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移民的类型和分布

更新时间:2024-02-1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239 浏览:9035

摘 要 :1970年代以来的中国新移民,是国际移民潮的组成部分.中国新移要由留学人员、非熟练劳动力、商务移民、劳务人员和非法移民组成.迄2008年,其数量达1000万以上.大规模的中国新移民潮,极大地改变了华侨华人的数量和分布,全世界华侨华人数量增至4500万以上,北美、欧洲、大洋洲成为中国新移民的目的地.

关 键 词 :中国新移民;类型;分布

中图分类号:D52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257-5833(2012)12-0004-08

1970年代以来,海外华人社会发生了两个重大变化,一是以东南亚为中心的传统华侨社会的转型,华侨落地生根,归化于当地,构成当地多元民族之一的华族①;二是1970年代以来,中国人再次掀起大规模的国际移民.这些新移民足迹遍布世界各地,尤其集中于发达国家,改变了以往中国人以东南亚为传统移民目的地的布局,为传统的海外华人社会注入了新鲜血液,也使中国与海外华人的关系发生了新变化.

本文讨论的国际移民和中国新移民界定如下:

1.国际移民(International Migrant).联合国人口司(United Nations Population Division)和世界移民组织(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Migration) 对“国际移民”的定义为:跨越国界的常久性人口空间移动.在统计移民数量时,以非出生于居住国为标准.何为“常久性”,则各国标准不一,从1-12个月均有.参照以上定义,本文的“中国新移民”,指1970年代以来从中国大陆、台湾和港澳地区移居国外并长住一年以上者;但不包括政府所派遣的外事人员.

2.中国新移民(New Chinese international migrant).此指“1970年代以后迁往外国的中国移民,包括从香港、台湾和澳门移居外国的新移民”.笔者不主张用“改革开放以来”作为时限标志.即使在中国大陆,闽、粤等地较多的海外移民活动亦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早于改革开放开始的1978年.在移民活动定义上,我们说明其“跨国”流动的性质,因为移民活动可以是国内、区域内的活动,亦可以是国际间的跨国流动.

一、中国产生国际移民潮的原因

中国国际移民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移民大潮的组成部分.二战以后,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资金、信息、技术与劳动力在全球范围内加速流动,从而带动国际移民活动以前所未有的规模进行,其主流是发展中国家人口大量移居发达国家.在1970年-1995年间,西方发达国家净接纳3500万移民,占其合并人口增长的28%.根据国际移民组织(IOM)发表的《2003年全球移民报告》,全球移民的数量由1975年的8400万增加至2000年的1.75亿.该组织预测,到2050年,移民人数可能升至2.3亿.当国际移民活动日渐活跃时,无论对移出国还是移入国,其经济、社会、文化及政治政策所受到的冲击将越来越大.近30年来中国的国际移民成为二战以来全球移民热潮的组成部分.然而,就中国国际移民活动得以实现而言,尚有其特定的内外因素.

在1949年-1978年间,中国被迫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对外贸易主要通过香港进行,出国人员基本上限于公务出国,持续数百年的对外移民活动基本停止.1978年以后,中国政府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允许国民因私出国,乃至移民国外.

推动中国大陆人口移民海外的政策因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开放和鼓励留学的政策,二是地方政府鼓励对外移民,一些地方官员乃至同情和默认非法移民.

