两国文化交流中成功地起到了文化使者的作用,为中印友好交流做出巨大贡献.在谭云山的提议下而成立的中印文化协会为加强两国沟通交流不懈努力,为两国交往做出了重大贡献.谭云山和两国领导人保持密切联系,即使是在中国战争最困难的时期,印度友人还是给了他难忘的支持和安慰.1962年,尼赫鲁在国际大学年会上发表讲话,国内外记者都期待着一番演说,然而当他在听众中看到谭云山身穿白色印度服装,像菩萨一样端坐在地上,尼赫鲁话锋一转,说道:“中国学院院长是位著名的中国学者.这是很好的,使你们经常记得你们在过去与现在都不会与伟大的中国和她的文化为敌.”可见,谭云山作为两国的文化使者得到了印度人民极大的信任,对两国的和平与互相理解做出了极大贡献.谭云山是屈指可数的中印文化研究精英,致力于造就研究型人才为中印文化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 .

3、互派教师、留学生等学者增进两国文化互动 中国学院为鼓励两国学者的交流,最大程度地为来此学习的学者提供便利,吸引了包括徐志摩、徐悲鸿、陶行知在内的众多文化名人和学者到此交流访问.中国学院注重年轻学者之间的交流往来,为中印两国的文化交流和文化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

4.高层领导人的往来,维护两国之间的和平相处,为两国友好往来提供平台

中国学院是中国在印度的汉语文化交流和研究中心,开展汉语教学同时,传播了中国文化,为中印人民提供了文化交流的平台.印度总理拉吉夫和总理拉奥等曾在中国高校演讲时重点提到国际大学的中国学院,并将其视为中印友好的标志.国家高层领导人的参与利于化解两国之间的分歧与争执,对于巩固两国之间和平友好关系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三、对发展语言文化外交的建议

借鉴国外推广语言机构的成功经验以及国际大学中国学院推广汉语文化的策略,结合孔子学院的实际,总结出加强汉语文化外交的具体指导性方法如下:

1.开展语言教学同时,加强文化教学

语言和文化息息相关,中国各类语言推广结构在进行语言教学的同时,也应该给予文化教学同等的重视.在孔子学院快速发展的同时,“中国威胁论”也随之而来.其根本原因是世界对中国文化的不了解,中国人民热爱和平希望构建和谐世界的愿望不能有效地传达出去.因此,只有让世界真正了解中国 ,才能更好地进行国际交往.在开展语言教学的同时还应注重中国文化的传播,让世界真正了解中国.

2.塑造文化使者和研究型人才,为国际交往搭建桥梁

文化使者作为连接两国的纽带和桥梁,具有非功利性、非性.文化使者对于两国文化有着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感悟,更能够被当地人民和政府接纳.在促进两地区的相互理解,增进两国的相互利益方面,文化使者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3.组织多样化的文化交流活动,构建文化交流平台

孔子学院不只是单纯的语言学校,更多的是中国文化推广和文化外交机构,是中国与世界交流的文化平台.为达到文化外交的目的,需要组织多样的文化活动项目 .为增强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吸引力和号召力 ,应针对不同国家和民族,开设不同的文化课程以适应当地的文化大环境.

4.增强国家高层领导往来互动

高层领导人代表着国家形象 是文化外交的重要途径. 高层领导人的往来更具代表性,可以就两国关系进行对话和讨论,化解双方误会,解决存在的问题,因此在国际关系尤其是文化交流中起着及其重要的作用.

四、结语

在全球化迅猛发展的今天,文化外交是大势所趋,而语言文化外交作为文化外交的重要方式应得到高度重视.中国学院作为成功推动中印文化交流的典范,值得孔子学院等现代汉语言推广和文化外交机构去借鉴其运营模式.通过文献研究,分析总结出中国学院的成功经验:进行语言教学的同时开展文化教学;塑造文化使者,培育研究性人才;互派学者增进互动;保持高层领导人的友好往来.本文结合孔子学院处于发展初期文化外交重视不足的实际,针对性地提出加强语言文化外交的建议:开展语言教学同时,加强文化教学;塑造文化使者和研究型人才;组织多样化的文化交流活动,构建文化交流平台;增强国家高层领导往来互动.本文通过对中国学院进行分析,结合孔子学院等语言推广机构的发展实际,提出了语言文化外交发展的相关建议,但具体实施仍需时间的验证.

【注 释】

[1] Samuel P. Huntington, 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 and the Remaking of World Order, NY: Simon&Schusterine.1996.

[2] Ruth Emily Mcmurry and Muna Lee, cultural approach, another way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Chapel Hill: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1947.

[3] 开金.中国文化外交研究[D].北京:党校,2006.

[4] 戴蓉.孔子学院与中国语言文化外交[D].上海:复旦大学,2008.

[5] 任晶晶.“孔子学院事件”对中国文化外交的启示[J].对外传播,2013.

[6] 谭中,郁龙余.谭云山[M].编译出版社,2012.

[7] Frank A. Ninkovich. The Diplomacy of Ideas:U. S. Foreign Policy and Cultural Relations[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1.

[8] Tan Chung.Across the Himalayan Gap: An India Quest for Understanding China[M].New Delhi:Indira Gandhi National Centre for the Arts & Gyan Publishing House,1998.

[9] Tan Chung.In the Footsteps of Xuanzang: Tan Yun-shan and India[M].New Delhi: Indira GandhiNational Centre for the Arts & Gyan Publishing House,1998.

[10] 董友忱. 谭云山与国际大学中国学院[J].南亚研究,2012.2.155.

[11] 孙红霞,陈海燕.加强我国文化外交的有效路径分析[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9.

【作者简介】

张可为(1990-)女,内蒙古赤峰人,天津大学文法学院翻译硕士,主要从事英语文化研究.

段维彤(1972-)女,天津人,天津大学文法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应用语言学和语用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