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熙书法艺术

更新时间:2024-02-1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4708 浏览:117384

摘 要:曾熙是我国近代杰出的书画家,尤其是其书法艺术在我国近代书坛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的书法风格与其生活境遇、深研碑学、交友广泛等因素密不可分.本文研究的是曾熙早、中、晚期书法风格的形成及演变,分析时人评价来讨论其历史地位和身后影响.

关 键 词 :曾熙;书法;形成;演变

中图分类号:J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8-0027-03

一、曾熙其人

曾熙,生于1861年,卒于1930年,字子缉,号俟园,晚号农髯,晚清明初著名文人、教育家、书法家、画家,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石市乡洪家堂人,谱名昭衔,榜名荣甲,更名熙,又号士元、嗣元、行承九.{1}一生主要活动于湖南,后转居上海.20岁中秀才,31岁中举人,43岁中进士,官至兵部主事,兼任提学使,弼德院顾问.甲午战争,他投笔从戎抗击日寇.《马关条约》签订前,他支持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遭到朝廷排斥,于是改志“教育救国”先后担任衡阳石鼓书院兼汉寿龙池书院主讲,湖南教育学会会长.{2}除此之外曾熙还精通书画,其书画作品及其理论研究对我国书坛、画坛有很大作用,与我国近代书画大师吴昌硕、黄宾虹、李瑞清并称“海上四妖”.一生经历“三考”的他,出生贫寒却能刻苦钻研、努力上进,国难当头毅然“投笔从戎”,一生学徒众多,可谓书品人品俱佳.

二、书法风格 终生成就

(一)笔画规矩少年时

曾熙8岁到43岁,从经学堂到“三考”再到兵部供职,由于从小受正统儒家思想的熏陶,这一期间其书法特征主要为:笔画规矩,间架妥适,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生活境遇

曾熙从小家境贫寒,父亲早逝,靠母亲为别人缝补洗涤衣物为生,从小便形成吃苦耐劳、勤奋好学、同情民众、尊敬师长的品格,在校经书堂学习之时,与李瑞清结交,成为终生知己.{3}艰苦的生活环境磨练了他的意志,成就了曾熙吃苦耐劳、持之以恒的个性品格,学堂里个人交际圈为他早期书法风格提供了交流环境.可见家境与交友为其书法风格奠定了客观基础.

其二:学书经历

曾熙年少时即深研碑学,据其挚友李瑞清《清道人遗集》中记载:“衡阳曾季子,名熙,湘学上所称子缉先生也,美须髯,自号农髯,长余六岁,昔年同宦京师,同学书,余喜学鼎彝、汉中、石门诸刻,刘国平、裴岑、张迁、礼器、郑道昭、爨龙颜之属,自号北宗.季子则自学石鼓文、夏承、华山、史晨、太傅、右军、太令、尤好瘗鹤铭、般若、自号南宗以相敌.”{4}也正是由于他深研碑学,所以在他的书法中,也时显《夏承碑》《瘗鹤铭》《张黑女》《文殊般若经》等余韵.另外,早期的笔画规矩,间架妥适的书风,与他师承有直接关系,曾熙受何绍基的影响较深.他一生何氏书迹,爱不释手,所见必学,曾氏对何氏书迹有相当深入的了解,并极为敬仰,称何氏为“不出世之才”,“极晚之岁,草隶分形冶为一炉,神龙变化,不可测矣”.{5}所以曾熙的书法,在笔法上也受到何绍基的影响.

总之,曾熙早期个人经历,包括家境、交友、师承使他形成了清新、不温不火的性格,进而形成了早期笔画规矩,间架妥适的书风.

(二)圆融畅达中年成

从44岁任湖南南路优级师范学堂(今衡阳师范学院)监督到55岁许多作品被《申报》刊登,曾熙一边从事教育事业,一边研习书法,这一阶段的书法风格主要是:圆融畅达,运笔沉着.影响其中期风格形成的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

其一:沿承早期

从《曾熙年谱简编》可知,曾熙中期书法仍以研习碑学为主,以南朝碑刻中圆厚的笔画和字形为主,笔圆多于方笔,转笔多于折笔,字形舒展凝重而笔致圆融畅达、落落大方.这一阶段,他虽然研习了《谷浪碑》、《黄庭经》、《洛神赋》、《郑文公碑》、《张猛龙碑》等先贤的书法,但是早期的文雅平静、笔画规矩仍然流露在其间,由于他倡导不能麻木地仿古,要发展创新,所以他将早期的风格结合中期的风格进一步研习,形成了浓郁的圆融畅达之风.