根据中国教育部的统计,从1978年-2002年底,中国大陆共有58万多人出国留学,85%-90%是自费留学者,分布在世界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主要集中在北美、欧洲和澳大利亚.58万多的留学人员,只有15万多回国,这些回国的留学人员大多数是公费出国留学者.1990年代中期以前,留学生回归率很低,绝大部分留学人员,尤其是自费留学人员都留在当地国.如广东某著名高校,从1978年到1995年,共有218人自费留学,无一回国广东省侨办未刊统计资料,1996年..在1980年代后期,中国政府曾经广泛讨论过留学人员逾期不归导致的“脑力资源流失”(brain drain)问题,但无力控制留学人员不归的趋势.之后转变为以“在海外储备人才”为由,于1993年提出“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政策,实际上是放任留学人员留居海外.在留学期间,中国留学生通常都申请到家属陪读,因此,40多万出国留学不归者连同其家属,数量可达60万-70万人,绝大多数定居在发达国家.这些留学人员及其家属定居当地后,利用发达国家优待家庭团聚移民的政策,再申办各自的家庭成员移民,启动新一轮的亲属移民潮.台湾留学生主要在美国,他们及其家庭是在美台湾籍移民的主体.从1960年代中期到1980年代中期,将近15万台湾学生来美国攻读研究生学位.台湾大学是台湾省最好的大学,其理科学生赴美留学者高达70%-80%.在1990年代末以前,来自台湾的学生是美国最大的留学生群体.大约97%的台湾留学生将F-1 签证改为移民身份而在美定居Peter Kwong,The New Chinatown,Hill and Wang, New York 1996,pp.60-61..来自香港的华人移民中,留学人员及其眷属也占多数.与大陆留学生相似,台港留学美国人员在定居美国后,也启动亲属移民连锁过程.两岸三地对留学人员定居国外的放任,导致大批学有所成的专业人员及其亲属成为移民.

中国大陆的地方政府鼓励海外移民的态度基于以下考虑:移民可缓解当地的就业问题;侨汇可解决当地人民的生计;建立与国外的直接联系渠道;吸引外资和推动本地经济的国际化.相对于政府全盘考虑对外政治、经济、外交关系的因素后而实行的移民政策,地方政府通常仅考虑本地的经济利益.“出去一个人,富了一家子;出去10个人,富了一村子.”这是某些地方官员,尤其是县、乡、村官员的普遍想法庄国土等编:《福建新移民调查资料汇编》,长乐市编、明溪县编;未刊调查资料,2004年..2000年以来,中国政府多次重申要严厉打击非法移民活动,但因没有地方官员、尤其是基层地方官员的积极配合而收效甚微.根据我们在改革开放以来对中国海外移民最大输出地的福州地区的调查,近20年,福州地区海外移民的数量达70万-80万,非正式渠道出国的占40%-50%,约60万人集中在美国.这些移民包括大批镇、村干部庄国土等编:《福建新移民调查资料汇编》,福州综述,未刊调查资料,2004年..在广东江门地区、浙江温州地区,基层干部参与移民的状况也相当普遍. 无论是政府还是地方政府,都重视利用海外华人的经济力量和智力资源以及华人在中国对外开放中的桥梁作用,通过《归侨和侨眷保护法》,在法规上给予华侨及其眷属特别的照顾,给予有成就的华侨华人特别的荣誉.政府对华侨的重视和移民后经济上改善的前景刺激了移民活动,成为华侨则意味着社会地位的提升.因此,在中国大陆,能移民海外通常被认为是人生成功的起点.

吸引中国人移民海外的外因主要是发达国家移民政策的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发达国家为了弥补劳动力的不足和吸引专门人材,逐渐淡化原有移民政策的种族色彩,放宽对来自发展中国家移民流入的限制.美国被称为“移民所建的国家”和“移民天堂”,是世界绝大部分移民的最终目的地.就移民所追求的个人发展空间而言,美国社会所提供的机会确实是其他国家难以望其项背的,这就是为什么世界各地的美国领事馆都充斥移民申请者的原因.从1950年代到1989年,美国接受的外来移民约为1800万,包括300万根据1986年特赦法令赦免的非法移民.其中,1970年-1989年将近1200万,是前20年的两倍1990年美国联邦统计年鉴,转引自:Bill Ong Hing,Making and Remaking Asian America Through Immigration Policy,1850-1990,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California 1993,p.3..1950年代进入美国的250万移民中, 2/3以上来自欧洲,而在1980年代进入美国的730万移民中,80%则来自拉丁美洲和亚洲.20世纪末,美国人口中有5000万人是移民,也即总人口的20%并非在美国出生Charles Hirsehman, Philip Kasinitz and Josh De Wind, eds,Handbook of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The American Experience,Russell Sage Foundation, New York 1999, p.1..

