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科技哲学的高职通识教育

更新时间:2024-01-2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5618 浏览:118209

摘 要 :在高职通识教育视阈下,应加强高职学生科学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采取多种途径,推进两者的融合,在高职通识教育过程中,融入科技哲学教育,培养高职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进而全面提高高职学生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

关 键 词 :科技哲学;高职;通识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10-0148-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怎么写作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科研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高职院校在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同时,也担负着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使命.因此,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努力探索和构建学生科技素质培养体系,对于培养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通识教育视阈下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

“通识教育”的要素包括:第一,教育目的是培养自由、高尚的人,这一目的特点表现为明显的非功利性;第二,其教育对象是少数“社会精英”,只有“社会精英”,才能有闲暇超然物外,终日沉溺于非功利的活动中;第三,注重培养人的智能,教育内容全面、广泛.只有培养人的智能,才能使人成为自由且高尚的人.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为未来所从事的技术型职业做准备.同时,要开阔他们的视野,培养他们广泛的兴趣.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的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同时具备的融合型人才.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也是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对学生进行应用技能和高素质培养的双重重任,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造就技术与文化兼备、赋有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既会工作,又会生活的全面发展的人.因此,我们必须看到当前高职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现状与问题,加强对高职学生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提高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方向.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内涵十分丰富.“科学精神”是指在长期科学活动中形成的一种观念、意识和态度.“科学精神”体现在科学知识、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中.“人文精神”是指以人为本、高扬人性大旗、揭示人的生存意义、体现人的尊严和价值、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文化精神.“科学精神”的性质与特征,有人认为是人类认识自然、适应自然和变革自然活动的理想追求、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的集中表征,是人类认识自然活动及其认知成果的升华.其要点可概括为:科学精神的首要要求即客观、求实精神;科学怀疑精神即追求真理、不盲从潮流、不迷信权威;不断求知的精神;创新的精神;继承的精神.所谓“人文精神”,孟建伟认为应当是整个人类文化所体现的最根本的精神,或者说是整个人类文化生活的内在灵魂.它以追求真善美等崇高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以人自身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作为人类精神的两种极端存在方式,对人类文化的创造所起的作用各异.“科学精神”是人类进行科学探索的不竭动力,在科学精神的指引下,科学技术取得持续进步.同时,若无人文精神的激励,不可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通识教育维度的高职

科技哲学教育的合理性

科学技术哲学课程包括四部分:自然观、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技术观与技术方法论、科学技术与社会.科学技术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对象是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中的作用.通识教育维度下,在高职教育中施行科技哲学教育,解释科技哲学中的科学理论、科学观念,如科学理论与技术理论的结构、科学知识与技术知识的本质、科学范式与技术范式的区别等.通过课程使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技术哲学观,正确认识高职思想教育与科技哲学之间的辩证关系.科学技术哲学课程是培养高职学生辩证思维方法,提高高职学生科学素养的主要课程,关系到高职学生的理想信念和精神支柱.其课程性质决定其人文主义思维方式与情怀.科技哲学课程的定位为:对科技发展进行哲学的反思,亦即对自然科学的发展进行人文主义的解读与反省.

高职院校开展的职业教育基本上是属于技术性教育和进入职业的适应性教育,还没有哪所高职院校设置了与科学技术发展相关的哲学课程.这就大大限制了高职院校学生对科学技术的认识.在我国,高职教育起步相对较晚,办学经验尚需积累.当前,高职教育存在两种不利倾向:一是教育目的的功利化,二是教育目的的工具化.教育目的的功利化,表现在教育者一方,就是将主要力量集中在专业教育和应用开发研究上;在课程结构方面,知识性课程比例偏大,方法类、思维类课程比例相对较小,其结果是职业教育近于专业训练.表现在受教育者方面,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催生了文凭热、证书热、考研热等,社会现实促使高职教育的功利性增强.金耀基认为,今日之大学最流行的形象不是“塔”而是“怎么写作站”.由于社会需要什么大学就给什么,不知不觉中大学日趋社会化、政治化和市场化.大学如斯,高职则更甚之.教育目的的工具化,使人越来越专业化、技术化,人成为科学技术或工业发展的手段和工具.教育目的的功利化和工具化所导致的结果必然违背教育的初衷,表现为只突出做事的教育,忽略了对人的全面教育,培养的人才素质得不到全面发展.在急功近利思想和浮躁情绪的外部环境作用下,大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缺失现象比较严重.《高等教育法》总则第五条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同时,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反思也需要纳入人才培养体系中来,特别是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如何使学生全面发展,成为21世纪的科技创新人才,是高职教育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鉴于此,科学技术哲学应成为高职通识教育中的一项主要内容,在高职院校中开展科技哲学教育,让高职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功能进行哲学反思是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