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教学中德育功能渗透的运用

更新时间:2024-03-1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652 浏览:9276

【摘 要】在中学政治教学中,由于长期以来许多老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只重视学生的分数而忽视学生的思想动机,品德的考核,在教学中对学生形成较为全面的正确评价是很难的,而是带有追求分数功利的课堂教育无论怎么是不能塑造学生内在的心灵.因此,要真正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必须要重视对学生德育的渗透功能,注重政治德育功能的现实性,正视目前政治课堂教学德育功能没有发挥作用的主客观原因,从而解决政治课堂把学生置于社会生活中去思考现实问题.

【关 键 词 】政治教学;德育渗透;现实性

长期以来,人们对政治学科的德育功能,已经做了大量的探讨和阐述.那么在政治教学中渗透什么教育?如何将思的政学科能力与政治德育功能渗透的有机结合?现结合教学实践作如下探讨.

1.政治教学与德育的内在联系

世上事物千差万别,各有其特殊的内部联系.不了解这一点就无从确定这一事物区别于它事物的特殊本质,无从发现事物发展的特殊原因,也就无法辨别事物,更谈不上正确处理和解决问题.因此,在中学政治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问题上,掌握两者间的相互关系,可以使德育工作更具有针对性.

1.1 政治德育功能的现实性

德育体系中的道德来源于现实的社会生活.纵观人类历史的发展,人类社会每一个历史时期的道德规范,都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的产物.从人类社会道德发展来看,思想政治学科也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教材,其德育渗透功能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荣辱观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人类社会道德发展的共同性、普遍性、继承性为政治教学进行道德品质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内容 .单纯以道德理论对学生进行说教,缺乏饱满的情感,显得苍白无力,不能达到陶冶学生高尚情操,培养学生优良道德品质的目的.如果引入现实学生生活中的道德人物,道德活动和道德精神,就能使德育过程中知、情、意、信、行丰富饱满.政治生活材料生动真实,容易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情感,启迪学生思维.这种道德情感必然内化为学生个体的行为习惯.正由于政治教育的时政材料来源于现实的载体,所以思想政治学科有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德育功能.

2.当前政治教学中德育薄弱的原因

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质教育已经是早就形成的共识,也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但是今天我们对此更应重点、突出强调,在当前的教学中德育显得十分的薄弱,因此目前中学生的文明道德素养状况着实令人担忧.

2.1 德育薄弱的客观原因

教学在教学实践中易于评价,而德育目标,相对抽象而笼统,在教学中难以准确评价.同时,也由于目前我国课程评价方式与手段的单一,致使一些历史教师对学科的德育不够自觉,长期以来,社会对历史教育不科学的评价,导致历史教学重智育,轻德育,实行应试教育.改变这种状况,一是加强对德育评价目标,方式及手段的研究,使之尽快完善;二是不断提高广大政治教师对德育重要性的认识和实践的自觉性.

2.2 德育薄弱的主观原因

当前,一些人由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浅薄,不能科学分析当代资本主义和实践中的社会主义我们在教育学生时要引导学生从历史学习中坚持共产主义方向,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青少年学生的自我意识觉醒,自主要求强烈,他们接受思想教育不同于接受知识教育,对前者往往存在逆反心理.政治教师应在教学中切合实际地进行国情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学生熟悉的人和事,适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感到亲切,易于接受.

3.在教学中实现德育的原则和方法

运用政治课堂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是思想政治课的主要目的和任务,在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运用比较法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容易被学生所接受,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3.1 在教学中实现德育的原则

在教学过程中或进行德育教育时,要遵循一定的原则:第一是循序渐进原则,思想教育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要循序渐进、长期坚持,不可简单化.第二是知行合一原则,要把共产主义思想教育与学生行为道德习惯的养成紧密结合.第三是实事求是原则.要根据历史教学实际,选择经得起实践检验的内容,第四是整体性、层次性原则.思想教育应使学生形成完整的道德素质,实践真正的道德活动.目前的政治课思想道德教育中往往重视道德知识的灌输,忽视其它要素的落实与结合.

3.2 在教学中实现德育的方法

3.2.1 在教学渗透德育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其德育渗透是通过教材、教法及教师的情感诸因素实现的.教师应结合青少年思想活跃的特点,通过教学引起兴趣,燃起热情,激起联想,强调师生之间的真诚交流,和谐关系,建立最佳教学情境,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直观教学,从而进行思想教育.教师应注意发掘历史知识中蕴藏着的丰富情感素材,做到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在情感色彩强烈的气氛中,师生产生共鸣.

3.2.2 在课外活动中培养学生德育方法

可以开展课外活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开阔视野、发展能力,更有利于进行生动活泼的思想品德教育.这是结合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好形式.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时政研讨,不仅可以丰富学习生活,增强学习兴趣,培养能力,还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政治生活就在他们的身边,从而增进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思想.

4.改革政治教学德育薄弱的措施

在教育中,针对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思想实际进行教学,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良好的思想品德、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对此历史教师一定要加强这方面的意识,在教学中加强德育教育是刻不容缓的当务之急,也是我们教育不可推卸的责任.

4.1 回归生活,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生活道德教育理念或者说向生活回归的理念是品德课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相应的,师生关系也由原来的主客二分的主体、客体关系模式走向主体与主体间的关系,或者说,以生活为基础的道德教育,师生关系是一种主体间性,而不是任何一种单极的主体性.对主体间性的认可是对话得以可能的基本前提,因为对话首先是在两个主体间才能存在的关系.第一,教师首先应把学生当主体来看待,即把学生当做一个活生生的人来看待,而不是把他视作物.第二,师生间是平等的教师要以平等的眼光看待学生,只有做到师生在,地位上的主体间的平等,才能实现精神上的自由沟通与交流.第三,师生之间的交往,对话是教师借以实现道德教育的目的,塑造学生道德人格的方式,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始终起着启发诱导作用.

4.2 发挥思想政治教学中德育的整体功能

道德教育、发展个性心理品质,要注意历史与德育之间的联系,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在教学中,知识教育的每一章节内容即有自己的重点又纳入整个政治学科体系的总体内容之中,而政治思想,道德情感教育与具体教学目标之间的联系相对松散.建立教学中德育应有一个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的德育目标体系.从而产生热爱祖国,保卫祖国、建设祖国、促进世界共同进步繁荣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4.3 正确处理好历史唯物主义与思想道德教育的关系

历史唯物主义是教材的灵魂,贯穿于整个教材之中,只有在历史唯物主义指导下才能对政治生活材料进行归类、比较,分析,才能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提炼出道德行为规范准则.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是非观、人生观、自觉抵制社会不良行为、为传播正能量建立坚实的思想基础.


总之,在思想政治教学中渗透德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某一堂课就能解决的.它需要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坚持,定能达到滴水穿石的效果.努力加强中学政治教学德育教育的实效,注重德育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教育观念的更新、教育方法的改进和在教育实践中的辛勤劳动.只要我们政治教师不断努力,探索,就一定会创造出更多的有利于实现德育功能的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