对中国移民而言,1965年美国对中国移民政策的变化,是导致中国国际移民潮发生的最重要的外部因素.

1965年美国实行的新移民法,直接受惠于1950年代后期以来美国民权运动的勃兴.美国民权运动在1960年代初以后如火如荼发展,以反为核心内容的这场运动得到了包括不少白人、尤其是受国籍歧视的南欧白人在内的各种族人民的响应,席卷全美各地各阶层.1964年,美国国会通过民权法案,正式申明美国国内各族裔,无论其肤色如何,均应享有平等权利,美国联邦政府有权以法律行为保障这种平等权利.民权法案的种族平等原则也落实于移民法的修改上.1924年美国制定的移民法规定的移民配额,是根据1890年美国人口的国籍比例给予各国的移民额度,其目的是为了保持以西北欧后裔为主的美国种族比例,其结果是94%的移民配额给予了北欧和西欧国家.1965年的移民法取消了该项规定,改为给予西半球以外的每个国家2万名的移民配额,无论其种族和国籍如何.该移民法规定移民美国的两种优先原则:一是美国公民家庭团聚;二是美国需要的专业人材.

1965年以来实施的美国新移民法虽然对各国一视同仁,但1960年代以后,欧洲经济繁荣,乐意移民美国的欧洲人并不多,主要受惠者是亚洲人和拉丁美洲人,特别是中国人.

民权运动的宗旨是为了消除对美国国内有色人种在法规上的歧视和社会偏见,但民权运动导致美国移民法律的改变,使数以千万计的非欧洲白人移民涌入美国.美国有色人种数量急遽增长和社会地位的提升,从根本上动摇了以盎格鲁·萨克逊人种和文化理念为主导的美国族群结构和社会思潮.美国种族多元化导致的文化多元化,使著名的政治学者亨廷顿深感美国的以“英语、基督教、新教价值观”为要素的“美国核心文化”遭到致命的威胁.他甚至认为,多元文化主义与西方文明和美国信条之间的冲突是西方的美国的“一场真正的冲突”Samuel P. Huntington,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 and the Remarking of World Order,Simon & Schuster, London 1997, p. 307..

1965年以来,美国新移民法的实施引发了包括中国人在内的各非白人族群移民美国的热潮.根据新移民法,美国发出的移民签证分六种优先:美国公民的未婚子女(占签证配额20%);美国永久居民的配偶和未婚子女(占26%);美国公民的已婚子女(占10%);美国公民的兄弟姐妹(占24%);有出色才能的专门人材(占10%);熟练劳工和一般劳工(占10%).根据以上规定,家庭团聚配额的比例占80%,专门人材等占20%.此外,美国公民的父母、配偶和未成年子女移民美国不受配额限制,美国公民的直系亲属短期来美,也不受配额限制Min Zhou, China Town:The Socioeconomic Potential of an Urban Encle,Temple University Press,Philadephia 1992,p.43..移民美国的中国人也主要是这两类,即前来美国实现家庭团聚者和留学生群体.后者也促进前者的移民,即以专门人材身份留美,再以家庭团聚为由,申请更多的人移民美国.

1965年的移民法案中,给中国的移民配额为2万人,另有600名移民配额给香港人.由于当时美国不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因此,给中国的配额主要为台湾人和自称是来自大陆的香港人享用.在新移民条例颁布前一年,从大陆、港台来的中国移民仅为4769名,但新移民条例颁布后的1966年,这一数字增加2.7倍.在1979年,华人移民已达28391人,主要是来自港台.在来自亚洲的移民中,华人移民仅次于菲律宾和南韩[美]麦礼谦:《从华侨到华人:20世纪美国华人社会发展史》,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1992年版,第419页.. 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后,美国政府另外给中国大陆20000名移民配额.因此,给中国人的配额每年总共40600名.在1990年11月19日老布什总统签署的移民法中,1992-1994年会计年度美国给全球移民的配额为46.5万,也给予香港作为一个国家所享有的每年不超过2万名的移民配额.但在1991-1993年会计年度,实际给香港居民移民配额每年1万名1990年11月19日,老布什签署的移民法给香港的移民配额为每年10000名.参见美国国际劳工事务部印行《101-649号公共法律》(Public Law 101-649, printed by Bureau of International Labor Affairs), 美国劳工部,华盛顿1992年版,第5页..此外,美国公民在中国的父母、子女以及中国难民尚有另外名额,不在给中国人的配额之内,这些额外名额可能高达正式名额的10%-20%;同时,来自其他国家的华人也不在此限Peter Kwong,ibid, p.4..除了移民配额以外,美国政府通常数年间就以各种理由给非法入境和滞留美国的人特赦,让他们有合法居留美国的身份.在社会生活中,美国境内的非法移民基本上有工作和谋生的空间.美国政府和社会对非法入境者的宽容态度,也使更多的偷渡美国的人看到在美国谋生的希望.

