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要怎样的***保护

更新时间:2024-02-2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7402 浏览:128991

正方观点:中国航母下水的政治意义,远远大于实际军事意义.

反方观点:中国航母既是中国成为海洋大国的宣示,又是护国护民利器.

没有大杀器

不配保护大国公民

马晓霖(国际问题专家,博联社总裁):我觉得拥有航母对中国来讲是非常必要的,原来咱们实力条件达不到而已.从国防战略的角度来讲,以前是本土防卫型的,一是源于中国的实际力量,而且国土概念守旧,只限于960万平方千米领土和300万平方千米领水.但是在全球化时代,中国的利益已经全球化,比如远在南极,只要有一个中国人在哪里,中国的国家利益就会延伸到哪里,公民的安危当然也是国家利益的一部分.

随着能源供应的全球化,市场分布的全球化,以及从业人员安全风险的全球化,中国在世界各地参与不同层面的竞争,乃至作为一个大国所承担的对世界的基本责任,都要求中国以全新、全球的视野看待航母舰队的打造.因为它是维护国家核心利益的重要手段和方式,还是承担国家和国际责任的必要工具和平台,中国必须适应时代对航母舰队的要求.这种情况下,中国的军事力量从浅蓝走向深蓝,从近海走向远洋,是历史的必然,是国家强大的必然,也是世界角色的必然.

两年前酝酿中国海军是否前往索马里护航时,我就对媒体表示,中国海军一定要参加护航,一定要借机出海,一定要借机远航.从承担国际责任和义务来讲,中国从20世纪80年代末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至今已经出动1.4万人次,中国军队走向海外已经是事实.从维和角度看,中国已经在尽职尽责,符合其大国应有的担当.

但是,从更广的领域来看,中国海军也必须走向更远的地方,尤其是打击海盗,确保海上航线畅通,确保中国战略物资和商品流通正常运转,强大的海军必不可少.从非洲之角到马六甲海峡,这条航线是全世界最重要的航行通道,对中国来讲也是经济命脉,中国对外贸易80%的货运、中国石油进口中的90%都依赖于这条航线,如果没有强大的海军,如果没有强大的航母舰队,一旦出现危机,很难做到有效护航.

另外,从保护海洋权益来讲,航母舰队也是必要的.南海最远端离中国大陆近2000千米,如果没有航母,很难有效防范南海沿岸其他国家对南海权益的蚕食.如果中国有一支航母舰队长期巡视南海,将起到极大的震慑作用.因为关键时刻还是要靠炮说话,靠军事实力做后盾.

当然,就目前而言,我认为航母下水的政治意义和象征意义远远大于实际的军事意义,因为从有航母到形成航母舰队起码要十年,从形成航母舰队到锻炼出可靠的航母战斗力还要几十年.我个人认为,有了航母,中国的综合军事力量实质上并没有发生变化,但是,它对我们保卫全球战略利益来讲非常有象征意义.

中国需要自己的全球战略

马晓霖:谈到中国海外利益保护,我认为需要有“三个战略”概念.第一,要“战略谋划”或者叫“战略宣示”,中国需要告诉全世界自己的全球战略利益是什么?中国必须树立全球战略观.

为什么美国要到处插手?因为它觉得利益无所不在,包括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都关系到美国的利益.美国国家战略有一个基本逻辑,国家不会相互开战,所以国家最稳定,国家不产生极端主义,不产生恐怖主义,也不威胁公认的世界秩序.美国在全球范围内建构自己的利益格局,一直如此.

中国尽管没有达到美国的实力和地位,但是,不妨以全球眼光来谋划和分析自己的利益所在,并告诉世界,我们中国的显性利益在哪里,隐性利益又是什么?有些需要说清楚的利益则争取说清楚,有些不需要或暂不需要说清楚的利益就模糊处理.总之,一定要有全球利益观,这样才能未雨绸缪,军事选项也好,政治方式也罢,都可以用来维护中国的利益.

