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意外并发抑郁症的诊断与治疗

更新时间:2024-03-0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3701 浏览:107004

【摘 要 】 目的 探讨脑血管意外并发抑郁症临床诊断与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208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104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神经系统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帕罗西汀治疗.结果 经治疗后,两组患者相比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观察组患者NIHSS、HAMD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92.31%)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53.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帕罗西汀具有抗焦虑和抗抑郁双重疗效以及很好的安全性,在临床对脑血管意外并发抑郁症患者进行治疗中值得大力推广.

【关 键 词 】 脑血管意外;抑郁症;帕罗西汀

脑血管意外临床中又被称为脑卒中(Stroke),指的是脑血管疾病的患者,由于各种诱发因素而导致的脑内动脉狭窄,闭塞或破裂,由此而引起的一种突发性的脑血液循环障碍.脑卒中后抑郁(PSD)是常见并发症之一,具有高达20%-70%的发病率,对患者功能康复和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1].因此,如何对脑血管意外并发抑郁症进行有效诊治是临床中又一重要课题.本文对我院收治的PSD患者临床诊治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2年5月收治的564例脑卒中患者,其中312例男性,252例女性;年龄(49-79)岁,平均年龄(67.4±4.7)岁.选取的脑卒中患者中有316例脑梗死,224例脑出血,24例混合性卒中;其中并发抑郁症的患者有208例,占36.88%.随机将选取的脑卒中并发抑郁症患者分为2组,各104例.对两组患者一般资料进行比较,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 诊断标准 本资料选取的所有脑卒中患者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同时均经头颅CT或MRI得到证实.并发抑郁症患者与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IHSS)评分≥13分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17分相符合[2].同时选取的PSD患者将脑卒中前抑郁症和其他精神病史患者排除,并且意识清楚,能配合查体.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神经系统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治疗的基础上给予20-40mg/d帕罗西汀进行8周/疗程的治疗.

1.4 疗效判定方法 脑卒中严重程度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IHSS)进行判定:轻度脑卒中缺损分值为0-15分;中度脑卒中缺损分值为16-30分;重度脑卒中缺损分值为31-45分.进行疗效判定采用汉密尔顿(HAMD-17)抑郁量表:总分≥7分,则判定患者存在抑郁;轻度抑郁总分为7-17分;中度抑郁总分为18-24分;重度抑郁总分>24分.治疗效果判定采用治疗后HAMD评分的减分率进行:≥70%则判定为显效;≥50%则判定为有效;≥30%则判定为好转;<30%则判定为无效[3].

1.5 统计学处理 本资料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采用t对计量资料进行检验,采用χ2对计数资料进行检验,有显著性差异,P<0.05.

2.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HAMD评分变化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HAMD评分变化进行比较发现,两组患者治疗前NIHSS、HAMD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经治疗后,两组患者相比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经治疗后NIHSS、HAMD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据国内外文献报道,脑卒中即脑血管意外患者行间并发症之一的抑郁症,其具有高达(20%-70)%的发病率,对患者功能康复和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本研究中,PSD发生率为36.88%,与文献报道相符合.


目前,尚不完全清楚PSD的发病机制,有专家认为PSD严重程度主要是由于脑低灌注决定,也有人认为PSD与神经内分泌改变、中枢神经损伤以及患者社会、心理因素有密切关系[4].PSD临床表现:语言减少、多疑、情绪低落、失眠、多梦、不愿意参加社交活动、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兴趣、胸闷、心慌、气短、能力下架、对未来不抱希望、孤单、绝望,甚至有患者出现念头.因此,加强对PSD患者的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

帕罗西汀具有抗焦虑和抗抑郁双重疗效,并且具有很好的安全性,是对PSD进行治疗较为理想的一线药物.PSD患者采用帕罗西汀进行治疗,不仅能够对其抑郁症状进行有效改善,同时能够对神经功能的恢复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本研究,采用帕罗西汀进行治疗组的患者相比没有采用帕罗西汀进行治疗的患者,NIHSS、HAMD评分均明显更低,并且总有效率更高.因此,对PSD采用帕罗西汀进行治疗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