其二:交际扩展 身份转换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曾熙与齐白石开始有所交往,据《齐白石自传》记载“由西安上京华,道过黄河,望崇高,居宣外北半载胡同.识曾农髯,晤李筠庵,张贡吾.齐白石在为杨潜庵制“枕善而居”,边款云“余尝游四方,所遇能画者陈师曾、李筠庵,能书者曾农髯、李潜庵先生而已.”{6}曾熙先见齐白石的画后见其人,见画的精妙,觉得不见此人会是人生大憾,便多次登门拜访,却被拒之门外,最后“破门而入”才相识,从此二人相互学习.齐白石的画风、行笔、生活情趣深深地感染了他,进而促进了其圆融畅达书风的进一步形成.

曾熙经历了由宦官到书画家的转变,其价值观的转变深深地影响着他的书风,1905年,曾熙44岁任湖南南路优级师范学堂监督,并任主持留学生派遣工作,{7}在此之后直至赴上海之前曾熙主要从事教育行业,在学堂工作之余,著有左氏问难十卷以及其它诗文著作.{8}这为研究他的中期书法特征提供了参考价值.从教期间充足的业余时间,交际圈的扩大,为其书法风格的演变提供了具有辅助作用的外部条件.

(三)笔墨雄遒晚年通

曾熙晚期的书法历程主要是在上海居住的15年,从56岁移居上海直至70岁逝世.这期间他的书法风格由中期的圆融畅达走向成熟化,综合化.集一生的书法研习精华于一身.有汉魏六朝的古雅;有北魏雄健遒丽不见火气;有南帖之流美而绝浮滑恬媚,具有典型“前清”遗老的审美情趣.总之,其风格导源三代,融汇贯通,勾通南北,圆融畅达,笔画平稳,布局工整.{9}晚年画艺的精湛、移居上海等生活变迁,是这种书风形成的外界因素.

其一:生活变迁

1916年,曾熙56岁,应挚友李瑞清之邀,由长沙移居上海,鬻字卖画,教授门徒,李瑞清与曾熙为官共事期间,二人皆爱书法,切磋砥砺,情同手足.{10}从此二人共同研习书法,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曾熙从此也走上了职业书家的道路,在政治变乱的历史背景下,再加上湖湘文化和上海文化的差异,曾熙由纯粹的追求艺术,转向迎合市场.最典型的是这一时期写的隶书五言联,从外观上看他追求美观,布局平稳,市场气息较浓,此时的作品实有流于俗套的危机,但从本质上看,笔法雄遒,出自高古,仍然保持古雅清新、不温不火的风格. 其二:晚年学书

曾熙晚年的书法取向还是走碑派一路(据曾熙年谱记载),由于他偏重于南朝碑刻中圆厚的笔画和字形,又对钟繇的书法甚为喜欢,多有领悟,因而其下笔圆多于方,从大多作品来看,最大特点在于“稳”,例如我们所见曾熙的行书七言联,从落款我们可知是书于1929年,是曾熙69岁的作品,从行笔、章法看,可谓人书俱老,此作运笔平实、不疾不徐、柔和温婉、方圆结合、刚柔并蓄、峻拔秀逸.{11}充分显示出深厚的书学底蕴,足见其书法中的“稳”.愈发的凸显其“老辣沉稳”之笔征.

从传世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行书和楷书占的数量最多,他的行书下笔坚实遒厚,力重势稳,而以浓墨涩行为主,中心常常下坠,撇捺多向左右舒展,富有浓厚的隶书意态,他的楷书带有浓厚的《张黑女墓志》色彩,结字布局公正妥帖.作为一位治学严谨的学者,曾熙晚年的书风呈现出一种端庄静穆、一丝不苟的夫子神态,与其为人性情一致.


其三:书画互参

曾熙以书名世,60岁开始作画,如作品《松树图》,绘一寒松孤立,老干疏枝,左上题“独立不惧,此松有之,偶以益丽堂笔写,此为墨溪老弟寿”.{12}几行行书苍劲有力,犹如寒松一般,书画相溶、意境浑成,尤其是寒松的枝条转折处更显书法技巧之干练老辣,一种熟稔的技巧流露在笔间,足见曾熙书画互参的境界.再有在北京故宫博物馆的《龚贤山水卷》后的长跋,原系民国大藏家庞莱臣旧物,庞氏于1927年请曾熙为之题跋,曾熙写得“天真烂漫、复归平淡”,这与曾熙得力于《夏承碑》《张黑女墓志》和章草三者有关,也与他晚年的书法融南北书风为一家有关,从此处我们可以看出曾熙以书入画,以画入书,二者互渗的影响,从而产生了他晚年独特的书风.

