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思想政治理课教学评价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更新时间:2024-01-2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9781 浏览:84842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评价研究,实质上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进行价值评价的过程,是完善课程建设的一个必要的或不可缺少的基本环节.任何课程的优化和完整,都必须通过评价、反馈、补充、修正,才能逐渐完善.因而,对思政课进行评价过程,就是按照要求,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课程模式的完善过程和课程实施的科学化过程,也是思政课的现实运作过程,又是提高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感染力吸引力的过程.本文旨在从基本原则的角度论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问题.

一、社会主义方向性原则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评价,既具有专业课程教学和其他课程教学的一般特点,同时也具有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评价的特殊性.因为,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评价目标来看,该课程最能充分体现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课程,选择什么样的课程内容和学习经验,以及用什么组织形式对这种课程内容和教育经验进行组织,这直接关系到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主导性和课程的方向性问题.党的四代领导集体非常关心和重视学校德育工作,关心青年一代思想道德素质的发展,提出了很多关于德育和德育课程的重要思想.《、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学校教育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教育摆在首要位置”.把学校德育内涵进行拓展并理解为思想政治教育,更加准确地反映了学校教育的实质和核心,明确了社会主义的性质和方向,对德育内涵进行了科学的界定.所以,课程目标除了依据认识论规律,即按照德育课程本身的特点和规律来确定外,还必须遵循政治学依据,即根据社会意识形态对德育课程的具体要求来评价.因而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要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十六号文件要求,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大学生,始终保持教育教学的正确方向.以此来作为评价体系设计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二、特定性原则

一般来说,思想政治理论课分为显性德育课程、活动德育课程和隐性德育课程三类.它认为所谓显性德育课程即指学校提供给学生的显性思想道德方面经验的总和,为学校实现德育目标,有组织、有计划地以明确的,外显的方式,使学生获得思想道德方面经验教育内容和因素的总和.根据显性课程组织方式不同,可将显性德育课程分为学科德育课程和活动德育活动课程两种课程.隐性德育课程是指学生从学校教育环境中所获得的思想道德教育方面的总和,是学校为了实现教育目标,以不明确的,内隐的方式,使教育者获得思想道德方面经验的教育内容和因素的总和.所谓不明确方式即指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没有明显地感受到教师在“教”,也没有明显地感受到自己在“学”;而内隐的方式即指学校提供给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方面经验,并不是通过直接的德育经验的方式出现,而是隐含在各科教学活动,校园物质环境,校园精神文化环境之中,通过学生自己实践感受、体会和参与获得,不在学校正式课程之列.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发挥的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主课堂、主渠道的作用,所以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也只特定于对显性课程教学的研究.

三、创新性原则

、教育部[2005]5号文件指出:切实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方式和方法.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提高马克思理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方式和方法要努力贴近学生实际,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学习的特点,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一是在教学方式的设计上,分为课堂教学、自学教学、实践教学三块模式,使思政课教学由课内延伸到课外,由校内延伸到校外,实现三者的互联互动.二是改革教学内容,既要传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还要及时宣传我党的最新理论成果,还要结合社会难点、热点问题解析,更要注意学生最关心的实际问题,要运用通熟易懂的语言,生动鲜活的事例,以增加说服力和感染力.三是要改进教学方法,通过高校思政课教育工作者的长期努力,已经形成了许多较为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如系统讲授法、专题讲授法、互动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讨论交流法、答题解惑法、课外辅导法、问题设置法、自学提高法、实践教学法等方法,以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四是不断改善教学手段,提高运用现代教学手段的能力,运用计算机进行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与演示,可以扩大信息量,增加知识面,增强直观性等,更好地有利于思政课教学工作.

四、全面性原则

所谓全面性是指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密切关系的各种要素,而非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各个方面.就其评价内容来讲,主要是教学管理、条件、过程和效果三个方面.

1.教学管理的全面性.在国内外新形势新环境下,领导的重视程度如何,管理体制是否合理,运行机制是否通畅,保障机制是否健全等方面对思政课教学工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反映在领导思想、观念、领导力量强弱、管理机构设置是否健全科学,教学运行各个环节是否规范、标准是否有利于各项教学工作的具体实施,有利于质量的提高,效果的优化,各种条件是否能满足和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等方面.

2.师资队伍建设的全面性.十六号文件的出台,为加强和改进思政课教学营造了有利的环境和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能否达到党和国家的要求,关键在教师.教师是思政课教学实施过程中的发动者、组织者、支配者,在整个教学实施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对教师进行评价的目的主要是规范教学行为,促进专业发展,提高教学效能,充分发挥其主导性作用.一般说来,对教师的评价主要分为行政性评价和专业性评价两种.所谓行政性评价是指对教师日常行为管理进行评价,主要是态度和行为.所谓专业评价则主要是对教师业务和工作领域的水平能力进行评价,包括教师学识、学术、知识面、信息量、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口才与技巧、科研能力、课堂驾驭与激活的能力等方面.

3.过程与效果的全面性.教学过程即教学的全部活动,教学过程在客观上起着决定教学效果的作用,而效果又是其过程所要达到的目的,需要同时并重并举.决定效果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虽然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应当是最根本的评价,但对学生的评价并不是最完善最完美的评价.受教育者思想政治素质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因素十分复杂,既有深刻的学校教育因素,同时,也存在着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个体因素,因此,要想由此来评价思政课的效果是十分困难的,既要侧重于教学过程的评价,又必须涉及对受教育者的评价等方面.

五、客观性原则

所谓客观性原则,是指客观公正地反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方法和效果.具体说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指标设计与评价标准.指标设计要符合思政课教学密切相关的重要的内容和条件的客观实际需要,多少要适度,超出需要的增加或减少都是不合适的;评价标准要符合思政课教学目标的需要,也要结合高职院校和学生特点,过高过低都不利于改进和加强思政课教学.当然,对于指标体系条目内容设计的多少和评价标准高低这个“度”的把握需要在实践中加以总结和完善.

2.定量与定性(质).定量与定性是评价教育教学的两种常用方法,在课程评价用至整个教育评价领域,量化方法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但是,对思政课教学这种复杂的课程来说,更多的是采取定性评价方法.从国内外一些国家和地区和学者对类似现代德育课程性质的课程评价过程来看,现代德育课程评价的可能性并不一定意味着课程评价必须采取量化的评价方法,量化评价方法并不是评价现代德育课程的唯一方法,必须把量化方法与质性评价方法联系起来,并且更主要采用定性评价方法.只有把量化方法和质性方法结合起来,依据现代德育课程不同,不同情境和不同的评价主体要求,采取多种多样,动态教变的评价方法,才能够较为充分地反映现代德育课程评价的特殊要求.

3.系数与权重:系数与权重是对被评价对象的性质、数量和程度等方面的规定性,因此,它反映了某一被评价客体(对象)指标在整个评价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所以,在设置系数与权重时,要注意从整体到局部,目标和过程,客观与主观,方法与效果等方面的关系上,进行全面权衡,科学界定,合理评判.

当然,在构建思政课教学评价中,除了以上谈及的五大构建原则外,还有可行性原则等,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总之,制定出比较科学规范的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政课教学发挥其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