美国移民法的改变开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发达国家大规模接受发展中国家移民的先河,也推动了以劳动力流动为主要标志的全球化进程.此后,欧洲、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为了弥补劳动力的不足和吸引专门人材,也逐渐淡化原有移民政策的种族和意识形态色彩,放宽对来自发展中国家移民流入的限制,从而掀起发展中国家大规模地向发达国家移民的浪潮.经济全球化带动资金、信息、技术与劳动力在全球范围内加速流动,使国际移民活动以前所未有的规模进行.虽然其主流是发展中国家人口大量移居发达国家,但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移民流动也与日俱增.在1970年-1995年间,西方发达国家净接纳3500万移民,占其人口增长的28%资料来源: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人口、环境与发展简要报告》,联合国,2001年,纽约,中文本第15页.http://.doc88./p-161666319553./.根据国际移民组织(IOM)发表的《2003年全球移民报告》,全球移民的数量由1975年的8400万增加至2000年的1.75亿.到2005年,国际移民更达1.91亿人.其中,1.15亿在发达国家,0.75亿在发展中国家.约1/3的移民是从一个发展中国家移居另外一个发展中国家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联合国第60届会议(议程54.C)上关于《国际迁徙与发展》的报告(中文本),2006年5月18日,第11页..

二、中国新移民的类型和特点

改革开放伊始,国门骤开,外资和外国人蜂拥而至,近30年来被封锁的发达富裕的西方和东亚展现在国人面前.同时,中国政府也逐步放宽出国限制,出国热蔚为时尚,大规模移民潮也随之而至,持续至今.在中国大陆,改革开放以来的出国移民通常被称为新移民.在中国新移民潮中,东南亚并非移民的首选目的地.从改革开放初期到1990年代中期,发达国家是中国新移民的主要目标.随着1990年代中期以后发达国家对外国移民日趋严厉的限制和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经贸关系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商民前往发展中国家寻求商机,并定居于当地.


依出国目的、途径和职业结构,中国新移民大体可分为四种类型:

第一类移民是留学生.台湾留学生开创由留学到移民的先河.从1960年代中期到1980年代中期,将近15万台湾学生来美国攻读研究生学位.据台湾“侨委会”统计,截至2000年,在美台胞有52.9万人.其中,留学移民占41.3%,工作移民占30%,亲属团聚和投资移民分别居第三和第四位朱慧玲:《近30年美国华社人口状况及其结构变化》,《侨情》2006年第20期,国务院侨务办公室编,2006年7月3日,第15-19页..根据台湾“侨委会”2007年发布的调查报告,海外台湾人约107万,其中,定居美国者约59万,超过70%的人为大专文化以上者,有硕士、博士学位者占35%哥斯达黎加台湾商会网站, http://.cacotacr./news...中国大陆大规模派遣留学生虽迟于台湾,但其数量很快就后来居上.近年来,留学规模有增无减,迄2006年,中国大陆留学人员数量已超百万,连同其出国眷属,以留学渠道移民国外的中国大陆人总数当在100万以上.留学成为中国人移民国外的主渠道之一,为古今中外独一无二.无论大陆或港台,中国留学人员主要前往发达国家,尤其以北美为最.

