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龙”号考察太平洋“自然保护区”

更新时间:2024-02-2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1651 浏览:96335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于北京时间8月15日下潜至太平洋一处“自然保护区”,进行海底近底观测并拍摄高清视像资料,最大下潜深度5226米.

所谓“自然保护区”是指国际海底管理局在太平洋各国勘探合同区四周划定的“环境特别受关注区”.这样的区域共有9块,不允许进行采矿活动,主要用于科研人员比对采矿区和非采矿区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

“蛟龙”号此次下潜拍回的视频资料里清楚地记录了生活在这处“自然保护区”的海绵、海葵、水螅、珊瑚、花海鳃、长须虾、海参、海百合、海星以及多种巨型原生单细胞动物.

本航段首席科学家王春生说,这里生物物种很丰富,种类跟位于东北太平洋的中国多金属结核勘探合同区东区非常相似,且巨型原生单细胞动物较丰富.这说明这些生物可以多地安家,将来采矿不会给物种带来毁灭性打击.

“蛟龙”号2013年试验性应用航次现场总指挥刘峰说,“据了解,以前鲜有国家对国际海底管理局环境特别受关注区进行海底调查.我们会把今天‘蛟龙’号在这里拍摄到的珍贵视像资料提交国际海底管理局共享.中国利用海洋资源一贯坚持开发和环境保护相结合的原则.”


这是“蛟龙”号的第67次下潜,3名下潜人员均是“80后”,分别是主驾驶唐嘉陵、工程技术专家杨波和本航段最年轻的下潜科学家、来自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的鹿博博士.

文/新华社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