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更新时间:2024-01-1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6252 浏览:19893

[摘 要 ]文章以积极心理学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如何应用为核心问题,从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实践三个角度分析了高校应用积极心理学的必要性,从理论基础、现实基础和目标基础三个方面探讨了高校应用积极心理学的可行性,最后,从积极理念和积极方法两个层面阐述了高校应用积极心理的具体途径.

[关 键 词 ]积极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高校

[作者简介]王君君(1979- ),女,河南淮阳人,河南科技学院新科学院学生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党的建设、高校学生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河南新乡453003)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度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法治化问题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3-QN-118)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4)17-0060-02

思想政治教育是我们党和国家的优良传统和各项工作的生命线.如何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一直以来都是学界探索的议题.众多专家和学者都一致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社会科学.要想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就必须借鉴和运用其他学科中最新的理论成果,吸收心理学、政治学、传播学、社会学和管理学等多门学科的知识为其所用.本研究就是这种跨学科研究的一项尝试.

一、积极心理学概述

2000年1月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塞利格曼和西卡森特米哈伊联名在世界著名的心理学杂志《美国心理学家》(第55卷第1期)上共同发表了《积极心理学导论》一文,具体介绍了积极心理学兴起的主要原因、主要研究内容以及将来的发展方向等,自此积极心理学开始被世人所熟悉,并认为“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的科学”.

积极心理学的本质体现在修正先前心理学发展的不平衡,强调心理学的发展既依赖于预防和治疗人类的心理疾病,同时更依赖于培养、建构人类的优秀品质,二者可以相辅相成,平衡发展.由此可见,寻求人类的人文关怀和终极关怀是积极心理学追求的最终目标和本质.

二、积极心理学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一)必要性之一:教育者角度

1.积极心理学能够促使教育者反思自我角色.在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中,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教育者是主体,受教育者是客体.这种教育效果并不理想,原因在于它强调了教育者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忽视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当教育者根据积极心理学提倡的理念和方法,在教育过程中充分关注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和能动性的时候,他们就已经开始反思自我角色了,这种反思会使得教育者重新审视自身和受教育者的关系,并试图重建双方关系,形成平等合作关系,从而使教育目标顺利实现,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2.积极心理学能够促使教育者反思受教者角色.只有在与作为客体的受教育者的关系中,教育者的自我角色才是确立的.利用积极心理学提倡的理念和方法来反思受教育者的角色时,教育者就能够认识并理解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和能动性,而这种主体性和能动性在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中是缺乏应有的关注和重视.

(二)必要性之二:受教育者角度

1.积极心理学能够积极关注和挖掘大学生的积极品质,引领大学生积极向上.积极心理学重视人性的积极方面,致力于研究人的积极品质的挖掘和培养,这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特别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尽量关注和发现每一个学生的优势和积极品质并及时鼓励和表扬.

2.积极心理学能有效开发大学生的潜能,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积极心理学提倡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提倡对大学生进行积极的人格辅导、学习辅导、生活辅导和积极的人生规划等人生问题教育,帮助大学生学会情绪管理、挫折应对、适应发展,以此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

(三)必要性之三:教育实践角度

1.积极心理学能够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科学性.积极心理学研究的部分理论可以通过实验方式检验,这摆脱了传统心理学的思辨研究方式,跻身现代实验研究领域,具有科学性.运用积极心理学的实验方法和科学检验能够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检验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效果;同时,从学生的人格特质出发,理解和帮助学生,可以更加客观地了解学生个性心理特点及其发展趋势,从而也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时代感.

2.积极心理学能够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预见性.在高校中普及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科学地开展普查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为大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积极预防大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不但有利于高校准确了解和及时把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也有助于大学生本人科学地掌握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心理特点.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针对性和预见性.

三、积极心理学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行性

(一)可行性之一:理论基础

作为心理学的分支学科积极心理学所关注的人的积极品质和人格等心理现象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是密不可分的,人的积极品质和人格等心理现象是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尤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为积极心理学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可行性之二:现实基础

积极心理学主要研究积极的情感体验、积极的人格特质以及积极的社会系统和社会环境等.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大学生由于生理趋于成熟,人生观、世界观及价值观等处于关键的形成期,因此,他们更需要积极的情感体验,培养积极的人格特质以及建构积极的社会系统和社会环境,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等.