第二类移民为非熟练劳动力,他们主要以亲属团聚理由申请定居身份,少部分人则选择非法途径前往海外定居.非熟练劳动力移民也主要前往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申请亲属移民不但是为了尽可能利用很多发达国家优先家庭团聚的签证原则,而且华人重视家庭、宗族的传统也使他们乐于承担为其他家庭成员申请移民海外的责任.在1980年代,有84.5%的来自大陆的美籍华人为父母申请移民美国,是美国各类移民中最积极为父母申请移民的John D., Heinberg, Jeffrey K. Harris and Robert L. York, “The Process of Exempt Immediate Relative Immigration to the United States”,International Migration Review,1989, 23(4), pp.845-846. .一旦父母来美,就开始申请他们的其他子女前来团聚.根据美国移民条款,被批准来美国的移民的父母,可以携带未成年的子女.这些子女成年后,可以利用婚姻关系,再将配偶办来美国,然后再启动新的一轮申请配偶的父母移民.这种家庭连锁移民的结果是,一旦一个移民被批准定居美国,在今后数年或十来年间,会有一大批亲属有机会前往美国.我们在福州侨乡调查中发现,通常一个1980年代末定居美国的移民,可带出20来个亲友2002年10月-2004年6月,由福建省侨办和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联合组成的福州侨乡研究课题组共22人,在美国华人最主要来源地福州地区做移民调查,取得16个村共1657户问卷,已编成《福州海外移民调查资料》,目前正在整理各类数据. .2002年我们在纽约福州人聚居区的调查中,发现大多数1970年代定居美国的老华人,都带出数十个亲属.最多的一位是1968年定居美国的福清人,带出了100多位亲友笔者于2002年3-5月间在纽约华人社区做关于福州籍新移民调查,面访32位纽约福州籍华人,包括社团领导人、合法移民和非正式居留者.我的纽约合作者仍在继续进行该访谈.现初步整理出《纽约福州籍华人调查资料》.本文引用的被访者资料均来自《2002年纽约福州籍华人调查资料》..通过婚姻关系出国的中国移民,也遍及大多数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 非正式途径移民海外的中国人主要来自大陆,遍布于世界各地,主要集中于发达国家,其数量无从统计,至少有数十万人.仅在美国,其数量便以10万计Paul. J. Smith,Human Smuggling,The 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Washington D.C. 1997, introduction, p.x. .近10年来,中国移民也大量前往发展中国家,以东南亚、拉丁美洲和非洲为最.尤其是定居于东南亚的中国移民,相当数量的人并没有取得合法移民身份.

第三类移民为商务移民,包括投资移民、驻外商务人员和各类商贩.1990年代中期以前,前往发达国家的中国投资移要来自港台.在2000年以前,将近60万的香港海外移民中,可能有30%属于商业移民.据估计,从1990年代初到1996年,香港商业移民每年带出的资金在200亿美元以上.以1993年到1994年正式移居加拿大的港人为例:仅以商业移民为由进入加拿大的港人约26000人,占移民加拿大的80000港人的1/3,其他类移民中也有一定比例的有相当强经济实力者在加投资.台湾的商业移民在移民中也占一定比例.至少占近年移民总数的20%以上,尤以移加商业移民的比例最高.在1993-1994年移居加拿大的台湾人中,商业移民约占60%庄国土:《华侨华人与中国的关系》,广东高校出版社2001年版,第359页..1990年代后期以来,中国大陆前往发展中国家的投资移民数量增长较快,尤其在东南亚地区.1990年代以后,中国大陆逐渐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中国制成品畅销于发展中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工程承包数量激增,大量中国大陆的商贸人员随之前往世界各地,尤其涌入发展中国家.在东南亚,经营中国商品和从事与中国商务相关的行业,成为中国新移民谋生的主业.