三、时人评价 历史地位

(一)时人评价

李瑞清:“农髯先后今之蔡中郎也,中郎为书学祖,髯既通蔡学,复下极钟王已尽其变,所临《夏承碑》,左右倚扶,阴阖阳开,奇姿谲诞,穹隆恢廓,即使中郎操觚,未必胜之,魏晋以来,能传中郎之绝学,惟髯一人.”

沈曾植:“俊园于书沟通南北,融会方圆,皆能冥悟其所以分合之故,如乾嘉诸经师之说经,本自艰苦中来,而左右逢源,绝不见援据贯穿之迹,故能自成一家,昔人以‘洞达’二字评中郎书,若俊园之神明变化,斯可语于洞达矣.”

康有为:“农髯与道州为同乡,其八分亦可继美,而其最得力者在《华山》、《夏承》,皆圆笔也.由圆笔以下穷南碑,故其行楷各体皆逸,体峻者见其骨,体逸者见性情,所谓阴阳刚柔各有其妙者也.”

谭延:“农髯书世虽南宗,然其胜人处在以碑法入帖,非从帖入也.故下笔高逸穆静,直逼晋贤.”

胡光炜:“故后之师蔡者,至魏而狠,至唐而俗,至宋而鄙,曾先生直追中郎,以柔和化魏之狠,以动荡起唐之俗,以安雅箴宋之鄙.左规右矩,神明焕然.”{13}

可见,曾熙的书法艺术在当时得到了世人的认可,其书法艺术在我国书坛上具有深远影响.

(二)历史地位

其一:前后落差

所谓落差是指曾熙的书法艺术在近代书法史上是备受推崇的,但在当代书坛却受到了忽视.从民国到现在,百年历史,其书法艺术从辉煌走向沉寂,主要原因有:一是以卖书为生时,应酬之作多,流传作品良莠混杂;二是各种书体兼备,但卖书之作大多为篆、隶、楷,而恰恰这几种字体并不是他的强项,而最擅长的行草小字反而被掩没;三是曾熙书法重内功,外表个性不强,不易受人关注;四是曾熙弟子中成就最大的张大千中年移居海外,国内弟子中缺少传宗接代的领军人物,尤其再传弟子出现断层,故未形成嫡系流派;五是当代书坛对其研究不够深入;六是现代书法强调形式构成,书法研究偏爱那些外表个性突出的书家,而重内涵的书法,不易读懂,容易被世人忽视.{14}

其二:身后影响

曾熙是中国近代一流的书法家.2006年,湖南开展“遴选20世纪湖南十大文化名人”活动时,与齐白石、沈从文、田汉、丁玲、章士钊、徐特立、周立波、贺绿汀、翦伯赞同时获选,位居第三.{15}其书法中丰富的古典美学内涵,书学思想,对我国书法的发展和理论研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作品中的雍容冲和、圆融畅达、端庄工整的风格不仅影响了包括张大千、马宗霍、马企周等大批名家,也对我们今天的艺术创作有着借鉴和启发作用.

四、结语

中国一代书家――曾熙,其一生颠沛,才气尽显,书法风格的形成与演变,与早期的生活经历、中期的身份转变和时代背景、政治格局的混乱有着直接和间接的关系.在他的交际圈中,与李瑞清、齐白石、何绍基等人的交往,对其书法风格的变化起着促进作用.他一生执着于碑学研究,集众碑帖精华于一身,结合自己的理解,融会贯通,最终形成由早期的规矩到中期的圆融再到晚期的平稳书风,雄浑遒劲,勾通古今,演绎着他的书法人生.

注释:

①③张卫武.默契汉矩、奄有晋规――曾熙的书法艺术[J].荣宝斋.2012年03期.

②刘保鲁.“海上四妖”曾熙让张大千还俗[J].文史博览.2007年第03期.

④李瑞清.清道人遗集[M].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从刊[C].台北:文海出版社,第二十四辑.

⑤{13}马宗霍.书林藻鉴、书林纪事(第十二卷)[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

⑥刘振宇.上海成都民间曾熙信札选注(下)[J].家2010年第03期.

⑦曾熙年谱简编[J].书法赏评2009年02期.

⑧林乐伦.曾熙[M].文物出版社.2010

⑨冯文华.曾熙晚年书风及其成因[J].齐鲁艺苑(山东艺术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总第86期).

⑩刘保鲁.“海上四妖”曾熙让张大千还俗[J].文史博览.2007年第03期.

{11}{12}{14}林下,林书传.曾熙其人其书[J].东方艺术.2006年12期.

{15}陈树群.采芝寿世――曾熙帽筒赏析[J].说瓷赏陶.界.2012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