第二是必须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战略布局”.从中东动荡引发的空前规模撤侨,到全球泛起的排斥中国产品浪潮,都说明一个问题,全球化时代的中国已经和其他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密不可分.我们必须在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视野下布局中国的海外利益投放与保护,无论是海外投资方向、投资项目选择、市场拓展与投放、能源发掘与输入,还是所有这些商业行为的上下游链条及横向关联,都必须考虑.

在谋划自己的蛋糕时,必须考虑是否动了别人的蛋糕;在外派大量劳务人员时,必须考虑是否冲击别人的劳动就业空间;在获取他国资源时,必须考虑是否积极回馈这些资源的主人.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关系非常好,在阿拉伯国家面临高失业率、高物价的困难形势下,中国是否可以考虑利用调整国内经济结构,加速产业升级的机会,将一些过时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人口多、就业困难的阿拉伯国家?中国利益的海外拓展,既要自己赢,又要造福于当地.造福于当地,有助于当地与中国互惠互利,有助于中国软实力和硬实力的长期维护,并与当地形成利益共同体,从根本上确保中国的海外利益.


第三是“战略干预”.航母的出现是延伸中国战略保护或战略干预的重要手段和依托,这次利比亚中国公民大撤离在很短的时间内撤出3万多人,直接花销10亿元人民币,公布的因人员撤出、项目中断而产生的直接经济损失是188亿美元,而实际损失可能在数百亿美元.

中国为确保迅速、全部和安全撤回本国公民,前所未有地调动海军和空军出击,实现海陆空联动,这是一次意义重大的国际亮相.过去,中国在世界的军事亮相主要是通过几次局部战争和边境冲突,近些年则是借助联合国维和行动.索马里护航可谓是中国军事亮相的新阶段,而此番3架空军运输机穿越多国领空,远征万里,到利比亚、突尼斯、埃及、苏丹等国执行任务,飞了12架次接回危难中的本国人员,意义巨大.这是一次非常漂亮的国家形象公关行为,也是领导层的一次战略性测试,是个大手笔,是关系到中国空军能否飞出去,而且以后能否常态飞行的大国谋略之举.

目前,中国在中东地区有30万公民学习、工作和经商,在非洲的安哥拉一国人员也达到30万.如果说,外撤3万多人都要花如此大的成本,放弃如此大的利益,当中国需要撤出30万人时,如何撤?如何放弃十倍百倍于目前的利益?那个时候,中国进行干预就恐怕不是空想,而是必须面对的现实,因为或许直接干预才是成本最低的.

戴占军(资深新闻评论员,《中国质量报》副总编):中国现在到底有多少人在海外没有确切数字,我估计全球范围内大概有5000万人左右.

马晓霖:这次利比亚我们撤得很及时,如果那边陷入战争,如果中国有数百人遭到屠杀或者成千上万人陷入战争困境,中国还可能不干预吗?你不干预就不能确保本国利益,也就对内无法交代,起码会引发国内的不稳定.而且,一个国家的强盛,往往就是通过这种巨大的投入而呈现的.

在经历了这次利比亚大撤离后,中国必须考虑如何面对“战略保护”和“战略干预”这个巨大而现实的课题.在这个全球性的一盘棋面前,中国的陆海空力量如何机动响应、即时到位?中国战略保护与干预的供应线和接应网络如何谋划,都是很迫切的问题.当然,到了这个程度,中国的外交也将面临巨大挑战,甚至是重大调整,因为中国的利益权重发生变化了,中国的体量也发生变化了,中国不能再以过去的外交思路和响应模式应对新的重大利益的挑战了.

徐立凡(资深新闻评论员,《华夏时报》总编助理):我们的这个主题是海外保护,现在非常静态被动式的领事保护,已经远远不能够解渴,远远不能保护中国海外利益.有时候大使馆会发出国民出国旅游警告等,这套静态的被动式的领事保护机制,作为一个常态的工作可以存在,它保护的是个体公民的利益,包括生命权和财产权.但是现在中国在利比亚,成建制、成规模的海外风险已经出现.因此,海外利益保护战略上已经发展到这样的阶段,即一定要有前瞻性的预案,包括危机的管理、危机的干预,干预里面分层次,什么地步是交涉解决的,什么地步是要动手的,是联合动手还是自己动手,这些必须建立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