第四类移民为劳务输出人员.劳务输出人员有别于一般移民.大部分劳务人员在合同期满回国,少部分留居当地联合国人口司和国际移民组织估计的国际移民总量,指当年居住在出生地国家之外的人口数量.各国对居住国外多长时间才视为移民,则标准不一,以半年至一年为多..通常中国出国劳务人员的期限一般是两年,且常年保持增长趋势,可视为特殊移民群体.据国侨办网站2007年初报道,仅2006年1月至10月,通过劳务输出相似度检测公司到境外打工的中国人就有27.4万,到目前为止,大约有375万中国人在境外打工国侨办网站, http://.gqb.gov./news/2007/0117/1/3743.s..其中,在东南亚的合法中国劳务人员约20余万,非法打工者数量远超合法劳务人员.

无论是前往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的中国新移民,其出国动机、教育程度、经济能力、职业结构与定居状况和老移民相比,均有较大不同.1950年以前的海外中国移民,绝大多数来自福建和广东沿海地区.他们多为目不识丁、身无长物的贫困农民,仅能讲方言,为生活所迫,到海外谋生存.由于自身教育程度低、经济能力弱等原因,老移民通常定居于初到达的地区,与同乡抱团聚居,终老于彼.

和老移民相比,中国新移民具有学历高、有一定经济能力、流动性大和来自全国各地等特点.大陆新移民中则有相当大比例是高学历者,其本身就是社会的精英或潜在的精英.来自港台的新移民更是大部分都完成了高等教育.他们移民的动机并非谋生存,而是求发展.

新移民中的投资移民,在原居地就有较强的经济能力.其移民目的通常是寻求企业在异域的开拓.新移民中占较大比例的商贩,其本身通常也有一定的资产,才能在异域从事商贩活动,积累更大的资本.即使是来自农村地区的非熟练劳动力,通常也并非来自那些最贫困的家庭;因为移民国外需要一定的费用、人脉关系和见识.其移民动机也是为了致富或谋求更好的生活.

由于绝大部分新移民出国的目的是为了求发展,他们多变动居住地,前往有更多发展机会的国家或国内其他地区.尤其是专业人材,广受各发达国家欢迎.改变定居地,成为有能力的新移民的常态.新加坡吸引了数以万计的北美中国新移民专门人材,日本、欧洲的中国留学生前往美国,都是为了寻求更好的发展空间.对占新移民较大比例的商贩而言,自然更是哪儿好入境、好赚钱就奔哪儿.尤其是前往发展中国家的新移民商贩,其流动性更大.进入缅甸的新移民,很多前往柬埔寨、老挝和泰国定居,或在数国间流动经商.在我们调查福建新移民的案例中,不少前几年在俄罗斯经商的新移民去年转到阿根廷和南非参见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福建侨乡调查》课题组《福清市新移民调查资料》,2006年12月,未刊..

东南亚的中国新移民也具有中国新移民的普遍特点.相对而言,东南亚新移民商贩比例大,其经济能力较好和流动性强的特点更为显著.其高学历者主要集中在新加坡,但有逐渐向马来西亚、泰国等地扩展的趋势.

1990年代中期以前,中国新移民高度集中于发达国家.其后,流向发展中国家的中国新移民日趋增多,尤其是前往东南亚地区.

老移民绝大多数来自广东和福建,尤其是珠江三角洲、潮汕和闽南地区,讲各地方言.新移民则来自中国各省市区,基本上讲普通话.除港台外,大陆相对集中的新移民输出地为福建的福州地区、浙江的温州地区、辽宁和云南.福州新移民大部分前往美国,其次是日本、印尼和欧洲.温州新移要前往欧洲,温州商人活跃于世界各地,近十年来也有不少人前往美国.早期辽宁新移要前往美国,近年来大批前往欧洲.云南新移要分布于缅甸、泰国、柬埔寨和老挝.

