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施教——语文教学的必由之路

更新时间:2024-04-0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585 浏览:18267

摘 要:在新课标下,教师科学施教,指导学生构建语文学科的知识体系,对教材进行科学的整合,大胆取舍,建立单元教学意识.要想语文学科的教学科学高效,教师要做到知纲明目,树立体系;选点突破,形成系列;总结规律,授以规矩.

关 键 词 :选点 总结 科学高效

近年来,随着更多的语文教师对语文学科自身规律及其与社会生活关系的思考和探索,语文教学正逐步走向规范化和科学化,教学效果有了明显的提高.但也不可否认,由于受应试教育、教师素质等因素的制约,语文教学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目标不明、(师生)地位不清、简单重复、急功近利等现象,教学效果与新课标要求尚有一定的距离.要克服上述弊端,语文教师除应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外,关键还在于遵循规律,科学施教.

一、 知纲明目,树立体系

文与可画竹之所以能形象逼真,一挥而就,关键就在于他在作画之前就已成竹在胸.语文教师要想使自己的教学效果事半功倍,不但自己要对语文学科的知识体系了如指掌,还应使学生在学习之前就对教学大纲、考纲所要求的语文学科的知识体系有宏观的把握.这就好像导游把游览示意图交给游览者一样,游览者有了示意图,就能按图前行,到达预期的目标.大家所熟知的魏书生之所以能在语文教学中如鱼得水,游刃有余,措施之一就是在开学之初,师生共绘语文“知识树”.使学生从系统的角度了解语文学科,这是符合学生的整体认知规律的.如果教师对所教学科的知识体系缺乏全面的把握,教起来势必“东一榔头,西一棒子”,不得要领;学生学起来必然如堕五里雾中,茫然不知所往.

优秀的教师善于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新课程改革也要求教师能科学地使用或“再度开发”教材,用好、用活、用实教材.我们在讲授《寡人之于国也》一课时,如果只是简单地把喻证作为一种论证方法以结论的形式说给学生,那么学生对本文中喻证的理解也就只停留在概念上,而不会有更深的领悟,更不用说在以后的作文中应用了.教师如果站在一定的高度上,把“喻证”或类比思维作为一个知识节点,贯穿多篇古文的论证方法来学习,引导学生体会这一论证方法的逻辑性与形象性,体会每一种论证方法背后的思想、观点、情感,帮助学生在品析、鉴赏中建立起“喻证”知识的前后联系.让学生明白“类比” “比喻” “对比”是中国古代文人特别青睐的笔法,在大量的古文中俯拾皆是.

如《邹忌讽齐王纳谏》《劝学》《谏太宗十思疏》.当你把类似写法的文章列在一起时,学生就会在你的引导下思考这种修辞现象背后更深层的问题,这种论证方式隐含着中国古人特有的思维方式:中国式的类比思维和比喻推理.它与西方的列举归纳与演绎推理截然不同.教师心中先有纲,有体系,在教学中才能高屋建瓴,驾驭自如,课堂教学才会有层次,有广度和深度.如果我们对此一无所知,就难以发掘文本之间、知识之间的深层联系,只会简单地告诉学生本文的论证技巧、写作特点、修辞现象,无法与最根本的思维方式建立起联系,无法切实提高学生的能力,实现教学的科学高效.

二、 选点突破,形成系列

叶圣陶先生多次强调:“大凡传授技能技巧,讲说一遍,指点一番,只是个开始,而不是终结.要待技能技巧在受教的人身上生根,习惯成自然,再不会离谱走样,那才是终结.”在新课程背景下,有效的语文教学还必须把语文规律性的知识转化为可以指导训练的言语活动规则,落实在课堂教学中.

现行教材虽然对语文学科的知识体系有专门的概要介绍,但它的主体部分是课文.而语文课是语文知识和能力的综合体现,这就给语文教师的施教带来了难度.如果教师每一节课都是字、词、句、语、修、逻、文,这样一路讲来,由于受时间的限制,教学只会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难以深入.久而久之,就会引起学生的误会,以为语文课不过如此,多学一点,少学一点,不会有太大的影响. 教师教得乏味,学生学得肤浅,课堂效率不高、教学质量上不去也就不足为怪了.

因此,要使学生每节课都有所得,教师必须要根据语文学科的知识体系,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根据教材实际,对教材进行科学的整合.大胆取舍,有单元教学意识和构建高中知识体系意识,每课设计出一两个知识点和能力点.做到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挖掘深刻.现行高中教材都是按文体来划分单元的,单元知识与课文是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教师在教学之前,应指导学生学习单元知识短文,归纳知识要点,再运用单元理论知识去分析理解单元课文.以单元作为教学的基本单位,也能促进教师构建清晰的语文课程的知识谱系,构建自己的教学序列.


同时,教师还要对高中三年的教学内容有个总体规划,高一、高二、高三各注重哪些能力的培养,教师要有计划地实施.只有教师做到心中有体系,教学才能有条不紊.教师教得深入,学生才能学得深刻.教师为学生搭设好知识的台阶,引导学生拾级而上,学生就能自主学习,积极探究,学会学习.

三、 总结规律,授以规矩

教材无非是例子,教师再也不应只是“教课文”,而应学会“用课文”.让学生“借用课文”来习得言语活动的程序性知识,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的言语活动能力的目的.

任何知识都有其来龙去脉,都有其形成、发展的规律.教师在选点突破时,就是要把知识的源流,知识的本质规律,学习的方法总结归纳出来教给学生.学生掌握了这些规律性的知识,就等于找到了高效学习的捷径,就会大大提高学习的效率.因此,教师在备课时,既要广收博取,又要深入研究;既要考虑知识、能力上的广度,也要挖掘其点上的深度;既要考虑知识的传授,又要着眼于能力的培养;既要总结规律,又要点拨方法.只有兼顾到以上各点,才能使教学科学高效.

把规律性的东西教给学生.教会他们读书学习,鼓励他们与文本对话,引导他们多角度地、有创意地阅读.培养他们质疑、释疑、交流、感悟的各种能力,真正为学生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余秋雨说:“只有书籍,能把辽阔的时间浇灌给你,能把一切高贵生命早已飘散的信号传递给你,能把无数的智慧和美好对比着愚昧和丑陋一起呈现给你.”我认为,把规律性的东西、读书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会使他们学会读书,学会学习,终身受益.

总之,语文教学要想从“少、慢、差、费”的误区中走出来,必须遵循语文学科自身的规律,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走科学化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