(三)可行性之三:目标基础

积极心理学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一致性为积极心理学的应用提供了目标基础.健全的人格培养是积极心理学的核心目标之一,而这一点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目标之间存在一致性.这种目标一致性表明了积极心理学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正当性,它再次为积极心理学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行性提供了支撑.

四、积极心理学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思考

(一)积极理念

1.幸福理念.积极心理学注重希望、快乐和幸福对人的意义,如何让人获得幸福从而过上良好生活成为积极心理学的终极关怀.这些心理追求恰恰是大学生内心和谐发展的基础.因此,积极心理学提倡的个体内心和谐发展的幸福理念对于培养“人的全面发展”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观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并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幸福理念可以通过希望教育和快乐教育的途径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

2.自我决定理念.自我决定理念的应用途径,主要是重新设定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角色,具体如下:第一,教育者的双重角色设定.引入积极心理学的自我决定理念,启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新教育观念,明确自己既是教育工作者又是助人者的双重角色.第二,受教育者的双重角色设定.积极心理学提倡的自我决定理念集中表现在当个体面临困境时如何做出行动选择.这种自助者角色的担当可以挖掘大学生自身的潜能,激发他们自主地解决问题、摆脱困境的能力.

3.积极教育理念.积极教育理念的应用途径包括成长问题教育和赞赏教育.第一,成长问题教育的完成途径有:准确挖掘问题根源,问题归因正确;问题定性正确,要做到让大学生认识到问题的暂时性和可控性,从而树立他们应对问题的信心;积极寻找问题本身包含的消极因素和积极因素之间的联系,并探索消极因素向积极因素转化的条件和方法,从而达到对成长问题的积极解读之目的,让大学生从成长问题中获得积极体验.第二,赞赏教育.积极心理学“重视和尊重人的文化遗传、年龄、生活情景、信仰和个人的特点”,认为“所有人不论年龄和生活状况,都能学习和成功”,这就是赞赏教育的立论基点.


(二)积极方法的应用

1.积极心理辅导法.积极心理辅导法不仅可以纠正和提高当前高校心理健康辅导的实际效果,而且丰富了心理健康辅导方法体系,具体应用途径如下:第一,利用积极心理测量技术科学地认识高校学生的心理状况.积极心理测量技术主要采用幸福感指标从积极的、正面的方面来描述和解释高校学生的心理状况,并同时强调测量技术的多样化.第二,利用积极心理学课程教育方式优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开设积极心理学教育课程,普及积极心理学知识,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第三,利用积极心理干预策略培养高校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心理干预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旨在运用心理学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有计划、有步骤地影响个体或群体的心理活动、个性特征或心理问题.

2.积极组织系统法.利用积极组织系统法,构建“家庭-学校-社区”模式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组织系统就显得尤为重要,具体应用途径如下:第一,目标整合.在充分认识家庭、学校和社区的教育功能、教育责任主体地位以及教育目标的一致性基础上,就可以实现三者的目标整合,从而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组织系统提供明确目标.第二,路径整合.家庭、学校和社区各有自己的功能路径,从这个意义上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从始至终都离不开社会或社区的参与.家庭是个体的重要成长和生活环境,必然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场所.所以,将家庭、学校和社区融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实现一体化既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其必然要求.

五、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发现,积极心理学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既是必要的,又是可行的;由于积极心理学通过倡导积极理念和积极方法来贯彻积极心理学思想,因此,其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可区分为积极理念的应用维度和积极方法的应用维度.因此,文章对这两个应用维度的具体途径分别作了探讨.在分析了积极心理学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之后,进一步分析了其应用途径,并从积极心理学提倡的积极理念和积极方法两个维度加以考量,旨在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定借鉴.

[参考文献]

[1]钟恒.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应吸纳心理学知识[J].思想教育研究,2012(11).

[2]曹新美,刘翔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反思与积极心理学取向[J].教师教育研究,2009(3).

[3]陈浩彬,苗元江.快乐的研究进展[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09(1).

[4]陈红,宋颖惠,顾凡.积极心理学――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视角[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2).

[5]陈惠雄.快乐理论的跨学科演绎:一个研究综述[J].财经论丛,2008(1).

相关论文范文