三、华侨华人数量估算和分布

近50年来,华侨华人群体的绝对数量迅速增长.1950年代初,中国政府对海外侨胞的数量估计为1300万-1500万人庄国土:《华侨华人与中国的关系》,广东高教出版社2001年版,第282页.,85%以上集中在东南亚.虽然此后中国基本上停止了输出移民,数十万华侨华人也自愿或被迫回国;但由于人口自然增长率的作用,到1980年代初,华侨华人已增至2000万根据洪丝丝的说法,至少有2000万华侨华人,约有20%是华侨.这个数据与台湾侨务会的估计大体相当.参见洪丝丝《华侨历史研究工作的几个问题》,地区侨史学会编《侨史》,第1期,1983年1月编印.但到1984年,总书记和书记处书记都提出3000万华侨华人的数据,参见《同志在省、自治区、直辖市侨办主任会议上的讲话》,《习仲勋同志在省、自治区、直辖市侨办主任会议上的讲话》,国务院侨务办公室编《侨务法规文件汇编1955-1999》,第17、23-24页(内部文件,1999年印刷)..这个数据与台湾侨务会的估计大体相当,华侨华人仍高度集中在东南亚.1980年代初以来,中国开始大规模的新移民潮,包括台港澳在内的中国新移民可达1000万以上.加上海外传统华人社会的自然增长率,全世界华侨华人的总数可能约有4500多万人.新移民中,有近1/3为来自港台和中国大陆的留学生.此外,尚有数以10万计的投资移民,他们携资出洋,不同于孑然一身出洋的大部分老移民.新移民进入华人社会,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传统华侨华人社会的知识水平和经济能力.华侨华人历来重视教育,土生华人的知识水平远远超过其父辈. 大规模的中国新移民决定性地改变了世界华侨华人高度集中于东南亚的格局.1980年代以前,东南亚华侨华人占世界华侨华人的85%-90%,但现今东南亚华侨华人的比例降为73%.分布状况特点之一,是发达国家的移民激增.北美华侨华人多达530万,从1980年代以前占世界华侨华人总数的4%增至2007年的近12%.欧洲华侨华人从1980年代以前占华侨华人总数不足1%增至2007年的近5%.日本华社从5万多人增长至70万人,澳大利亚华社从10余万人增长至近70万人.南韩和南非均有数十万华侨华人.华侨华人聚居区几乎遍及全球各大洲的各个国家,尤其近百年来中国移民鲜至的拉丁美洲、非洲和中东各地,现在也出现了多个人口数以万计的华侨华人聚居区.

我们的最新研究成果认为,到2008年,世界华侨华人总数约4543万.其中,东南亚有3348.6万,约占全球4543万华侨华人的73.5%.到2011年,世界华侨华人总人数当在5000万左右.

资料来源:庄国土主持的国务院侨办2009年重点项目《华侨华人分布状况和发展趋势》结项成果(未刊稿);庄国土《华侨华人分布状况和发展趋势》,《侨务工作研究》2010年4月(国务院侨办2009年重点项目结项成果简介).

无论是前往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的中国新移民,其中有相当大的比例是无证移民.他们或合法出入境但超期滞留,或无证出入他国,在各国移民处均无纪录,其数量无从统计.尤其是前往东南亚的中国新移民,超期滞留或越境前往者众多,且流动性大,更难以准确估计数量.为研究目的所需,笔者根据所掌握的各类数据和信息,仍试图对中国新移民数量作一大体估计.

至2007-2008年,中国新移民数量可能达1030万.其中,来自港台的约160-170万,来自中国大陆的约800多万2012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十五”期间中国青年发展状况与“十一五”期间中国青年发展趋势研究报告》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陆国际移民已达五百余万人.http://.singtao./hot_news/gd_20070219/200702/t20070219_472592...在大陆新移民中,100余万来自福建省福建省侨办编:《2006年福建省华侨华人调查资料》,2006年,未刊资料. .

结语

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发展,一直建立在利用华侨华人(或海外同胞)资源上.侨务资源是支撑改革开放的最主要动力之一,也即所说的:“我们有几千万爱国同胞在海外,是中国发展的独特机遇.”在1993年与上海各界人士共迎新春佳节时的讲话,原载《人民日报》1993年1月23日.由于近30年超过1000万的中国新移民涌向海外,世界华侨华人数量已约5000万,海外华资的总体经济实力和专门人才大增.今后10年内,中国移民潮仍将继续,华侨华人数量可能增至6000万人以上.他们与中国大陆的合作,将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动力.

(责任编辑:李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